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製藥企業
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余堂,中有汝州“四知堂”,三堂鼎立,神州國藥飄香,何其風流、輝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兩千年的華夏文化穿越了時空的阻隔。“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堂風悠來,古訓猶在,藥酒飄香中,巍巍四知堂悠然惠臨——
文化傳承
考察當年三堂鼎立的醫藥文化現象,我們不得不觸及數千年華夏文化傳承的話題。北京同仁堂於1669年由
樂顯揚先生創辦,距今雖然只有330多年的歷史,但他卻秉承了“同修仁德、親和敬業、共獻仁術、濟世養生”的5000多年華夏文化之精髓。由紅頂商人胡雪岩於1874年創建的胡慶余堂,雖然只有130多年的歷史,但秉宗的“是乃仁術”、“真不二價”經營理念卻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中的“誠信”之精華。汝州“四知堂”1627年由
楊其賢先生創建,雖然只有近400年的歷史,但他恪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堂訓,卻具有近2000年的歷史文化背景。“四知堂”蘊含著數千年的中國廉政文化,傳承著儒家文化中亘古千秋的誠信為本,貨真價實之核心。
“四知”是中國官吏廉政自律的千古美談。《後漢書》記載:楊震曾任荊州刺史,後調任東萊太守。當他前往上任時,路經昌邑,縣令王密原是他保薦的荊州茂才。王密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以重金相贈,楊拒收之。縣令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厲聲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所為無知?”縣令羞愧難言,攜金而走。
楊震以“四知”為由夜半卻金的故事流傳甚廣。自漢至今二千年來,楊氏後裔無不以楊震為榮耀,無不為“四知”而自豪。多少名流雅士,多少達官貴人,多以“四知”自詡,標榜自己為一代廉吏。公元1627年,“四知堂藥酒”的創始人——楊震第59代孫楊其賢(安徽亳州人)把“四知”廉政文化與醫藥文化有機地融匯在了一起。楊其賢身膺朝中命官,兼通醫術。其府中使用有家郎、院公、僕人等,有人患了風濕性關節炎,痛苦難忍。為解除他們的痛苦,楊其賢廣收民間治療秘方,在一次外出中,偶得一藥酒方,即讓貼心人專門按方配製,讓患病家傭服用後,果然效果良好。楊其賢為了炫宗耀祖,張揚先人廉政為官的品德,就把自己用秘方製作的藥酒定為“四知堂”藥酒。意在這藥酒秘方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並立下了世代口授兒子而不傳姑娘的祖訓。為了保證“四知堂”藥酒的恆遠質量,操守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美德,楊其賢手書:“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條幅作為堂訓警示後人。自此,廉政文化與醫藥文化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傳承。
扶貧濟危,懸壺治病。“四知堂”藥酒從府中傳諸於世,其先人遵崇的是:只能用藥酒來傳名、修身、彰德,而不得當作商品出售、謀利,收取分文。施捨鄉里,救助蒼生,造福社會——“四知堂”藥酒成為中國儒文化忠誠的傳播者。
誕生
(部分內容有誤,例如“1870年(清乾隆50年)前後)
從安徽亳州到河南汝州,“四知堂”走過了一段堪坷曲折的歷史。
