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國務院批轉農業機械部關於全國農機工作會議的報告
國發〔1980〕90號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原則同意農業機械部《關於全國農機工作會議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望參照執行。實現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機械化這個重要內容。農業機械化的問題,應當想得寬一點,不僅要想到糧食生產,還要想到如何裝備農、林、牧、副、漁各業和社隊企業,要真正從生產的需要出發,因地制宜,分別輕重緩急,講求經濟效果,和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聯繫起來,妥善加以安排。希望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農機事業的領導,做好農機工業的調整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把農業機械化事業辦好。
國務院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七日
檔案全文
關於全國農機工作會議的報告
國務院:
不久前,我們召開全國農機工作會議,著重討論了農機工業調整問題,並對一九八〇年農機戰線的工作做了具體部署。
一、關於我國農機事業的發展方針問題
會議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認為《決定》所指出的:“實現農業現代化,要積極地有計畫地開展農業機械化的工作”,“農業機械化必須服從生產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林、牧、副、漁業的機械化,提高牧業機械的比重”等等,是發展我國農機事業的方針,是一個長期的關係全局的任務。
大家認為,農機戰線的同志必須明確樹立以下幾個觀點:
(一)從社會主義大農業的需要出發,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所需要的機械。過去,有些同志一講農業,好象就只是糧食生產;一提農業機械化,認為只是搞拖拉機。這是很不全面的。農業應該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副產品生產的全過程。農業機械化,就是用現代化的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今後一定要衝破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樹立大農業的觀點,認真調查農、林、牧、副、漁各業的各個生產環節對農業機械的需要,有計畫地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的機械化。
(二)樹立農業機械化同農業現代化的其他內容互相聯繫,密切配合的觀點,自覺地為農業現代化的各項事業服務。農業的增產,靠綜合措施,機械化貫穿於農業現代化的各個方面。機械化同生物技術措施及其他各項內容是有聯繫的。水利化需要工程機械、排灌機械;推廣良種需要種子生產、加工、貯藏機械;消滅病蟲害,需要植保機械。因此,農機戰線的同志一定要樹立為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服務的觀點,主動加強同農業、農墾、水利、林業、水產、供銷等有關部門的聯繫,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需要,自覺地做好服務工作。
(三)從生產需要出發,從實際情況出發,講求經濟效益,學會按經濟規律辦事。要根據中國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步驟。不同地區,不同方面,不同環節,在“化”的過程中要有先有後,有快有慢。要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避免瞎指揮。農機製造、推廣、使用,都要講求經濟效益,做到增產增收增貢獻。
(四)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搞農業機械化,國家從各方面給農民以扶持是應該的,但是在一定時期內還不可能很多。必須依靠集體經濟的力量,精打細算,勤儉節約,而且不能輕視半機械化和改良農具的作用。
