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大會堂

國民大會堂

國民大會堂即南京人民大會堂,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64號(原國府路),坐北朝南,建築立面是西方近代建築常用的勒腳、牆身、檐部三段劃分,而檐口和門窗卻是傳統的民族元素,建成時是中國最大的會堂之一。

建築全部為鋼筋水泥結構,連屋面平頂及地下室共5層,配有冷暖氣、消防、通風、水電、衛生等設備,正面呈凸型,內廳走廊寬暢,廳頂呈拱型,與一牆之隔的江蘇省美術館渾然一體,交相輝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國民大會堂
  • 外文名稱:National Assembly Hall
  • 地點: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64號
  • 建成時間:1936年5月
建造緣由,建築布局,建設歷史,

建造緣由

早在1924年,孫中山在他的《建國大綱》中提出,設立國民大會來改造代議制的政治架構。他並且設計了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步驟來完成自己的構想。但憲政長期未得實現,國民黨內外“結束訓政,實行憲政”和及早召開國民大會的呼聲日高。尤其是孫中山之子孫科就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院長之職後,更是極力推動制憲,倡議召開國民大會。於是在南京修建一座國民大會堂,以備國民大會之需被提上議事日程
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人民大會堂
1933年,國民政府為籌備定於1935年5月召開的國民大會,就已經提出了在南京建築國民大會會場的動議,後因國民大會改在中央大學大禮堂舉行,這一動議暫時拖延下來。1935年9月,國民黨要員孔祥熙等5人提議:在首都建築國民大會堂,可以國立戲劇音樂院和美術陳列館充用,這樣既可作劇場,又可作會場,誠為一舉兩得。他們的提案獲得國民政府的批准。同年,國立戲劇音樂院和美術陳列館籌委會公開招標,徵集院館工程的設計方案和營造商。經籌委會於1935年8月評定,設計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築師的為首選,關頌聲趙深的設計方案分列二三名;營造商為上海陸根記營造廠。

建築布局

國民大會堂即現在的南京人民大會堂,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64號,坐北朝南,整個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3400平方米,連屋面平頂及地下室共五層。建築採用中國傳統對稱的形式,勒腳、牆身、檐部三段構圖,裝飾簡潔大方。牆體為斬假石。

建設歷史

1935年11月23日,籌委會常務主任褚民誼承建商陸根記營造廠簽訂契約,限期10個月完工。同年11月29日,舉行奠基典禮,居正吳稚暉褚民誼等數百人出席。奠基禮由居正主持,褚民誼報告了籌備經過。
在施工過程中,陶記工程師事務所李宗侃建築師,根據國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計畫》中提出的首都建築“要儘量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用之”的原則,對原設計方案作了局部修改。1936年5月5日,一再難產的《憲法草案》終於正式對外公布。也就在同一天,國民大會堂舉行正式竣工典禮,這座會堂從開建到完工,用時僅6個月。
國民大會堂於1936年5月建成。 1933年,國民政府為籌備原定於1935年3月召開的國民大會,提出了在首都南京建造大會會場。經多次會議議決,最後採納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孔祥熙等5位委員的提議,建國民大會堂可以以國立戲劇音樂院及美術陳列館充用。隨後決議:設立國立戲劇音樂院及美術陳列館籌備委員會。擬建計畫及設備均適合於國民大會堂,所以國民大會堂原先也叫國立戲劇音樂院。1935年11月20日,國民大會堂籌備委員會當眾招標,由上海陸根記營造廠中標承建,契約業主是國立戲劇音樂院、國立美術陳列館籌備委員會。1935年11月26日開工建設,1936年5月5日竣工。整個會堂有3000多絲絨彈簧座位。
抗日戰爭期間,大會堂為偽憲政實施委員會占用。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遷回南京,當時的大會堂房屋及內部設施已破爛不堪。 1948年3月,蔣介石為鞏固自己的集權統治,決定召開“行憲國大”。在此之前,國民大會堂曾進行了修復。為能使大會順利召開,早在1947年3月31日就頒布了《國民大會組織法》等有關行憲的各種法規。為產生和選舉國民代表,國民黨內部各派爭名奪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在國民大會開幕之日,竟有人抬了口棺材坐在會堂大門前。在吵鬧中,國民大會開了一個月零四天,於1948年5月1日結束,蔣介石以2430票了卻了18年前就想當總統的夢想,如願當上了有職有權的總統,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
現在的南京人民大會堂現在的南京人民大會堂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大會堂改名為人民大會堂,受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初期,人民解放軍文工團進駐,文工團撤走後,人民大會堂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1990年又在其西側建築了一座與之配套服務的漢府飯店。
現在人民大會堂是江蘇省和南京市召開重要會議、舉行慶典活動和文藝演出的重要場所,也是從事商貿、旅遊和各種社會交流活動的理想之地。國民大會堂舊址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定的近代優秀建築,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