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2000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提出,防震減災工作要建立三大體系:一是監測預報工作體系,二是震災防禦體系,三是緊急救援體系。建立第三個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建立專業化的隊伍,即組建國內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專業化的國家救援隊伍。這支“國家隊”成立於2001年4月21日。當時,溫家寶同志親自向國家地震救援隊授旗,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支隊伍要“軍民結合、軍地結合、平戰結合,一隊多用”。
人員組成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
中國地震局、
解放軍某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有關人員組成,總計230人左右。
裝備配置
CISAR配有8大類300多種20000餘件(套)裝備及搜尋犬22條,是一支達到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標準的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工作職責
國家地震救援隊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中國地震局專家和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協調、技術指導與保障工作;第二部分是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主要從事搜尋、營救和保障工作;第三部分是武警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緊急醫療處置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在實地救援時,三方融為一體,協同作戰,
工作機制
國家地震救援隊的工作機制是由中國地震局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單位,並建立救援隊重大事項聯席會議制度,隊伍培訓、訓練與協同演練,救援隊出動等重大事項均由聯席會議決定。
主要任務
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因
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尋與營救,執行國內外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任務。
救援年表
2003年開始,救援隊實施了國內、國際共7次地震救援行動,經受了實戰檢驗。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
伽師發生6.8級地震,救援隊首次參加實戰救援,為災區社會穩定、恢復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3年5月21日,
阿爾及利亞發生6.9級地震,救援隊初次登上國際救援舞台,並搜尋發現了1名倖存者,擴大了我國在國際救援事務中的影響。
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12月26日
伊朗7.0級地震,救援隊都及時趕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地震與海嘯災難發生,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共70人赴
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災區,實施了為期4周的人道主義緊急救援行動,共醫治了1萬多名傷病災民。
2005年10月8日
巴基斯坦7.8級地震後,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兩批90人,赴巴基斯坦重災區巴拉考特開展了32天的緊急搜救、醫療救治、疫病防治、災害評估、震後趨勢判定等工作,營救出3名倖存者,救治2785名傷病人,還第一次擔當了現場國際救援協調人,發揮了重要的救援協調作用。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亞
日惹特別
自治區發生6.4級地震,救援隊赴重災區班
圖爾開展了歷時18天的醫療救治、災害評估和緊急搜救工作,我救援隊承擔了班圖爾災區近1/4傷員的救治工作,共醫治3015名傷員。
2017年8月9日下午,經軍委批准,由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武警總醫院和中國地震局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出動80名隊員,搜救犬5條,攜救援車輛兩台,以及包括生命探測儀等在內的378件救援器材,乘兩架空軍運輸機飛赴九寨溝災區。救援隊已抵達九寨黃龍機場,迅速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外部評價
憑藉過硬的作風、精湛的技術、先進的理念和出色的工作,救援隊成為災區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得到當地政府、民眾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有力地配合了我國整體對外援助行動。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在開展地震救援的同時,積極發揮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作用,先後參加了
青海雪崩、
天津薊縣山體滑坡救援行動。
對外協調
中國國際救援隊同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有緊密聯繫,配合
中國外交政策,積極參與聯合國人道主義緊急救援事務,如INSARAG(國際搜尋與救援諮詢組)、UNDAC(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隊)等,同友好國家的救援隊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如
瑞士、
新加坡、
德國、
荷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