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是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察哈爾學會和華通明略合作開展的海外調查。調查顯示,多數國際民眾認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形象屬性,並認為中國已成為當代世界大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 又稱: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
  • 時間:2013
  • 發現:中國國家形象整體趨於穩定
調查範圍,報告分析,認知差距,印象顯著,形象看法,態度友好,形象穩定,國際反映,形象淺談,

調查範圍

本次調查選取了英國美國南非印度俄羅斯巴西和中國等七國,覆蓋樣本3017人。
不同於2012年12月發布的首份“中國國家形象”報告關注整體國民形象面貌,本次調查更加側重於構建整體國家形象的各個要素。主要發現有:
調查發現,中國國家形象整體趨於穩定,多數國際民眾認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形象屬性,並認為中國已成為當代世界大國,海外民眾認為中國人神秘、理性、創新、溫順並且很幸福。其中,中國青年人獲得普遍認可:勤奮、有活力,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海外民眾最熟悉中國的文化與科技,了解率約三成。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載體豐富,具有國際吸引力。61%的海外民眾樂於了解中國文化,1/3表示對學習漢語有興趣。

報告分析

認知差距

海外民眾對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樂觀程度超過中國本國。在中國是世界大國還是地區性大國的看法上,半數以上中國人認為是地區性大國、三成認為是世界大國;而海外民眾的觀點和比例恰好相反。

印象顯著

本次調查顯示,我國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基本相同,然而認知度、美譽度則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存在較大差別。整體來看,已開發國家對我國的認知和認同均較差,開發中國家則略好,利益相關度則是產生差別的主要根源。

形象看法

分析發現,越年輕群體對中國的看法越積極,無論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18-24歲青年人都是認為中國有吸引力、看好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國、計畫到中國旅遊比例最高的人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與英國、美國整體性對華形象評價低於開發中國家相比,這兩個國家18-24歲青年人對中國形象的整體好評超過開發中國家的同齡人。開發中國家18-34歲群體最了解中國的科技和文化,45-54歲最了解中國經濟,55-65歲最了解中國政治。已開發國家25-34歲群體最了解中國經濟,18-24歲最了解中國文化與科技,這一群體對中國媒體的熟悉度也高出其他年齡段一倍以上。

態度友好

本次調查顯示,88%的海外民眾未曾到過中國,60%的海外民眾表達了來華一游的意願,印度、南非更是高達83%和75%;56%的海外民眾自稱已經有來華旅遊的計畫。對國際遊客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依次是北京(67%)、上海(60%)和西藏(40%);俄羅斯人對哈爾濱,印度人、巴西人對新疆,南非人對廣州,英國人對西安,美國人對南京分別有旅遊偏愛。
有訪華經歷的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科技和媒體的了解程度至少高出無此經歷者一倍。在給中國整體印象打分時,有訪華經歷者給出平均6.16分,而未有此經歷者則僅給予5.47分。到過中國的海外民眾認為中國對國際事務負責任、愛好和平、社會安定的比重均比未到過中國者高出10個百分點。

形象穩定

本次調查顯示,中國在國際民眾眼中神秘而富有魅力,中國人“幸福、溫順、理性、神秘”;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多樣、科技創新的文明大國形象與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中國經濟進步、社會穩定、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對外國民眾頗有吸引力,因此多數海外民眾對中國抱有樂觀預期並有來華意願;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國際努力受到認可,負責任大國形象正在逐步樹立;國際民眾能夠接受中國製造,但對中國政治普遍缺乏了解,對中國模式的認知尚缺乏共識,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塑造仍然任重道遠。
與2012年調查相比,中國人的創新性在本屆調查中獲得國際民眾的更多認可;中國的國家形象、國民形象、產品品牌形象基本趨於穩定。

國際反映

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發展普遍持樂觀態度,近一半海外民眾認為中國會穩定發展甚至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國際民眾普遍認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要看能否保持經濟高速發展,其次要看社會是否穩定。
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形象整體趨於穩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62%的國際認可度。對中國存在的問題,貧富差距大(41%)、封閉守舊(33%)、社會衝突激烈(26%)排名靠前。約四分之一的國際民眾認為中國具有一定威脅性,更多民眾認為中國對國際事務負責任(15%),認為貢獻不大的占12%。超半數外國人樂於和中國人交往,其中中國青年人獲普遍認可,認為其特點依次是勤奮、富有活力、有獨立主見和行動能力等。