當前,社會上對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議論不少,會議認為這是好現象,說明關心農業現代化事業的人越來越多了,不能認為是“吹冷風”。農機戰線的同志也要積極參加討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各方面同志一道努力探索中國式農業機械化的道路。這些年來,我國農機事業的發展是快的,各級黨委很重視,廣大農民要求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任何消極悲觀的看法都是沒有根據的。但是,也必須看到,過去我們對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是研究不夠,估計不足的。現在看來,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時間需要更長一些。原來要求一九八〇年完成的幾種主要農機產品的數量雖然大都可以達到或基本達到,但要在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顯然是不可能達到的。為了把工作搞得更紮實一些,我們認為,今後也不宜再單獨提出哪一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要求。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驟基本一致。當前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盤子沒有確定之前,農機工業在體制改革、工業調整、企業改造方面都還只能進行小改小革;國家用於農機化的資金、物資也不可能增加得很多;關於什麼是中國式農業機械化的問題,還在繼續探討。脫離這些情況而提出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實際的。
二、認真進行農機工業的調整工作
目前,我國農機工業已經有了一個不小的基礎。全國農機系統有一千九百多個縣以上國營農機製造企業,二千四百多個縣農機修造廠,擁有各種工具機二十六萬台,職工一百五十萬人,一九七九年總產值一百零四億元。農用機械總動力,一九七九年已達一億八千萬馬力(其中電動機約五千萬馬力,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四千多萬馬力)。農村拖拉機手三百三十萬人,加上其他機械,全國農村人民公社已有農業機械管理操作人員七百九十多萬人,已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一支骨幹力量。
農機工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布點重複、批量小,生產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低,產品落後、可靠性差、消耗量大,絕大部分是小生產狀態。生產精密複雜產品的廠子少、能力小,生產簡易低檔產品的廠子多、能力大。例如,全國有十馬力左右的小柴油機廠一百四十九個,各種水泵廠二百多個,手扶拖拉機廠一百四十三個,顯然是太多了。而生產牧業機械、收穫機械、烘乾機械、運輸機械、大型柴油機和六十馬力以上大拖拉機的工廠則數量少,能力小,大部分產品質量不好,性能落後,只相當於國際上四十、五十年代的水平。內燃機和拖拉機的大修期只相當於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半,有些基礎件的壽命還不到國際水平的一半。設備落後,工藝落後,管理落後,“三化”程度低,許多大工廠沒有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有的工廠連必要的測試設備也沒有。
農機工業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遠近結合、擇優發展的原則,認真進行調整、改組、改造,從小生產轉到中生產、大生產的軌道上來,使產品質量、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消耗、成本都有所降低,“兩配”問題切實得到解決,積極增加牧業機械、收穫機械、裝卸和運輸機械的生產。
調整改組的要點是:
一、改組拖拉機(包括大中型拖拉機和手扶拖拉機)、內燃機、排灌機械工業。大中型拖拉機廠由六十五個調整為三十五個,生產能力從十三萬台提高到十五萬台,一九八五年達到二十二萬台。要增加八十馬力、一百馬力和一百二十馬力三種輪式拖拉機。三十五個廠大體分三類(名單附後):第一類是基礎較好,產品面向全國或數省的老廠;第二類,大部分是一九六六年第一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以後建起來、現在已經基本形成生產能力的;第三類是需要照顧的邊遠或薄弱地區的廠子,凡是沒有形成生產能力或布點過於重複的,擬改變產品方向,轉為生產配件或其他產品。
手扶拖拉機廠由一百四十三個調整為二十九個,總的生產能力仍保持三十五萬台。保留發展的二十九個廠子中,除常州、武漢、北京、瀋陽、南寧等五個廠面向全國並擔負出口任務外,其餘二十四個廠子產品面向本省。剩下的一百一十四個廠要分別轉為協作配件、配套廠,或轉產其他產品。
內燃機保持三千萬馬力的生產能力,廠數要由現在的二百七十七個調整為一百二十六個。
排灌機械(包括大型水泵、深井泵、潛水電泵、噴灌機)要在保持現有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將廠子由一百零五個調整為六十三個,並根據農田水利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增加噴灌機具、大泵、深井泵、潛水電泵等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
