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因一·二八事變和福建事變而聞名,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由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1930年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在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閻錫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師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番號改為十九路軍。

十九路軍由陳銘樞擔任領袖,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副總指揮兼軍長。以廣東客家人為主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淞滬抗戰”中沉重打擊了日軍,十九路軍下轄第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師,共3萬餘人。

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為“鐵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 解釋: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
  • 聞名:一·二八事變和福建事變
  • 前身:粵軍第一師第四團
歷史背景,編制,將士,司令部,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第七十八師,華僑大刀隊,評價,紀念,相關資料,書籍,影視,

歷史背景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其前身是1923年受陸海空軍大元帥孫中山之命組建的粵軍第一師。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由陳銘樞任旅長,蔣光鼐為第二團團長,蔡廷鍇、戴戟、區壽年、毛維壽、沈光漢在第二團蔣光鼐麾下任營、連長職務。
1925年,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四軍因敢打硬仗,戰功卓著,被譽為“鐵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陳銘樞
1926年冬,陳銘樞的第十師也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陳銘樞為軍長,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蔣光鼐為副軍長兼第十師長,戴戟、蔡廷鍇為二十四師正、副師長。寧漢分裂後,陳、蔣、戴相繼離軍,第十師由蔡廷鍇負責。
1929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國軍編遣會議,撤銷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的番號,將之改編為第一編遣區第三師及獨立第二旅,並任蔣光鼐為第三師師長,蔡廷鍇為獨立第二旅旅長。同年,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又被先後改編為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
1930年2月至3月,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在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與閻錫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師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
1930年8月17日,由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第11軍改編而成,陳銘樞擔任領袖,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副總指揮兼第十九路軍軍長,下轄第501師(師長譚道源,湘系)、第60師(師長蔡廷鍇兼)、第61師(師長蔣光鼐兼)。
蔣馮閻戰爭結束後,經整編下轄第60師(師長沈光漢)、第61師(師長毛維壽)、第78師(師長區壽年)。後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圍剿”。九一八事變後調往上海。
1932年1月28日,駐滬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擊,遏制了日軍的侵略攻勢,逼使日軍數易主帥。5月5日,十九路軍代表受命與日軍簽訂《淞滬停戰協定》,隨後被蔣介石調到福建圍攻紅軍。8月初,蔡廷鍇接任總指揮職。因作戰連續受挫及民族危機日益嚴峻,軍部領導人醞釀抗日反蔣。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一·二八事變中的十九路軍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反蔣勢力,發動福建事變,公開樹起反蔣抗日旗幟,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紅軍訂立抗日反蔣協定。改稱人民革命軍第1方面軍,總司令蔡廷鍇,總政治部主任陳銘樞,總參謀長鄧世增。下轄第1軍(軍長沈光漢)、第2軍(軍長毛維壽)、第3軍(軍長區壽年)、第4軍(軍長張炎)、第5軍(軍長譚啟秀)、方面軍海軍陸戰隊(司令楊延英)。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福建事變中的十九路軍
1934年1月30日,在蔣介石軍隊進攻下失敗。其部隊一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為蔣介石和陳濟棠收編,十九路軍番號撤銷。

編制

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陳銘樞為京滬衛戍總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蔣光鼐繼任。1931年11月初,3萬餘人的第十九路軍從江西吉安開拔,當月20日抵達滬寧一帶。“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第十九路軍編制如下:

將士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由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閻錫山,番號改為十九路軍。領袖陳銘樞、總指揮蔣光鼐、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等眾多將領皆為廣東人氏。十九路軍下轄第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師,共3萬餘人。徵兵歷來也大多在粵展開,所以該軍基本上是一支廣東人組成的隊伍,其中廣東客家人占多數。
淞滬抗戰”主力十九路軍將士多為客家人。這些廣東客籍將士,絕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擔任較高職務的有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總指揮部參謀處長趙一肩范漢傑等,在這些客籍將領的影響下,很多將士來自客家地區甚至同一村落、宗族,他們除了自身能力、素質較強外,多由職位較高的族戚提攜帶入軍中。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時期,十九路軍戰鬥力極為強悍,是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為“鐵軍”。

司令部

總指揮:蔣光鼐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蔣光鼐
副總指揮:蔡廷鍇
軍長:蔡廷鍇(兼)
總參謀長:黃強
副參謀長:范漢傑
參謀處長:趙一肩
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副官處長:吳典
經理處長:葉少泉
後方辦事處主任:莊偉剛
情報組組長:羅為雄
駐京辦事處主任:黃和春
駐滬辦事處主任:范其務
駐粵辦事處主任:翁桂清
高級參謀:丘兆琛華振中溫克剛藍嘯聲

