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政治詞語)

國家形象(政治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觀點)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品牌形象也越來越重要。2012年底,察哈爾協會、中國外文局聯合發布了《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2012》(下稱《報告》)。調查以“中國的海外形象”為核心,選取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南非6個海外國家的客群為調查樣本,涉及外交、國民、品牌形象等方面,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是“幸福的”。 《報告》顯示,70%以上的海外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所了解。在外交形象方面,中國“和平”“中立”的形象在開發中國家民眾中的接受度更高。在印度和馬來西亞,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認同“中國的崛起不會影響世界和平”的說法。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這三個已開發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中的影響和作用仍持相對審慎和觀望的態度。 《報告》顯示,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該宣傳片給他們留下了“中國有很多人才”、“中國發展得很好”“中國人很自信”的印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形象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導演葉鴻偉 楊郎從
  • 編劇陳宇 楊曉雲 陳成東
  • 主演:張嘉譯,奇道,劉金山,王海燕
  • 類型:大型緝毒連續劇
電視劇表現,產生原因,總體形象,內涵,中國國家形象,

產生原因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
通過上述定義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物;
二、國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過程中產生的;
三、國家形象是自我認知與國際認知博弈的結果。

總體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中的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於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進程中,“國家形象”已經並仍將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然遭遇的現實問題。國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國家在國內的形象也包括其國際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場流通的前提下,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內形象之間往往互相參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到本民族每個個體對於國家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從而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複雜地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於中國政府、民眾以及所有中國的精神信息和物質產品的接受和評價,從而影響並決定著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實際上構成了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心理預設。負面的國家形象,會使人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所有相關信息和行為的認知和評價帶有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敵對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使人願意用更理解、更親和、更接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的信息和行為。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正面預設的塑造。

內涵

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首先是作為國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種機構、團體、企業和社會民眾也對國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會環境等等都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總體上來看,被新聞媒介反映出來的政府、機構、企業和公民的行為,與國家形象的關聯最直接。國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對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客觀反映”為基礎的。通過媒介反映出來的一個國家是否開放自由民主、富強,該國的社會是否公平正義,該國的民眾是否誠信、正直善良寬容博大,是國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新聞媒介的報導,特別是具備“客觀性”、“平衡性”的報導,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公開透明,都體現了新聞媒介塑造國家形象的硬功能。
相對而言,通過虛構的文學藝術所反映的國家形象,其影響力明顯更軟,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文化的“軟形象”。這種軟,使文化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體現了一種“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滲透的軟性功能。這種影響,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國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飲文化,以及中國的京劇、民俗、民間文化等等,都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奧運會開幕式,作為一個文化事件,它的華麗、豐富、恢弘,特別是對中國“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國與時俱變的民族精神的闡釋,對於塑造一個文明燦爛、文化獨特、開放改革、求新求變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僅驚動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比較負面的人改變了看法。
因而,文化,不是用當下發生的事件來塑造國家形象而是以所傳達的文化來建構國家形象。我們不能想像,如果沒有好萊塢,美國的國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現在這樣的世界影響力;而我們也可以理解,當美國政府奉行單邊政策,在全球窮兵黷武的時候,美國發達的文化仍然改變不了美國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個國家的實體形象與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其實正是國家形象的兩輪,一硬一軟、缺一不可,一損俱損,一榮未必俱榮。

中國國家形象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其國家的“成長性”注定了中國已經並將繼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中國人、中國元素、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符號、中國風等等,越來越頻繁和突出地出現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構了“中國形象”,為人們提供了對於中國歷史、現狀、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綜合印象”,這種印象中既有對中國國家和民眾行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斷”,既有對中國的“認識”,更有對中國的“評價”。
正因為中國是一個“成長”中的大國,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陣痛、蛻變、剝離時的污穢,將不可避免地呈現給全世界。加上中國的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等等都與占據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國家明顯不同,因此,中國形象的“負面性”,往往會被一直處於文化優越、經濟優越和制度優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視、所放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介自身則往往又可能“迴避”中國形象的“成長”陰影,自覺地用“頌歌”修辭來打造中國形象,因而往往導致中國傳媒“天使化中國”與西方傳媒“妖魔化中國”的對立和衝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國需要更加深入地通過“改革開放”來創造一種事實上更文明進步富強的中國,呈現一個“現實”的中國形象;一方面也要通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視界融合來儘可能呈現一個相對“正面”的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往往能夠迴避國家形象認知方面的硬性差異,用更加柔軟的方式塑造國家形象。這種軟性的文化塑造不僅更容易感染和影響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於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海外民眾對中國的整體印象是什麼?老外眼中的中國“質”造有哪些?2015年初,中國外文局發布《2014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報告中從多個維度調查了海外民眾對中國的認識。與2013年相比,中國形象正被越來越多的受訪者所認可,並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形勢,中國整體形象得分相比去年高出了0.8分(總分為10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