“四知堂”藥酒在安徽亳州盛名遠播,德行於世,時人贊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藥酒傳至第四代楊天一時,亳州突發大水,加之朝政有變,天災水禍猝臨。家道中衰,苦於生計,楊天一不得不考慮把藥酒作為商品用於交換和出售。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楊天一在作出這一無奈抉擇時痛不欲生、羞恨交加的心境。祖上欽定的施捨品——“四知堂”藥酒,到了他的這一代上不得不變成了商品,對於三百多年前的楊氏先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有生以來從沒有過的陣痛。
陣痛之中的楊天一終於把“四知堂”藥酒推向了市場。
為了謀生,楊天一攜婦將雛,置藥酒到西安開拓市場。一路行走,一路賣藥酒。行至汝州時,藥酒告罄。然而,慕名而來買藥酒者還成群拉溜。楊天一想:若能就地刨來草藥配製藥酒,既可立馬解除病人痛苦,又可解決生計困難。他於是到
中嶽嵩山採集號稱“中華第一毒”的烏頭。烏頭是“四知堂”藥酒配方中的君藥,采來了合適的烏頭才能保證配製藥酒。由於當時病人求藥心切,時間催逼很緊,楊天一就改傳統的冷浸法製藥為高溫法。冷浸法取丁香製成粗粉,其它切片加工,裝入布袋浸入610白酒中密封浸泡,夏季30天,冬季45天,春秋季節40天,浸泡期間每十天攪拌一次。熱浸法:取丁香製成粗粉,其它切片加工,裝入布袋內浸入610糧食酒中密封,水浴加熱,使溫度達到攝氏670,密封24小時,降至室溫,軋榨、過濾殘渣,合併濾液,同時取紅糖適量炒至棕色,味苦,加入浸泡過的藥酒內攪勻,靜置沉澱5-7天,過濾,澄清液體即為藥酒。
楊天一用嵩山烏頭和高溫法快速做出了藥酒,滿足了汝州病人的需要。這種方法配製的藥酒療效往往不佳,但用嵩山烏頭採用傳統冷浸法做出的藥酒療效神奇,藥到病除。中藥最講究地道,因此楊天一和兒子楊太和就用不同產地的藥材配伍進行實驗,反覆十數年,終於認同嵩山地產草烏乃藥材中上品。長期的業務往來,楊天一父子不但同登封的藥農、汝州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而且也深深地愛上了汝州這塊厚土。1870年(清乾隆50年)前後,楊太和年事已高,父子再三醞釀權衡,終於作出抉擇:舉家遷出亳州,定居汝州。
安徽“四知堂”藥酒從此落戶汝州,汝州“四知堂”藥酒應運而生,並自此揭開了輝煌的一頁,進爾走向了全國各地。
1890 年春,同為州官的汝州知府師爺(知府副手)張憶紹將千金嫁於楊鳳旺為妻,楊太和倍感榮耀,邀親朋故里,焚香祭祖,將四知堂大業傳於楊鳳旺。楊鳳旺不負眾望,常潛心學習,終於使“四知堂藥酒” 爐火純青。1893 年,時年49 歲的楊太和病逝,1902 年時年46 歲的楊鳳旺過世。楊鳳旺傳“ 四知堂藥酒”於其妻楊張氏,楊張氏傳於
楊德新,楊德新傳於楊長年(現任四知堂製藥廠總工,楊震第 67 代孫),是為“ 四知堂藥酒”第八代傳人(加上楊張氏為第九代),楊長年之子楊忠中現就讀於河南中醫學院製藥本科,“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只是生產藥酒的“ 四知堂”何以與同仁堂相提並論?“ 四知堂”受華夏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陶冶,根正影直,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家風,確保藥酒的質量,“ 四知堂”憑濟困扶危而美譽四海,“四知堂”憑四味中藥入酒而為世稱奇。組方簡約、用藥奇妙是
華佗醫藥學顯著特徵。“四知堂藥酒”即為典範。“四知堂藥酒”是藥不是酒,四味藥草烏、當歸、丁香、良姜為君臣佐使。《本草綱目》稱草烏為百藥之王,大毒,草烏大毒世人皆知,一般人不敢用。三國時
曹仁用草烏汁泡毒箭射中
關羽,才有
華佗刮骨療毒的故事傳世。以毒攻毒是中藥理論的一枝奇葩,運用之妙,存乎於心。但如“四知堂痹通藥酒”這樣的例子尚不多見。
“四知堂痹通藥酒” 治療上遵循“留者攻之,寒者熱之”之原則,上助心陽,下補命門,內溫脾土,外固