二、配件和配套農具生產企業的調整。配件廠要減少布點,提高批量,把油嘴、活塞環、鏈軌板等十種短線品種搞上去。要引進、發展新技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廠子數目要由六百九十八個調整為五百三十個,生產能力由年產值三十五億元提高到四十一億元。易損件的壽命要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配套農具廠由一百六十四個調整為一百個,根據各地農藝特點,增加品種,提高配套水平。
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要繼續提高質量,提高性能,儘量作到一機多用。這類產品大多為地方修造廠製造,由地方調整。
三、提高牧業機械在農業機械中的比重,增加運輸機械、收穫機械、烘乾機械生產能力。牧業機械廠由十二個增加到二十七個,三年內增加二十六個新品種,到一九八五年主要牧機產品要比現在翻一番。措施是將一批條件較好的農機廠轉為牧機廠或兼產牧機產品,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逐步把草原建設、畜禽飼養、飼料加工、畜產品加工、冷凍和運輸等各種機械配起套來。
農業運輸機械是農村要求最迫切的機械之一,除請國家增加汽車分配外,要充分發揮拖拉機在農業運輸中的作用。不準拖拉機搞運輸是不對的,這是當前的客觀需要,也是拖拉機綜合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後要加強管理,合理使用。要提高拖車的產量和質量,發展自卸拖車和專用拖車,調整一部分條件好的工廠生產運草、運肥、運畜等專用車輛。同時,還應繼續重視畜力大車和手推膠輪車的生產和改進。應該看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農業運輸工具將是汽車、拖拉機、畜力車、人力車並存,在農村和田間以拖拉機和人、畜力車為主,這樣做是必要的。
收穫機械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積極發展大型穀物聯合收割機,將聯合收割機廠由十五個增加到十八個,年產量由五千四百台增加到一萬台、進而增加到一萬五千台到二萬台;另一方面要從當前生產隊規模較小等實際情況出發,有計畫地發展小型割曬機和脫穀機(帶清選),試製利用不同能源的烘乾機。首先要抓好小麥集中產區十一個省、市的小麥收穫機械的生產,由各省從現有農機製造廠中擇優布點。還要著手抓水稻、玉米集中產區收穫機械的定型、定點工作。
此外,還要發展海洋和淡水漁業機械。
四、逐步改革材料供應和產品管理體制。為了保證國家分配的農機製造材料能夠專材專用,使產品做到擇優發展,農機部準備隨著企業改組逐步擴大材料直供範圍,並建議各省、市、區推廣廣西由機械製造部門管材料的辦法。
會上對農機產品分級管理辦法進行了討論。凡屬面向全國、製造複雜和通用性強的產品以及適於在全國統一組織生產的產品,由農機部管理,這類產品共七十九種,包括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內燃機、聯合收割機、大中型配套農具等。凡屬地區性強,適於省、市、區組織生產和基本上是地方自產自用的產品由地方管理,這類產品共八十一種,包括中小型排灌機械、手扶拖拉機的配套農具、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半機械化農具等。配件原則上跟主機走。
按照調整方案確定的項目,要制定工廠改組和技術改造的具體方案。初步確定的綜合項目為五十二個,擬組織專門的技術小組,逐項制定分期分批進行改組、改造的方案,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式,經過批准後實施。
在調整工作中要進行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要糾正把調整看作是消極措施的認識,克服不願當配角、不願生產配件、不願和別的廠搞協作,光想搞全能廠的思想。同時也必須解決實際問題,改變不利於搞專業化協作的某些做法,如投資政策、稅收政策、材料供應辦法、利潤計算和留成辦法、產品分配辦法等,都要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省、市、自治區及有關部門。關於一九八〇年的工作安排,擬由我部直接下達。
農業機械部
一九八〇年二月九日
附:
定點大中型拖拉機廠名單
共三十五個,大體分三類。
第一類,基礎較好,產品面向全國或數省的,共十個廠。計有:洛陽第一拖拉機廠、天津拖拉機廠、長春拖拉機廠、江西拖拉機廠、上海豐收拖拉機廠、上海拖拉機廠、鞍山紅旗拖拉機廠、松江拖拉機廠、青海拖拉機廠、柳州拖拉機廠。
第二類,一九六六年以後建立,現已基本形成生產能力,產品主要在本省使用的,共十一個廠。計有:瀋陽拖拉機廠、山東拖拉機廠、昌濰拖拉機廠、清江拖拉機廠、安徽拖拉機廠、湖南拖拉機廠、寧波拖拉機廠、湖北拖拉機廠、石家莊拖拉機廠、四川紅旗拖拉機廠、山西運城拖拉機廠。
第三類,需要照顧的邊遠、薄弱地區的廠,共十四個。計有:牡丹江拖拉機廠、陝西秦川拖拉機廠、甘肅天水拖拉機廠、內蒙包頭拖拉機廠、貴州遵義拖拉機廠、廣州拖拉機廠、昆明拖拉機廠、新疆十月拖拉機廠、江蘇鹽城拖拉機廠、山東即墨拖拉機廠、湖北襄陽拖拉機廠、河南開封拖拉機廠、瀋陽東方紅拖拉機廠、本溪拖拉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