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龍旗、黃底藍龍戲紅珠旗、大清國旗
- 外文名:Flag of the Qing dynasty、Yellow Dragon Flag
- 本質:國旗、北洋海軍軍旗
- 所處時期:清朝
- 使用時間:1888年 - 1912年
- 代表國家:中國清王朝
歷史沿革,組成形制,基本種類,三角旗,長方旗,海軍旗,李泰國草案,北洋水師,北洋海軍,清末新建海軍,其他衍生旗幟,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一艘名為亞羅號(Arrow)的商船被廣東水師以參與海盜活動為由扣押。當時船上有十二名船員,全部是中國人。事發後,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想藉此機會挑起事端,便以該船曾在香港註冊(確在香港註冊,但扣押時已經過期)且懸掛英國國旗為由,向中方抗議,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釋放船員、查辦水師千總梁國定,並以“水師扯下英國國旗、侮辱國旗”為由要求中方賠禮道歉。
1856年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鴉片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亞羅號事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該事件讓中國人知道“國旗”的重要性,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國旗,但是時逢亂世,國旗的制定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並沒有實質性進展。
從曾國藩到李鴻章,三角龍旗變成四角龍旗
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沒有國旗的虧。清軍在湖北長江水域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事件。在交涉過程中,占盡便宜的英國人硬說船隻沒有掛國旗,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事件報到恭親王奕訢處,這位大清朝的頂樑柱痛定思痛,開始考慮制定一面旗幟。
奕訢將這一建議通過書信告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並詢問增掛龍旗是否可行。曾國藩接信後,非常高興,因為奕訢說出了他心中所想。做事沉穩謹慎的曾國藩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軍的巡撫找來會商,然後形成統一意見報給奕訢。考慮到黃色是皇家專用顏色,龍又是皇權的象徵,辦事謹慎穩健的曾國藩害怕因此觸犯皇權,所以他建議把龍旗設計為三角形。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總理衙門的奏議,並委託總理衙門發表照會:“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師及各船隻。嗣後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即系中國官船,應照外國之例,不準擅動。倘有移動,即照犯禁辦理。”之後,中國所有水師船艦均懸掛三角形黃色龍旗,並以黃龍旗作為中國官船旗號。
1868年四月,清政府派了一個代表團出訪西方各國。領團的是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在訪問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有國旗獨大清沒有,升旗時官員們都覺得很尷尬。於是,美國人就替中國代表團製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用在宴請會議的國旗。
1872年,總理衙門擴大了三角黃龍旗的使用範圍,制定了具體的樣式規範。1872年12月3日的《申報》上曾刊登對三角形黃龍旗的說明:北京總理衙門照會各西國官員,謂中國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黃,中畫龍,用藍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關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標認識。隨後在一些外交場合和博覽會中政府使團和外國機構有時也會用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代國旗。然而這面三角形黃龍旗僅被稱呼為“中國旗式”,在使用時“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真正國旗的誕生,則是到了1888年。
1888年,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諸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陷入無旗可掛的尷尬,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於是奏請慈禧太后,請求頒發一面能夠代表大清朝的旗幟。
慈禧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採納郭嵩燾的意見,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並設計為四角龍旗。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就這樣誕生了。
1912年1月10日,清王朝被推翻,黃龍旗也“壽終正寢”,結束了它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旗”。(馮玄一)
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勛復辟”事件。張勛、康有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勛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勛遁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組成形制
三角黃龍旗:由於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於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黃龍旗" 作為官船的旗號(註: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滿清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 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
基本種類
三角旗
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一些美國商人向駐華公使列衛廉(Willian Bradford Reed)提出由於中國沒有國旗,而不懸掛國旗的船隻會被視為海盜船,因此部分中國商船向外國機構註冊懸掛外國旗,有時引起其他國家商人的誤解。列衛廉亦在發生“亞羅號事件”後提出13條解決方法,指出中國應“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尊用。”
1872年12月3日《申報》曾刊登對三角形黃龍旗的說明:北京總理衙門照會各西國官員,謂中國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黃,中畫龍,用藍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關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標認識。其船長一百六十尺之下者,該旗長用六尺四寸;其船長一百六十尺之上者,該旗用九尺六寸。
這面三角形黃龍旗被稱呼為“中國旗式”,在使用時“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
長方旗
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訂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當時用三角黃龍旗作為船旗。《北洋水師章程》中亦有記載:
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而國旗又有兵、商之別。大致旗式以方長為貴,斜長次之。同治五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定旗式,以祟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各口陸營國旗同式。
1889年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尺寸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直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尺九寸,直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直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直寬六尺三寸。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因畫龍不能經久,改用藍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
此方案被清廷批准並“照會東西洋各國一體知照”。
海軍旗
鴉片戰爭前中國水師系統採用五方旗(五色橫條)作為高級官員旗,提督、總兵使用帥字旗。北洋水師建設過程中方建立了現代的海軍軍旗系統。
李泰國草案
1862年,清政府委託李泰國赴英國採購軍艦,他基於其設計的綠底海關旗設計了海軍旗系統,但並未被清政府承認。
北洋水師
1874年北洋水師成立時,基於五方旗設計了海軍銜別旗。
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成立初期仍沿用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中規定的兩面銜別旗。然而1890年3月6日發生了劉步蟾與琅威理因提督旗產生的糾紛。英國皇家海軍通過英國使館為北洋海軍設計了新的銜別旗系統草案,取代之前過於簡單的銜別旗。
然而清政府並未直接採用這套方案,而是修訂了先前銜別旗的色彩,將錨型替換為團龍圖案。1890年頒定新海軍銜別旗。
清末新建海軍
1894年甲午戰爭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909年清政府設立海軍部,並頒布新銜別旗,左上角為黃龍旗。
其他衍生旗幟
東清鐵路旗
歷史意義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 亦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清朝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事實上,清朝黃龍旗初為軍旗。古代軍隊用的旗幟,又稱旌旗。傳說黃帝練兵擺陣法,設五旗五麾。《周禮》:“交龍為旗”。黃色、龍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的含義,其含義不只在清朝。傳說中國始祖黃帝居住在中央,“黃”本義為“光”,黃帝就是太陽光明的化身。在建築上,周代的房屋柱子為黃色;到了唐代,黃色成為帝王專用色;在宋代,皇宮開始使用黃色琉璃瓦;明清規定,只有宮殿、陵墓及奉旨興建的壇廟才可用黃色玻璃瓦頂,文廟、關帝廟例外。在中國文化中,黃、青、白、赤、黑五種顏色,赤色代表吉祥、喜慶,而黃色最尊,以黃色為正色。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反映人民企盼黃天。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物,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對自己的先祖,無論是伏羲、女媧,還是炎帝、黃帝,都神化為龍的形象。民間有舞龍、剃龍頭、戴龍尾等習俗,又有諸如“望子成龍”、“有志成龍,無志成蟲”之說。在清朝,對龍的形象的使用規定:五爪龍為皇家專用,大臣為四爪龍,民間為三爪龍。黃龍旗在清末成為中國的象徵旗幟,和中國文化有密切關係。
1877年3月2日,一個令大清國人民備感振奮的訊息傳遍了全國:大清國資企業輪船招商局於昨日正式兼併了美資企業旗昌輪船公司(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旗昌輪船公司7艘海輪、9艘江輪、大量的躉船、駁船,共27艘,及碼頭、棧房、船塢、鐵廠等,都降下了星條旗,升起了鮮艷的黃龍旗。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吞併了一家大型外資企業。一貫喜歡嘲諷政府的《申報》,在這一天一反常態,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從此中國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