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

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

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志願者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隸屬於防災科技學院,簡稱“防災大學生救援隊”。

大學生救援隊在汶川8.0級特大地震的背景下成立,於2009年5月6日召開了成立大會,目的是訓練出一支接受專業的地震緊急救援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掌握救援知識技能、擁有救援意識和救援作風、具備協同和整體執行救援任務和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的隊伍。大學生救援隊的成立大會上,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親自為隊伍授旗,一直以來,在學院的領導下、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的指導下開展各方面的工作和訓練。

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是全國高校首支大學生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直至2019年,230餘名隊員(含已畢業隊員)赴17個省,51個市縣、行程超過3萬公里、90多個學校、社區、鄉鎮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九年來累計發放宣傳單30000餘張、宣傳手冊5000餘冊,製作並展出宣傳展板200餘塊、宣傳海報百餘張,開展防震減災疏散演練31個單位40餘次,組織防震減災講座50餘場,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志願者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 外文名:Volunteersof Search and Rescue (VSAR) for CIDP
  • 簡 稱:防災大學生救援隊、大學生救援隊
  • 成立時間:2009年5月6日
  • 編制隊員:60人左右
  • 主要任務:校內外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為主
誓詞,隊伍簡介,組織機構,隊訓,崇德博智,扶危定傾,果毅力行,救助四方,傳播青春正能量,爭當急先鋒,

誓詞

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志願者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是一支不畏困難、刻苦訓練、練就了專業的地震緊急救援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救援意識和救援作風以及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能在普及公眾防震減災知識、開展自救互救訓練做出突出貢獻的隊伍。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體現“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

隊伍簡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65萬人,地震死亡人數高達36萬人,比其他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總和還要多。其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當社會尚未從這巨大的傷痛中走出來時,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1級強烈地震再次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救援過程中,志願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由於專業技能的限制,志願者的作用往往不能發揮到極致,因此,國家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地震志願者隊伍建設。目前我國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已經超過10萬人,並已經成為地震緊急救援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據現行實施的《防震減災法》規定,國家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為志願者活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
在汶川8.0級特大地震的背景下,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應急管理教育事業和應急救援事業科學發展,提升我國志願者的應急管理的實戰能力。2009年5月6日,經中國地震局授旗後,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志願者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簡稱“防災大學生救援隊”)成立。
在成立大會上,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大學生救援隊寄予了厚望。他指出:我院積極組織成立大學生志願者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就是貫徹《防震減災法》、落實局黨組部署的具體體現。同時,作為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作為肩負未來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重任的青年人才,把志願者精神與防震減災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強烈的事業心。
大會上,時任學院院長薄景山代表學院對大學生志願者救援隊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對中國地震局各位領導給予救援隊的關心和兄弟單位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對全體救援隊隊員提出了以下五點希望:第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第二要刻苦學習,強化訓練,掌握專業知識、救援知識和救援技能,立足於實戰;第三要健身強體,身心健康,吃苦耐勞,以適應艱苦的救援環境;第四要紀律嚴明,作風頑強,服從指揮,行動迅速,以適應救災時的緊急狀況;第五要團結友愛,樂於奉獻,成為一名合格的應急隊員。

組織機構

行政組:主要負責隊伍的正常活動以及檔案整理等
大學生救援隊隊徽大學生救援隊隊徽
訓練組:主要負責隊伍日常訓練以及技能科目學習等
物資組:主要負責隊伍裝備、服裝、後勤物資管理等
理論研討組:主要負責隊伍科目大綱設定及理論科目學習等
宣傳組:主要負責隊伍的對外宣傳以及宣傳資料的製作等

隊訓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果毅力行、救助四方,其中“崇德博智、扶危定傾”是防災科技學院校訓。

崇德博智

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之意

扶危定傾

隊員立志獻身防災減災事業,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意願

果毅力行

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敢於拼搏、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救助四方

