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湘西會戰的一支部隊。民國34年(1945)4月,陸軍總部調入靖縣擔任警戒,集團軍司令李玉堂設司令部于靖縣文廟,下轄3個軍共10萬餘兵力,分防靖縣、通道、綏寧之間。34年6月離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
- 成立時間:1945年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湘西會戰的一支部隊。民國34年(1945)4月,陸軍總部調入靖縣擔任警戒,集團軍司令李玉堂設司令部于靖縣文廟,下轄3個軍共10萬餘兵力,分防靖縣、通道、綏寧之間。34年6月離去。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抗日戰爭時期參加湘西會戰的一支部隊。民國34年(1945)4月,陸軍總部調入靖縣擔任警戒,集團軍司令李玉堂設司令部于靖縣文廟,下轄3個軍共10萬餘兵力,分防靖縣、通道、綏寧之間。34年6月離去。...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
7月,第54師縮編為第2師第6旅,第53、第55師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師合編為第11師一部。該師後由陳誠擔任師長,成為中央軍“土木系”的基礎。歷任軍長:曹萬順 湘軍唐生智部 1928年2月,第4集團軍獨立第2旅羅霖部、第8軍所...
1940年7月授陸軍少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第四十二軍軍長。1945年1月陸大將官班畢業,任新疆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十二師師長,西北行轅副參謀長,第十八綏靖區代主任,第十七軍軍長兼西安警備司令,第七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12...
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先後改編入第31軍團和第4集團軍。解放戰爭開始後,經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第38軍起義,並於1946年9月13日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下轄第17師、第55師。從此,十七路軍由愛國武裝發展成為人民革命武裝。軍隊...
1938年7月,38軍擴編為第31軍團。11月,第31軍團又改編為第4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下轄第38軍和第96軍。第38軍軍長趙壽山,下轄第17師和第55師。第96軍軍長李興中,下轄第177師和新編第14師。1938年7月,孫蔚如部全部開赴晉南...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後為第十八集團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共同抗日。抗日戰爭 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指揮下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至1949年大部被消滅,部分舉行起義、投誠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余...
該軍原屬於西北軍第29軍系統。1937年9月,第29軍所屬第37師、第132師、特務旅、獨立第25旅、獨立第28旅等部在河北大名合編為第77軍,下轄第37、第132、第179師,屬第1集團軍。參加津浦路北段作戰(1937年9月11日至12月27日...
不久,該部改為第十軍,李仍任軍長,奉命駐守長沙。1939年10月~1942年1月,日軍集結兵力,三次進犯長沙,李玉堂率部給予沉重打擊,取得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三次長沙大捷。此後,李玉堂先後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十綏靖區...
11月19日該軍所屬第1、第3師與第17軍所屬第3師合併縮編為第4集團軍第10師,1929年1月20日,改稱第53師。第2師編入第50師。歷任軍長:劉興 廖磊 陝西地方部隊 1931年10月以第79師為基幹在贛東編成第36軍。參加對中央蘇區...
1944年底起,該集團軍調歸中國第一戰區指揮管轄。番號組建 編輯 1939年11月20日由粵軍一部奉令組建,集團軍總司令為葉肇,下轄其兼任軍長的基本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包括官禕的第一五九師和宋士台的第一六○師。番號撤銷 組建後...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是1938年1月由川軍楊森部奉令編組而成,首任集團軍總司令為楊森,下轄其兼任軍長的基本部隊國民革命軍第20軍等部,屬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指揮管轄。1939年 6月,第二十七集團軍的部隊奉蔣介石密令,派兵包圍了新四...
國民革命軍隊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國民革命軍第一二二軍,中央軍(1949.2—1949.11),在湖南編成的國民革命軍隊,轄國民革命軍第217、第345、第346師。 [1] ...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六軍新桂系軍 編輯 播報 1939年1月,第170、第175師和新編第9師在廣西編成第46軍,屬第4戰區第16集團軍。抗戰期間長期駐守廣西。1939年年底該軍在南寧附近參加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2月8日)。1944年7...
抗日戰爭期間,該軍始終隸屬國民革命軍第9戰區第30集團軍,在贛東北地區作戰。1938年12月,國民革命軍新編第15師改隸國民革命軍第72軍,新編第13師歸建,該軍改轄新編第13、新編第16師。1939年參加南昌會戰(1939年3月17日至5月20...
國民革命軍第一一六軍,川軍王纘緒部(1948.12—1949.1)1948年12月,國民革命軍第44軍在徐州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116軍,所屬第150、第162師分別改稱第287、第288師。12月1日,撤離徐州。12月4日,在河南永城陳官莊被包圍。1949...
同年8月,根據國民革命軍“軍事整理案”的要求,該軍撤消軍的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師,陳焯任師長,方策任副師長。原第62師縮編為第16旅,郭懺任旅長;原第63師縮編為第17旅,趙觀濤任旅長;原第30師縮編為第18旅,邢震南任...
四一二政變後,武漢國民政府免去蔣介石本兼各職,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及其所屬4個方面軍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1928年2月13日,蔣介石改編何應欽所率之國民革命軍第一路軍為第一集團軍,自兼總司令,下轄三個縱隊,由劉峙、陳調元、...
1927年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將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第4方面軍擴編為第4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政治部主任彭澤湘。其編制為:第1方面軍總指揮唐生智(兼),下轄第8軍、第35軍、第36軍、第12軍、第17軍,各軍軍長依次為李品仙、何鍵...
第18軍,國民黨中央軍中最大的派系集團之一,是陳誠軍事集團的起家部隊和核心部隊。它的前身是國民黨軍第11師和第14師。 第11師於1928年8月1日組建,其前身是北伐戰爭初期投靠國民革命軍的北洋軍直系閩軍曹萬順部編成的第17軍與南京...
1930年8月17日,由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第11軍改編而成,陳銘樞擔任領袖,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副總指揮兼第十九路軍軍長,下轄第501師(師長譚道源,湘系)、第60師(師長蔡廷鍇兼)、第61師(師長蔣光鼐兼)。蔣馮閻戰爭結束後...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
1930年3月10日,馮玉祥於由山西回到潼關。下旬,馮在潼關組成了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部,西北軍的兵力共有26萬餘人,馮決計全部動員開赴前線,以便聯合各方力量,對蔣介石集團進行一次破釜沉舟的決戰。1930年4月1日,馮在潼關就陸海空軍...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圍攻從皖南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和部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周子昆遇害,袁國平犧牲,部隊損失6000餘人。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撤銷新四軍番號。為了堅持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