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創新》是2015年7月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安尼什·喬普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創新
- 作者:[美]安尼什·喬普拉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5年7月
- 定價:4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8652511
《國家創新》是2015年7月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安尼什·喬普拉。
國家創新體系是社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和基礎,是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的搖籃,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靈魂和焦點,其主要功能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運用。“十五”計畫《綱要》首次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立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促進知識創新工程”;實施“跨越式發展”的...
《國家創新》是2015年7月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聯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安尼什·喬普拉。內容簡介 更小的政府?更大的政府?其實更好的是更聰明的政府,一個開放、創新的政府。在過去的20年間,無論購物方式、支付方式,還是交流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的整個經濟、社會生活都被技術徹底地顛覆了,人類...
第一條 為促進國家技術創新計畫的科學化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國家技術創新計畫(以下簡稱創新計畫)是在國家財政、金融政策支持下,引導和吸收社會力量,加快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國家計畫。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過去一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能力和效率進一步提升。含義 2012年底...
中國創新指數(China Innovation Index),創新指標體系。背景介紹 為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神,客觀反映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我國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CII)研究》課題組研究設計了評價我國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和指數編制方法,並對2005-2011年中國創新指數(...
十大數智創新 拼多多 隨著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擔憂令美國消費者倍感壓力,許多人正在轉向一家中國電商新創建的跨境移動套用。購物網站Temu自9月推出以來,在美國的人氣急劇攀升。根據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Temu在美國的下載安裝量已經達到1,080萬,成為11月1日至12月14日期間美國全類別中...
創新型國家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如中東產油國家;一些國家主要依附於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如一些拉美國家;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
中國是實業國家,金融要為實業服務。金融業恰恰也只有依託實業,有效疏通實業、資源的互動與循環,才能保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李才元堅信,中國金融業的未來取決與創新金融產品,建立新的“造血”機制,要從“資源金融”,轉向實業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費金融。“走老路,就是走死路,”他說,金融業要給實業以“出路”,...
——科學定位,分類指導。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總體布局,形成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分工明確,與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銜接、相互支撐的總體布局。 ——最佳化整合,開放共享。加強跨區域、跨領域創新力量最佳化整合,統籌項目、基地、人才等創新資源布局,激活存量資源,促進創...
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在國家這個經濟實體中,由公共的和私有的機構與組織組成的縱橫交錯的網路,並在這個網路中協調發展,最終目的是促進科研開發、進行技術創新與轉移。內容 一個完整標準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應該包括6個子系統:①教育與培訓系統。功能是為技術創新活動輸出人才。②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系統。基本功能是為體系...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是國務院發布的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1、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整合最佳化資源配置,瞄準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設施、國家科研與技術創新基地等。擴大創新型人才規模、提高質量。強化區域和國際創新合作。使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
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圍繞國家目標,根據科學前沿發展、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產業創新發展需要,開展基礎研究、行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台簡介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改革有關部署要求,根據國家戰略需求...
翟立新說,僅僅靠技術還不足以形成企業和好的產業,還需要企業家這一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只有企業家才能夠把科技和資本、市場、管理等要素有機整合,真正讓好的技術變成好的產品和收益。在創新活動中,企業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組織者作用。政策全文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並...
國家創新系統是指一個國家內各有關部門和機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網路,是由經濟和科技的組織機構組成的創新網路 理論基礎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在繼承技術創新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人力資本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思想。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中,除了繼續重視技術創新外,知識被視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社會...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屬於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定位於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等國家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和工程化技術研究,推動套用示範、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水平。是應對科技革命引發的產業變革,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突破涉及國家長遠發展和產業...
2023年11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東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該報告選取與中國具有可比性的40個國家(其研發投入總和占全球95%以上,GDP之和占世界85%以上)...
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進全社會創新活動、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物質技術基礎,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室體系、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構成的國家自主創新支撐體系。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創新工程 亦稱“國家創新計畫”。指一個國家為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振興經濟、增強綜合國力而建立、完善和實施國家創新體系。參見“國家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
按照建立國家、地方、高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體系的要求,由各省(區、市)教育廳(教委)統一報送本地的“國創計畫”立項項目(含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計畫背景 《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計畫內容 國家級大學生...
《創新中國》通過節奏疏密有序的剪輯,主題突出,內容清晰,每一集又都獨具特色。除了此類片中常見的展現工程全貌的航拍、全景、遠景鏡頭,還大量運用特寫、近景鏡頭,特別是片中跳剪和高速剪接的手法運用可謂頗有特色。片中對於個人與國家命運的辯證思考也滲透在富有寓意的鏡頭語言之中。從人物形象的細膩展現到宏大場景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發展之路,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縱觀當今世界創新型國家,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科技自主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
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是整合聯合行業內的創新資源、構建高效協作創新網路的重要載體,是特定戰略性領域顛覆性技術創 新、先進適用產業技術開發與推廣套用、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研發 供給、高成長型科技企業投資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動新興產業集 聚發展、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鏈、創新鏈、...
《國家技術創新項目計畫管理辦法》在1997.08.22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頒布。總則 第一條 為了使國家技術創新項目計畫(以下簡稱技術創新計畫)的管理工作規範化,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技術創新計畫是國家科技計畫的主體計畫之一,是在財政、金融支持下,引導和吸收企業和社會力量(包括人才和資金),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1、“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實行主持人負責制。(1)制定研究計畫。項目主持人接到審批立項通知後,應認真填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契約書》,制訂科學合理、詳細周密的研究計畫和實施方案,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2)中期檢查。項目研究時間過半,項目負責人應提交《“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
“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之年,在我國科技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這個特殊節點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同樣意義重大。
國家創新能力 國家創新能力(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是2016年公布的管理科學技術名詞。定義 一個國家長期連續推出創新性技術的能力。取決於創新基礎設施、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科技與產業部門聯繫的質量和國際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出處 《管理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