宣傳科普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在地震時能有效地避險及逃生

傳播青春正能量

2011年以來大學生救援隊與通州紅十字會合作,每年在學校開展三期救護員培訓,初期約350至450人,以提高學生自我救護能力,並培訓大學生救援隊隊員積極組織,從發放收取報名表到組織培訓、發放證書,從未發生過遺漏。創傷包紮、心肺復甦(CPR)、骨折、脊椎創傷等每個項目保證學生多次練習、熟練掌握。八年來共有5277人參加培訓,5109人獲得合格證書。
大學生救援隊每年利用防災減災日、新生軍訓、11.9等模擬發生破壞性地震、火災等開展全校範圍的疏散演練,每年參與讓師生在萬人以上。特別是防災減災日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學院利用教室、宿舍、辦公室、教師家屬區開展綜合性演練,演練前學校成立工作組,認真制定疏散方案;演練中參與人員樓內師生進行室內緊急避險、有序疏散撤離、啟動校園應急預案、組織專業營救、緊急醫療救治、安排震後生活等過程,各環節指揮得當、配合連貫,基本達到了“快速、高效、有序”的預期目標,檢驗了學院地震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強了廣大師生科學避險逃生技能。

爭當急先鋒

堅定信念,做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急先鋒
十年來,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230餘名隊員(含已畢業隊員)赴17個省,51個市縣、行程超過3萬公里、90多個學校、社區、鄉鎮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九年來累計發放宣傳單30000餘張、宣傳手冊5000餘冊,製作並展出宣傳展板200餘塊、宣傳海報百餘張,開展防震減災疏散演練31個單位40餘次,組織防震減災講座50餘場、11期近4500人次參加的初級救護員培訓,同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視聽媒介,播發防震減災知識,拓寬了廣大民眾學習掌握地震科普知識和自救呼救常識的渠道。在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方面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了服務單位、社區居民、在校學生的高度肯定。
由被動救援向主動普及地震知識普及的轉變
在多次地震災害救援過程中,令人體會最深是受災群體缺乏地震知識和逃生技能,因此在2009年隊伍成立時就提出把防災減災科學知識普及作為隊伍的第一任務,得到了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認可。十年來以救援隊為平台先後遨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培訓基地、北京市紅十字會等一批專家學者到學院開展地震知識公益講座20次,在此基礎上每年組織2-3期初級救護員培訓,每年培訓人員達3500餘人,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4年三河六小疏散演練2014年三河六小疏散演練
同時每年大學生救援隊隊員利用“5·12防災減災日”開展各種主題宣傳、疏散演練活動。如每年組織本校和周邊中國小防震減災疏散演練、周邊社區防震減災疏散演練、北京市朝陽區民防疏散演練等。在各種疏散演練過程中無一人受傷,受到有關單位和人員的一致好評。
著眼於客群,因地制宜開展公益宣傳
大學生救援隊根據需要,根據對象的不同,製作不同的宣傳材料,採取各種途徑開展公益宣傳,如針對不同階段在校學生、社區、公園、村鎮群體分別製作了針對不同群體的卡通漫畫、社區讀本、折頁等。十年來隊伍針對不同對象製作了展板25組,累計200餘塊;針對不同群體的讀本19本21萬多字,折頁累計已印刷4萬多張。
另外,講座是隊員們常運用的宣傳形式,招募新隊員第一訓練內容就是公開進行不同群體的講座訓練,新隊員接受訓練的第一項內容就是能夠在三個小時以內準備出針對不同群體的講座,在開始工作講座前隊員們要相互進行試講,只有得到認可以後才可以開始。目前在校的60餘名隊員均有2次以上公開進行講座的經歷,三分之二以上的隊員有被邀請外出講座的經歷。
充分利用新媒體播發防震減災知識,拓寬學習地震科普知識和自救呼救常識的渠道
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信息傳播功能已經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來大學生救援隊開通了“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
救援隊”的新浪認證官方微博(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和“防災-救援隊”微信官方公眾平台(防災-救援隊,fzkjjyd2013),運用好新媒體正確引導輿論、宣傳各類有用的信息,凝聚我們的正能量。每周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策劃及時更新防震減災相關信息,通過微博和微信交流、普及防震減災知識,目前微博關注人數已經超過950人,微信關注人數已經達到800餘人。
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防震減災公益宣傳
大學生救援隊隊員來自全國各省市不同地區,每年救援隊除統一組織社會實踐以外,也會把家庭所在地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作為每個隊員的一項任務。暑假前,隊伍統一製作海報、宣傳冊、讀本、展板等,為隊員們暑期社會實踐做準備。十年來,230餘名隊員(含已畢業隊員)赴17個省,51個市縣、行程超過3萬公里、90多個學校、社區、鄉鎮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十年來累計發放宣傳單30000餘張、宣傳手冊5000餘冊,製作並展出宣傳展板180餘塊、宣傳海報百餘張,開展防震減災疏散演練31個單位40餘次,組織防震減災講座50餘場、接待防震減災諮詢不計其數。
防災科技學院大學生救援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