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縣楊氏宗祠,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車江片區湘江河畔。2004年,楊氏宗祠祠堂被衡南縣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衡南縣楊氏宗祠
- 地理位置: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車江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 占地面積:18畝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著名景點:霞山嶺、大河塘水庫、車江金馬湖
- 始建於:公元1777年
- 發源於:陝西省弘農華陰楊震一脈
歷史記載,先祖事跡,銜環典故,布局結構,美德傳承,
歷史記載
衡南縣車江鎮楊氏宗祠 始建於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楊氏宗祠內的牌匾、樑柱、石板,破損早已不見當年的“模樣”。
楊氏宗祠只在民國時進行過一次簡單整修,加上文革期間的破壞,祠堂損毀嚴重。2000年10月,楊氏後人成立了楊氏“四知堂”文物管理委員會,商議修復事宜。經努力,2004年,祠堂被衡南縣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祖事跡
東漢時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楊震在荊州當刺史時,由於他博覽明經,為官清廉,深得百姓信賴。有一年,楊震奉旨調任山東萊州太守,赴任途中路過山東昌邑縣時,投宿驛館。曾得楊震提攜的昌邑縣令王密連夜前來拜謁,並攜帶十斤黃金意欲相贈。他以為,這樣一來可以報答楊震提攜之恩;二來借憑師生關係,往後可以得到照應。誰知,楊震卻極不高興地說:“我和你是故交,關係非常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但王密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神情嚴肅地批評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霎時無地自容,羞愧地走了。此事發生後,楊震認為,若做清正廉潔的官員,必須剎一剎這種送禮的歪風。於是,他在自己的住房正門上懸掛了一方“四知堂”匾額,告誡下屬不許“送禮”。從此以後,楊姓人就以先人楊震為楷模,在各自所建的祠堂內均懸掛“楊四知堂”匾額,以此對後裔進行“傳統教育”。![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e/18b/nBnauYjM4MDNjRGZlZDZhVDZxEDO1QGOkJzN5UWMkdjMjRTY0kzN4Y2M1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e/18b/nBnauYjM4MDNjRGZlZDZhVDZxEDO1QGOkJzN5UWMkdjMjRTY0kzN4Y2M1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楊震一生公正清廉,兩袖清風,從不接受任何人的好處。他的子孫也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吃飯。
銜環典故
楊震(公元59一公元124,東漢初)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後羽毛豐滿,振翅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d/8d0/nBnauUGZ0MDZjdTZhZWNzcDMlR2N4QTM2cTYmRjM5AjNxADZ2YjM1QmZ3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d/8d0/nBnauUGZ0MDZjdTZhZWNzcDMlR2N4QTM2cTYmRjM5AjNxADZ2YjM1QmZ3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布局結構
打量整座祠堂,記者發現這裡風格簡約,呈對稱形式布局。祠堂的兩側、中間均以天井為橫軸線,上為宗祠正寢;對著大門的神龕雕刻精製,飛禽走獸,栩栩如生;中寢上的“四知堂”、“克承祖業”、“丕振家聲”三塊牌匾,把這座祠堂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4/269/nBnauImMzkTMwkzM5UWMwATM2gzYjlDO1EDNkRGZlJjZhNWY2MjY0kDM3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衡南縣楊氏宗祠 衡南縣楊氏宗祠](/img/4/269/nBnauImMzkTMwkzM5UWMwATM2gzYjlDO1EDNkRGZlJjZhNWY2MjY0kDM3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