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百家講壇·道學分卷:坐忘

《國學百家講壇·道學分卷:坐忘》是2014年9月1日現代教育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一夫。

基本介紹

內容介紹,編輯推薦,作者介紹,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介紹

國學根柢立就,乃將來大成之基。 讀《煉丹》,知“內外兼修”。“煉丹”思想,基於道家“取法自然”、重視生命的思想,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在於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得道,而從客觀上,道家的煉丹學說具有其歷史的科學價值,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產生過積極作用。“煉丹”思想啟示人,通過內外兼修、凝真養性,來激發潛能、開人智慧。宋一夫主編的《國學百家講壇(道學分卷坐忘)》是“國學百家講壇”分卷之一。

編輯推薦

宋一夫主編的《國學百家講壇(道學分卷坐忘)》內容包括:國學漫談、老子·說坐忘(一)、老子·說坐忘(二)、老子·說坐忘(三)、《管子》·說坐忘、莊子·說坐忘(一)、莊子·說坐忘(二)、莊子·說坐忘(三)、莊子·說坐忘(四)、郭象·說坐忘、《列子》·說坐忘、《太平經》·說坐忘、《黃庭經》·說坐忘、成玄英·說坐忘、司馬承禎·說坐忘、曾慥·說坐忘。

作者介紹

宋一夫(1955—):哲學博士,編審。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二重結構理論》等學術著作二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圖書目錄

國學漫談
老子·說坐忘(一)
老子·說坐忘(二)
老子·說坐忘(三)
《管子》·說坐忘
莊子·說坐忘(一)
莊子·說坐忘(二)
莊子·說坐忘(三)
莊子·說坐忘(四)
郭象·說坐忘
《列子》·說坐忘
《太平經》·說坐忘
《黃庭經》·說坐忘
成玄英·說坐忘
司馬承禎·說坐忘
曾慥·說坐忘

文摘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是春秋時期三位有名的隱士,他們各自在山中潛心修道,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輕易不與外人往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三人萍水相逢,聚在一塊兒,相互交換心得,感到十分契合。於是在一起議論說:“不知世上有多少人能夠像我們這樣心心相印,相互友愛而出於無心,相互幫助而又不著行跡?更不知世上有多少人能夠活得海闊天空,超然於物外,遨遊於無極之中,忘卻生死,心向永恆?”說完,三人相視而笑,從此結為知心道友。
不久,子桑戶突然死去,孟子反和子琴張趕來治喪。孔子聞訊,也派學生子貢登門弔唁。子貢進入門內,不禁大吃一驚:只見子桑戶的遺體橫放在院中,孟子反和子琴張一左一右地盤坐地上,一個高唱輓歌,另一個忙著彈琴。二人一唱一和,歌詞是:“嗨喲喲,桑戶啊!嗨喲喲,桑戶啊!你已經返本歸真,得到了安寧,留下我們寄跡人間,還在忙碌做人!”
子貢覺得二人太不像話,皺眉蹙額,快步上前,非常嚴肅地質問道:“請問你們二位,對著屍體放聲歌唱,這是哪門子的禮儀?”
二人相視而笑,唱歌的仍唱歌,彈琴的仍彈琴。唱完一輪,然後說:“這位先生熟悉禮儀,可惜不懂得禮儀的真正意義。"
子貢回去以後,把所見到的事都告訴了孔子,並說:“他們是些什麼人呀?不用禮儀來修飾德行,而把形骸置於度外,對著屍體唱歌,面無哀痛之色,簡直沒法形容他們。他們究竟算是什麼人啊?”
孔子說:“他們是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而我們是局限在世俗禮教之內的人。內外本來是不相通的,而我竟然叫你去弔唁,只怪我太淺陋了!他們認同大自然,視自己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與造物主為友,遨遊於天地之間。所以,他們對死生的看法是迥異於世俗的。生,在他們眼裡就像身上長的腫瘤一樣,是一種累贅;死,在他們看來是氣的消散,像膿瘡潰破了一樣,是一種解脫。像這樣的人,怎么會去關注死生的差別呢!人類的生命現象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靈魂借著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聚合成一具形體,附著在上面,演一台戲而已。戲演完了,附著在上面的東西都是要還的。肝膽五臟,耳目五官,都要歸還給大自然,不值得留戀。他們這些域外之人,茫茫然神遊於塵世之外,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間,哪有功夫耐著性子拘守世俗的禮節,裝出一副莊嚴肅穆、滿面哀痛的樣子,表演給眾人觀看呢?”
子貢說:“聽先生的口氣,好像是很欣賞他們呢,先生到底算是哪一派呢?”
孔子說:“我還能是哪一派呢?老天爺判我終身入世從俗,我別無選擇。雖然這樣,我們應該共同追求方外之道。”
子貢說:“請問老師究竟是怎么想的?”
孔子說:“魚相適於水,人相適於道。相適於水的,在水塘里才過得舒暢;相適於道的,性情安定就能恬然自得。所以說,魚游於江湖之中就忘記一切而悠哉悠哉,人游於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遙自適。像孟子反、子琴張,他們這些人都是超凡脫俗、遨遊於大道中的異人啊。”
子貢說:“請問異人是什麼樣的人?”
孔子說:“異人是異於世俗而合於自然的人。所以,大自然的小人,往往是人間的君子;而人間的君子,卻往往是大自然的小人。”
子貢聽了,翻然覺悟。
道家認為,宇宙就是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大道流行,充塞於整個宇宙空間。所以,人不應該局限於形體,而當與大化同流,在自然變化中求得生命的安頓。子桑戶死,二友臨屍而歌的安化態度,正體現了道家“相忘”的人生境界。P48-5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