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傀儡戲

四平傀儡戲

四平傀儡戲,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壽寧四平傀儡戲,是以曾流行於福建南曲系統的弋陽腔衍變的四平腔為聲腔的一種傀儡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與其他戲曲有性質區別的班壇結構。傳承人在父子、祖孫、兄弟、叔侄之間傳承的嚴格的家族傳承制度,保存了陳靖姑、華光等民間信仰人物故事的劇目,明代在閩東北地區的壽寧、福安、政和、屏南等縣廣泛流行。四平傀儡戲共有36尊神偶、11條線只,角色有生、旦、淨、醜等,唱腔、對白、旁白均使用壽寧本地方言(壽寧平講)。

2013年1月,“四平傀儡戲”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29日,“四平傀儡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平傀儡戲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樂隊,音樂曲調,劇目內容,傀儡角色,特色戲棚,傳承保護,主要流派,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壽寧四平傀儡戲,是以曾流行於福建南曲系統的弋陽腔衍變的四平腔為聲腔的一種提線木偶戲。四平腔,古代戲曲劇種,弋陽腔的支派之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傳入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的江西弋陽腔演變而成。傀儡戲,民間稱為“尫師傀儡”(即法事傀儡)或“梨園教”。以四平腔為聲腔的傀儡戲雖有戲曲娛樂休閒的特點,但更重要的是,它還帶有傀儡戲的原始宗教色彩——禳災、出煞、祈平安。
壽寧四平傀儡戲明代在福建的壽寧、福安、周寧、霞浦、屏南、政和等縣廣泛流行。清中葉後,受北方亂彈聲腔影響,許多班社改演亂彈戲,四平傀儡戲趨於衰落。但是在地處偏僻之壽寧、政和等地山區,這種與民眾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動關係密切的四平傀儡戲依然活躍於傳統的世俗生活中。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每一個傀儡戲班也就是梨園教的一個道壇,對內稱為“壇”,對外稱“班”。每個班壇分為前後台。早期,前台提線師(操縱木偶師)和後台打鑼鼓及伴唱各一人;中期,壇班多為五人,前台提線師二人,即上手(師傅)、下手(徒弟或助手),後台為司鼓、鑼鈸、嗩吶(兼小鑼)共三人;後期,因受亂彈腔影響,有一些“花戲”的演出,併到各地巡迴,前台為二至三人,後台人數逐漸增多且設有樂隊。

樂隊

樂隊早期僅一二人。最初僅用一人打鑼鼓,並負責戲場中幫腔、和聲、回答。後來,打鼓和打鑼分開,為了增加熱鬧氣氛,增加了一個嗩吶吹手,兼打小鈸,俗稱“三腳鼓”。清末,受亂彈腔影響一些班社改唱北路戲,有條件的班社就出現類似亂彈班的樂隊體制,設“六柱馬”,分別為掌鼓司單皮鼓、擅板、梆子、戰鼓或小鑼、大鑼(司大鑼、大鈸)、小鑼(司小鈸或三弦)、正吹或稱“頭把”(司嗩吶、京胡、橫笛)、副吹或稱“二把”(司大嗩吶、二胡)、三把(司三弦、月琴或小鑼)。

音樂曲調

音樂曲調主要分唱腔音樂、法事音樂、排場音樂三部分,以四平戲曲牌為主,在部分劇目中還有師公調及其他民歌雜調。其唱腔曲調多為曲牌體,現有的曲牌有《一封書》《清水令》等十餘首。有時在演出中還穿插一些其他劇種的曲調或民歌,如《奶娘傳》中就有《平講吊腔》《砍柴歌》《攤船歌》等曲牌。

劇目內容

劇目主要為演繹華光天王、臨水陳夫人、媽祖娘娘、七王大王、王全龍與紫荊山亢龍四兄弟、黃櫱山蛇妖九使神王等民間信仰人物的神話故事。

傀儡角色

傀儡角色分別為七身“神頭”和八個行當(二十九身角色),共有三十六身傀儡。七身“神頭”分別為田公神身、奶娘法身、華光官身、老壇爺(“老郎爺”)、千里眼、順風耳。八個行當有二十九身角色,分別為醜行——三花(或稱鄭二,也屬戲神之一)、雜醜、丑旦、二花(副淨);淨行(又稱大花)——紅面、烏面、文身、武身;生行——正生、小生、老生、官生、武生;旦行——正旦、花旦、小旦、老旦、武旦;外行——老外、二外;雜行——牛頭、馬面、雷公、佛頭(如來佛)等特徵人物;夫行——文手下、武手下,實僅二身,可作兵丁、役夫、農夫等類人物;貼行——貼生、貼旦、貼外等。

特色戲棚

戲棚用竹子搭設。搭戲棚的竹子稱“台竹”,是傀儡壇班專用竹,不能使用其他任何物品替代,以免戲台被“污穢”。“台竹”為十八根,寓“十八羅漢”之意。其中作為支柱的四根稱“天王竹”,寓意四大天王把守神壇之四方。掛於四平傀儡戲棚棚前及左右上方的幃幔稱“台帳”,多用紅色布料所制,現有用雜色花布的,布料上常繡“八仙過海”之類的或花鳥等圖案,也有繡“富貴長春”“福祿壽喜”“雖小可觀”等吉祥字樣的。棚前正中央有個演偶身的小台屏,高約1.1米,橫寬1.5米,圍屏上繡八仙人物及花鳥、福壽圖案,正上方橫眉繡傀儡壇班名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壽寧四平傀儡戲不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它有著與其他戲曲性質不同的班壇結構,在父子、祖孫、兄弟、叔侄之間傳承有嚴格的家族傳承制度。四平傀儡戲保存了有關陳靖姑、華光等民間信仰人物的劇目,戲台設定獨特,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保護和傳承四平傀儡戲對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民間風俗以及特色劇種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傳承人物
呂慶先,男,2014年9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四平傀儡戲。
黃雲飛,男,2014年9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四平傀儡戲。
吳根子,男,漢族,2017年8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四平傀儡戲。

主要流派

壽寧四平傀儡戲脈分四支:
一是南陽鎮下房村的“梨園教”。北宋年間,下房村就流傳有由閭山教與傀儡戲相融合的“梨園教”,村中的陳小四、陳小五師公聞名外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該村遭倭寇屠殺,此派傀儡戲遂斷絕數十年,直到清代初年,下房村族人才回到村里重新恢復“神擔”(傀儡戲擔)。
二是烏石嶺村的傀儡戲。大約在元末明初,先後有吳、甘、許、鄭、劉、胡等姓氏的浙江景寧縣和慶元縣人遷入烏石嶺村,其中韋氏帶來傀儡戲,這在烏石嶺的傀儡壇“請神科”內有記載。
三是南陽鎮洋頭村的四平傀儡戲。明清時期,平溪鄉牛途村呂姓遷居洋頭村,在其呂氏家譜中有呂法為是傀儡師公的記載。
四是清源鄉岱陽村之傀儡壇。創始人吳乃宇,法名法善,曾拜烏石嶺村的吳乃明為師,後獨立組班,取名保全壇。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2年春節,岱陽四平傀儡戲班為中央電視台演出《奶娘傳》,吳根子任主演。
節目攝製
2017年8月30日,央視《中國影像方誌》攝製組一行專程到壽寧縣南陽拍攝黃雲飛、黃雲楠兄弟表演的《四平傀儡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