第六十師

師部
師長:沈光漢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
副師長:李盛宗
參謀長:李盛宗(兼)
參謀處長:陳心錄
副官處長:梁維綱
軍械處長:吳揚善
軍需處長:沈鎮源
軍醫處長:馬覺凡
軍法處長:陳權
後方主任:黃海如
工兵營長:袁汝剛
特務警長:梁得標
第一一九旅
旅長:劉占雄
參謀主任:劉應時
團團長:黃茂權
第一營長 陳正倫、黃永華
第二營長 譚忠
第三營長 張展鸞
團團長:劉漢忠
第一營長 陳生
第二營長 谷香圃
第三營長 陳次彬
團團長:黃漢廷
第一營長 李畏
第二營長 劉斡廷
第三營長 周剛如
第一二零旅
旅長:鄧志才
參謀主任:黃紹淹
第四團團長:楊昌璜
第一營長 梁宏
第二營長 關國安
第三營長 梁鏡泉
第五團團長:梁佐勛
第一營長 廖木雲
第二營長 湯毅生
第三營長 鄒融
第六團團長:華兆東
第一營長 李友尚
第二營長 賴芬榮
第三營長 劉光

第六十一師

師部
師長:毛維壽
副師長:張炎
參謀長:趙錦雯
參謀處長:王衡
副官處長:馮策全
軍械處長:馬良驥
軍需處長:余陰蓀
軍醫處長:李懋振
軍法處長:王貽鍔
後方主任:馬?球
炮兵營長:馮紹甫
特務營長:丘清英
第一二一旅
旅長:張厲
參謀主任:溫少渠
團團長:梁世驥
第一營長 朱炎暉
第二營長 王寶齊
第三營長 古煌
第二團團長:田興璋
第一營長 周克
第二營長 吳永山
第三營長 施堯章
第三團團長:廖起榮
第一營長 劉樹福
第二營長 劉松生
第三營長 戴尉文
第一二二旅
旅長:張炎
副旅長:龐成
參謀主任:鄧鄂
第四團長:謝鼎新
第一營長 邱世芬
第二營長 邱昌朝
第三營長 吳康楠
第五團長:黃鎮
第一營長 羅立夫
第二營長 陳茂光
第三營長 吳國昆
第六團長:鄧為揖
第一營長 黃鎮中
第二營長 孫蘭泉
第三營長 李烈熙
教導團長:鄒敏夫
第一營長 彭孟濟
第二營長 唐愷
第三營長 李洪鈞

第七十八師

師部
師長:區壽年
副師長:譚啟秀(兼吳淞要塞司令)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將軍
參謀長:李擴
參謀處長:王有德
副官處長:朱朝亭
軍械處長:王大文
軍需處長:黃裳元
軍醫處長:郭建民
軍法處長:部宏道
後方主任:林一元
特務營長:鄭星槎
第一五五旅
旅長:黃固
參謀主任:林少棠
一團長:雲應霖
第一營長 雲昌材
第二營長 羅黎
第三營長 蘇守峰
二團長:謝瓊生
第一營長 林卓艘
第二營長 李金波
第三營長 李冠雄
三團長:楊富強
第一營長 蘇營河
第二營長 李炎燊
第三營長 馮岳
第一五六旅
旅長:翁照垣
參謀主任:丘國珍
第四團長:鐘經瑞
第一營長 邱啟炘
第二營長 龔耀新
第三營長 梁文
第五團長:丁榮光
第一營長 熊彪
第二營長 黃康
第三營長 陳?才
第六團長:張君嵩
副團長:梁岱
第一營長 劉長江
第二營長 吳康?
第三營長 吳履遜

華僑大刀隊

隊長:周輝甫

評價

第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第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但在福建事變後,因為優秀指揮官流失,戰鬥力大大下降,改編為中央軍後,也沒能完全恢復元氣。

紀念

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南京國民政府於1931年至1935年間於南京靈谷寺舊址建立國殤墓園,定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祭堂內第61至67塊石碑上刻有1932年淞滬抗戰中陣亡的第十九路軍將士名單;在公墓內建有“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現為南京市“抗日戰爭歷史教育基地”的一部份。
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1933年,為紀念在淞滬抗戰中陣亡的將士,在廣州市沙東路由華僑捐資建成一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1983年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8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90年更名為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並被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公布為全國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7月晉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評為國家3A旅遊景區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
1933年,和平縣老百姓自發捐款,在廣東省和平縣陽明鎮南面塔下崗上修建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紀念十九路軍第六十師第三團在淞滬抗戰犧牲的和平籍烈士。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淞滬抗戰和平籍烈士紀念碑介紹
1983年和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8月和平縣委、縣政府對其進行了重修;
2009年8月20日被命名為首批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
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相關資料

書籍

《喋血淞滬》
《愛國將軍蔣光鼐》
《第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
《抗日名將蔡廷鍇》
《蔡廷鍇自傳》
《廣東十虎之奔雷虎蔡廷鍇》
《廣東十虎之跛腳虎陳銘樞》

影視

《十九路軍抗日戰史》1932年由聯華影片公司第一製片廠攝製,紀錄或再現了十九路軍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的抗日壯舉。現存影片完整,影像質量優良。
南粵紀事》於鳳凰衛視2010年10月17日多集連播《一戰成名--蔡廷鍇》。
蔣光鼐將軍》於2012年央視首播。
《蔡廷鍇》系列三集文獻紀錄片於2017年12月21日-23日,每晚22:59——23:38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