衛陽,“開闢群陰,迎合歸舍”,“果真有寒,無所不治”。四知堂藥酒配方雖只四味,但君臣佐使配伍精當,作用各異,相輔相成,合為一劑,加上高度高糧原酒及焦糖反覆浸潤化合分解,吸其精華,去其糟粕,藥、酒合而為之,藥借酒勢,酒助藥威,療效大增,直達病所,經絡通,痰血祛,風寒消,痹症除,遂為良藥。處方是公開的,工藝是公開的,但酒精度、溫度、入藥先後、每次入藥多少,提取時間,甚至原酒的生產時間及儲存方式都與質量有關,即使在眾目睽睽之下也難覓其秘,為專家、學者之嘆服。貨出地道。陝西潞州當歸,台灣高良姜,南非丁香當為上品。“四知堂藥酒”所用草烏,產於嵩山背陰,其質尤佳。且採集有特定時間,炮製、存放有特殊要求。那么,當年和同仁堂同名的四知堂何以消匿而讓同仁堂一枝獨秀呢?“四知堂痹通藥酒”自問世至1956 年,一直是前店後坊式經營,到1956 年,四知堂藥酒第七代傳人楊德新回響國家號召,獻出秘方並傾囊而出,用904 元大洋入股成立了臨汝藥酒廠,(臨汝為汝州之前身)。到60 年代中前期,一年生產藥酒幾十萬瓶,廠里用十幾個人專門郵寄,每天用三輛人力車往郵局送藥,周末也不間斷。“文革”開始,四知堂成了“四舊” ,“四知堂藥酒” 被迫更名為“臨汝藥酒” ,楊德新亦成為批鬥對象,其時楊長年為企業職工(19 歲),也成了黑五類,楊家父子無權過問企業經營,質量一落千丈。後來鬧奪權,無奈企業停產。“ 四知堂藥酒” 問世三百多年,至此競中斷了治病救人的責任,海內外十幾麻袋求醫信件、錦旗、牌匾,以及楊氏家史毀之一炬。直到 1971 年文革後期,一百多位汝州百姓們跪到省衛生廳門前請願,衛生廳革委會才決定讓其恢復生產,但企業元氣大傷,質量、聲譽嚴重受損,仍未走出困境。四知堂落伍了!海內外的患者卻一直在苦苦尋求,“四知堂藥酒”是他們健康所在。1994 年4 月,汝州市委、汝州市人民政府決定重振“四知堂”雄風,由汝州市現代企業發展總公司接手汝州市藥酒廠,現代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遂記受命於危難之際,接受了組織的重託,肩負歷史重任,掀開了四知堂新的一頁。誰知剛剛接手就遇上亞洲金融危機,現代公司兩個大型項目相繼停產,周遂記雖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對“四知堂痹通藥酒” 的支持也力不從心。但重振“ 四知堂藥酒”雄風的基礎工作卻一直在艱難地進行。確認酒廠為獨立法人企業,註冊了“四知堂” 商標,企業更名為“汝州市四知堂製藥廠” ,臨汝藥酒還名為“四知堂藥酒”,籌集巨資進行臨床實驗,取得了數以萬計的數據,取得了四知堂痹通藥酒療效的科學依據,並於1998 年獲得部頒標準。進入新的世紀,四知堂藥酒也獲得了發展的新希望,2002 年12 月26 日 企業獲得《藥品生產許可證》, 2003 年12月22日,企業拿到了國藥準字生產批號,2004年12月18日,企業順利通過了GMP認證。四知堂藥酒按國家中藥命名原則更名“痹通藥酒”(痹者,風濕也),藥酒質量又一次為眾人交口稱讚。
四知堂的春天來了!四知堂的先人們,在天之靈也當暢飲!
變遷史
公元一零八年(東漢永初二年)楊震在荊州刺史出任東萊太守途中,在昌邑夜半卻金,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成為千古美談。
約公元二一九年,楊震曾孫
楊彪從神醫華佗手中拿到藥酒秘方。
明祟禎末年,楊震第五十九年代孫楊其賢在
亳州將藥酒正式問世。因藥酒只有君、臣、佐、使四味藥,同時為紀念先祖四知名言,命名藥酒為“四知堂藥酒”,並手書“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告示後人,後“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成為醫藥界的行為準則而廣為傳頌。
公元一七八零年(清乾隆五十年)’楊其賢曾孫楊天一返里途中定居汝州,開始了楊家在汝州經營四知堂藥酒的歷史。
一九五六年十月,四知堂藥酒第七代傳人楊德新以九百零四塊銀元和四知堂藥酒的生產技術入股,成立了公私合營臨汝縣藥酒廠。楊家占百分之三十股本,國家占百分之七十股本。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私人資本沒收,企業成為國有企業。
一九七二年,四知堂藥酒第八代傳人楊長年進入國有企業臨汝縣藥酒廠做工。
一九八八年,臨汝縣更名汝州市,企業名稱更名為汝州市藥酒廠。