形象淺談

“中國在國際民眾眼中神秘而富有魅力,中國人‘幸福、溫順、理性、神秘’……”2014年2月21日,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察哈爾學會和華通明略共同完成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在北京正式發布。
該調查選取了不同地理區域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七個國家,包括已開發國家英國和美國,以及金磚國家南非、印度、俄羅斯、巴西和中國,樣本總計3017人。
報告認為,中國國家形象整體趨於穩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形象獲多數受訪民眾認可。海外民眾最熟悉中國的文化和科技,但對中國的政治缺乏了解。超半數外國人樂於和中國人交往,其中中國青年人獲普遍認可。報告還指出,海外民眾對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樂觀程度超過中國本國,開發中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和認同比已開發國家要高。
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報告在引起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疑問。調查中國的國際形象究竟有何意義?這些數據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樣本的選取是否具有科學性?調查結果是否客觀、準確地反應了現實情況?……帶著這些疑問,《國際先驅導報》專訪了該報告的參與方之一察哈爾學會秘書長柯銀斌。
先搞清外國人怎么看中國
《國際先驅導報》:做這份調查報告的初衷是什麼?
柯銀斌: 我們是從2012年開始做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的。從公共外交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對外樹立一個良好的外交形象。想做好公共外交,就必須要知道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外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外國有一些相關的數據,但是我們自己沒有。中國在外國民眾眼中的形象如何,對於中國的公共外交至關重要,如果連外國人怎么看中國都不知道,就無法搞好公共外交。
切實推動中國公共外交,我們至少需要做兩項工作。第一,調查海外客群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看法,這個看法可以作為中國公共外交的一個起點;第二,我們應該設計出未來中國在海外民眾中的國家形象是什麼樣子,這是我們的目標。推動公共外交,要從起點到目標,通過多種項目和活動的設計,把我們目前這種形象的現狀改造成我們的目標。但是目前這兩個都沒有。
基於以上想法,我們聯合華通明略調查公司和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做了這樣一個國際性的調查。
Q:這份報告想要提供什麼樣的建議?
A:一份調查報告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數據報告,提供科學的數據;第二個層次是分析報告,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同時還要與其他同類型的報告進行對比分析、整理;第三個層次是對策報告,即建議有關部門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或方法。
我們的這份報告目前仍處於第一層次,它並沒有提供任何意見,而是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來提供一個數據,即7個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看法的事實表述。下一步,我們會組織一些專家、學者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深入討論通過數據顯現出的問題,包括為什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客群對中國的看法有差異、為什麼外國客群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的看法有差距、為什麼海外民眾對中國成為世界大國更為樂觀等。最後,才會提出一套解決問題意見。
城市形象也可以“超脫出來”
Q:報告中提到,海外民眾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認可度較高。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發?
A: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經濟比較認可、感興趣,表明中國未來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就是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對此要高度重視。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外國人認識中國,都是因為中國的產品。下一步,中國需要加強中國跨國公司公共外交能力的培訓。目前中國跨國企業作為中國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載體,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中國員工在海外的言行,都反映了中國的國家形象。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大多數跨國企業並沒有公共外交的意識,它並沒有將自己的企業形象與國家形象自覺地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需要加強跨國公司對公共外交的認識,發揮其承載國家形象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的認可度比較高,與這么多年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努力分不開。有些人認為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是獵奇心理,中國文化對外國人不具有可持續性的吸引力。我認為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了解實際的情況。一種文化具有吸引力的第一步,就是使人產生獵奇心理,吸引人來以後才能是將人留住,讓人有進一步了解的想法。比如孔子學院,剛開始只是語言教學,而後開展文化傳播。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孔子學院的確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Q:報告裡提到一個細節:俄羅斯人對哈爾濱,印度人、巴西人對新疆,南非人對廣州,英國人對西安,美國人對南京分別有旅遊偏愛。這說明中國城市或地方形象與國家形象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A:國家形象就像是一本相冊,地方形象、企業形象、組織形象,甚至是個人形象,就是這本相冊里的照片。不同國家的人,對不同的城市感興趣,告訴我們中國要展開城市外交,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對某個城市最感興趣的國家為重點來展開,這樣效果會比較好。把一個城市的形象做好了,那么跟這個城市有密切交往的外國人,通過對這個城市的認知和好感,愛屋及烏,推而廣之,形成對中國的好感。反之亦然。
目前上海在推廣國際形象時,有從中國形象超脫出來的趨勢。比如我們提到紐約、巴黎,很少會說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因為世界性的大都市可以從國家的框架中獨立出來,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我認為上海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是一件積極、創新、值得肯定的事。
2014年的問卷將聚焦四個形象
Q:有些人對調查方法的科學性和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存疑。
A:拿體育比賽來打個比方。在目前這個規則下,也許是你贏了我輸了,但是換一個規則,可能就是我贏了你輸了。任何一個結論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這個報告只是對這7個國家的調查結果,並不代表全世界民眾的看法;如果你換一種研究方法或研究對象,得出的可能會是另外的結論。
Q:調查樣本的選擇依據是什麼?
A:這份調查的樣本分布在7個國家,總數3000多份。樣本根據抽樣調查研究方法來進行選擇,考慮到了7個國家的人口結構情況,與各個國家的人口結構是同構的。我們聯合全球知名的調查公司來做這項調查,靠它的品牌和信賴度來保證這個調查方法的規範性、科學性和數據的可靠性。
調查多少樣本取決於經費,選擇哪些國家則取決於調查公司在全球的調查網路的實力。樣本並不一定越多越好,按我們的構想,每個國家的樣本在1000多份的話可能更好,但是這就要求更高的成本。
Q:未來的調查內容會做哪些方面調整?
A:今年的調查問題在去年的基礎上已經有了一些調整。去年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國家的總體形象和國民形象,今年細化到了文化、科技、經濟、政治等方面。
但是問卷的題目還沒有定型,下一步還會做出修改和完善。習近平主席將中國的國家形象劃分為四個形象,分別是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在這四個形象之下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否能得到外國民眾的認可,我們需要調查。我們可能會以此為框架來設計2014年中國國家形象調查的問卷。
Q:要提升和改善國家形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認為中國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哪些方面可以引以為鑑?
A:公共外交的方式有多種,沒有一定之規。一是政府自己做;二是政府明確授權民間機構做;三是暗地支持民間機構去做,這是美國人喜歡幹的事;四是民間自己去做。這四種形式都可以有。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制定一個各行各業參與公共外交的規程和標準,告訴民間機構,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該怎么做。在這個框架內,民間機構可以自由去發揮。在我看來,在公共外交中,中國政府應該少做點事,讓社會、NGO、大學、企業、媒體等各種各樣參與國際交流的民間機構來做,對它們的限制少一點,審批手續簡單一點。在這方面,政府少做一點,效果反而可能會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