一九九四年,汝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把汝州市藥酒廠交給汝州市現代企業發展總公司經營,法人代表周遂記同志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
一九九五年,經河南省衛生廳批准汝州市藥酒廠更名為汝州市四知堂製藥廠。
一九九五年,企業註冊“四知堂”商標獲得成功,爾後多次註冊,涵及生產、銷售、醫療、化妝品、白酒飲料等多種行業。
一九九六年,四知堂藥酒在河南省中醫研究所、河南省中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汝州市中醫院同時進行臨床試驗。
一九八八年,四知堂藥酒更名為痹通藥酒,同時獲得部頒標準。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汝州市四知堂製藥廠按GMP標準的生產線建成,並成功獲得新版藥品生產許可證。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八日,痹通藥酒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註冊證書》,生產批准文號為‥國藥準字‥Z41022397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汝州市四知堂製藥廠正式通過了GMP認證。
二零零五年一月十日,汝州市四知堂製藥廠正式獲得GMP證書。編號‥豫F0136
幾百年來四知堂藥酒以其獨特的療效為無數疼痛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和同仁堂、胡慶余堂鼎立華夏’留下了“煮瓶求醫”、“州官懸椅”一系列傳奇故事。
今天,新一代的四堂人在發揚四知堂精神,繼承四知堂傳統,重鑄四知堂輝煌的道路上,必將書寫四知堂的新一輪傳奇。
故事
四知堂走過了近四百年的風雨里程,如今已逝去了那曾有的輝煌。然而,漫步的汝州十字街口,我似乎又嗅到了那悠然飄來的酒香。汝州人仿佛還沉浸在那段足以津津樂道的歷史之中。從大街小巷到山野村頭,從要員雅士到商販村婦,人們還在引以為豪地敘說著四知堂藥酒那一串串神奇的故事。
陳州知府懸椅
清末時期,四知堂藥酒盛名遠揚,外地一些經營四知堂藥酒的店鋪竟偽造藥酒,冒充牌號,非法謀利。而真正篤守信譽,經營汝州正宗四知堂藥酒的唯陳州(今淮陽縣)的宋長嵩、宋長有,山西省絳縣的曹發章等。陳州知府以
包公為楷模,為官清政廉潔,百姓有口皆碑。然而,他的獨生子從小患半身不遂,年滿8歲,尚躺在座椅里。知府遍求名醫診治,均無療效。後獲悉宋家兄弟經營汝州四知堂藥酒,專治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就買了兩瓶試用。州官沒有想到一瓶經用完後,小孩麻痹部位開始發熱,並會活動,兩瓶藥用完後,兒子已能下地走路,和正常的兒童一樣疾步如飛。知府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就親自把自己大堂內的座椅懸掛在宋氏兄弟的藥鋪店內,並當場手書:“此椅在,本人在”,署名加印,制匾懸掛。州官懸椅宋氏兄藥店,下令任何人不得無故打擾生意。這舉動鬨動了全城,一時街談巷議,汝州四知堂藥酒也不脛而走。宋氏兄弟把藥店更名為“四知堂”中藥店。宋氏兄弟以座椅為記、為榮、為勵,誠信經營,生意愈發興隆,遂成陳州殷富。1952年,四知堂藥酒第七代傳人宋長年隨父到淮陽(
陳州)縣城送藥酒,見座椅仍然懸掛如初。文革中座椅被當做“四舊”被紅衛兵毀壞。
煮瓶求醫
1941年(民國31年)秋,汝州大旱,莊稼顆粒未收。為討荒求生,這年初冬,胡寶隨母親南行乞討。一天傍晚,走到湖北棗陽城北郊六、七華里處,饑寒交迫,一雙小腿像灌了鉛再也走不動了,母親只好讓停下求宿。胡寶用瘦小發黃的小手敲開了村西頭一家柴門朝南的人家。開門的是一個50多歲,面容慈善的老大娘。她問明來意,便把胡寶母子二人讓進了屋裡,坐定後,當她得知胡寶母子二人是汝州人時,眼睛發亮,即時安排晚飯。正吃飯男主人回來了,50多歲,身板硬朗。男主人說:“真是天不轉人轉,汝州大恩人到家了,我得好好謝謝!”
主人熱情款待,如墜十里煙霧的胡寶母子坐臥不安。飯畢,主人說明了原委,男主人姓李,名仁義,20多歲時夏天在麥場席地過夜,得了關節炎病。疼痛難忍,日益嚴重。30多歲上又因吃冷食患了胃病,發作起來,疼得變臉縮色。後來,一位親戚來家見狀說,前幾年汝州友人來訪,送給我兩瓶“四知堂”藥酒,說治療風濕病很管用,你不妨試試看。不過,不知這藥酒是否對胃病有效。
李仁義得到四知堂藥酒後,如獲至寶倍加珍惜,每天按時服用,六、七天后患處發熱,但疼痛卻加劇了。堅持用藥半個月後,身體感到舒服了。
一瓶酒用了50天,胳膊、腿、腰等關節患處都不疼了,而且胃病也好了,
李仁義感到四知堂藥酒療效神奇,遂置買禮品到給藥酒的親戚家,親自口述,親戚代筆寫了一封感謝信,寄往生產汝州四知堂藥酒的楊家。
李仁義身體恢復健康,和常人一樣下田勞作。誰知第二年冬天,胃病復發,疼痛的呻吟中,
李仁義說:“若還有四知堂藥酒就好了”。老伴急中生智,在四知堂藥瓶里灌滿了水,然後放進滾水鍋里煮,像熬中藥一樣煮了半個時辰,老伴把經過煮沸的瓶水倒進碗裡放涼後,讓
李仁義日服二次,三天服完後,胃不疼了。
李仁義逢人就夸四知堂藥酒的神奇。次年春,
李仁義又感胃部隱隱作疼,到汝州去買藥酒,路途遙遠,且家境貧寒沒錢購藥,老伴是個聰明人,就把瓶蓋(軟木塞)找出來,放進滾水裡煮沸,然後讓丈夫把湯喝了。從此,
李仁義的胃痛再也沒有犯過,李仁義到處大講特講四知堂藥酒的神效。鄧縣一個中藥鋪主聽說後專程到汝州聯繫進貨,後在鄧縣專賣四知堂藥酒,名聲很大,成為富戶……
胡寶母子聽後,方知主人盛情款待,原是家鄉四知堂藥酒治病救人的緣由……
千里謝恩
1995年8月8日上午,北京電影製片廠學生陳際陽趕往汝州四知堂藥酒廠,獻上錦旗一面,上寫:“靈丹妙藥四知堂,千里迢迢救我娘。世代銘記恩人情,遙祝貴廠永流芳”。
陳際陽家居北京,1993年就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認識一河南同學,無意中談及四知堂藥酒,引起了陳際陽的注意,其母患風濕病,膝部關節常年疼痛難忍,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遭受病魔煎熬和折磨。其母遍尋北京名醫良藥診治,只見輕而不能根治。陳際陽聽河南同學說及四知堂藥酒後,立馬和廠方聯繫郵寄藥品。其母用藥十天后患部發熱,可疼痛加重。陳際陽知道這是藥物有效反應,在繼續吃藥的情況下,還兼以外用,半月後疼痛減輕,用藥兩瓶就能正常行走,五瓶用完後,病根全除,人好如初,鄰里傳奇,全家高興。陳際陽代表全家寫來了感謝信,並建議廠方在北京設立銷售點。其母康復,為全家帶來了歡樂,陳際陽在其母的催促下,做錦旗一面親赴汝州謝恩……
海南奇遇
1950年冬,張紀西隨四野解放海南島後住在海口市郊一農戶家中。一天晚上,軍民共聚閒談。當張紀西說自己是河南汝州人時,房東就說:你們汝州的四知堂藥酒太神了,十多年前,我父患風濕病常年吃藥不好,後來朋友送來一瓶四知堂藥酒,父親用後疼痛明顯減輕,但海南到汝州千里迢迢,沒法再弄到藥酒,直到兩年前才又得到一瓶四知堂藥酒,徹底醫好了父親的風濕病……
張紀西聽後,就拿出了自己隨身帶的一瓶四知堂藥酒贈送給房東。渡江前夕,家鄉政府慰問部隊,給汝州籍戰士每人送一瓶藥酒,以備傷寒或扭傷時使用。房東視四知堂藥酒為神藥,接藥後千恩萬謝,並設宴酬報張紀西。從此二人結為知己。
後經房東推薦,海口市醫藥局專程到汝州進藥,自此四知堂藥酒在海南島盛名不衰。1965年前後,每年在海南銷售幾萬瓶。文革開始後企業停產。1967年,藥酒廠財務人員含淚從銀行退回海南購藥酒款26萬元……
說不盡的杏林佳話,訴不完的四知堂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