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戲》是2023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平戲
- 作者:王州 著,葉明生,曾憲林 編
-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96869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四平戲》是2023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四平戲又名四評戲、四坪戲、四棚戲、四蓬戲,流行於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平戲源於屏南、寧德等縣。明末,從江西傳入屏南龍潭村。清中葉以後,四平戲在屏南進入鼎盛時期。民國以後,四平戲活...
四平腔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屬於弋陽腔的支派之一。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劇種簡介 明嘉靖年間由傳入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的江西弋陽腔演變而成。盛行於清初,曲調活潑,速度較快,有幫腔,後受崑腔影響,發展了“吹腔”清中葉以後,四平腔被某些地方戲曲...
音樂曲調主要分唱腔音樂、法事音樂、排場音樂三部分,以四平戲曲牌為主,在部分劇目中還有師公調及其他民歌雜調。其唱腔曲調多為曲牌體,現有的曲牌有《一封書》《清水令》等十餘首。有時在演出中還穿插一些其他劇種的曲調或民歌,如《奶娘傳》中就有《平講吊腔》《砍柴歌》《攤船歌》等曲牌。劇目內容 劇目主要為...
《四平戲》是2023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四平戲,其源自明代嘉靖年間在江蘇南京一帶“稍變弋陽”而形成的“四平腔”。明中葉後開始傳人福建,清初廣泛流傳於各地。四平戲在閩東北的屏南、政和、寧德、壽寧,閩南的平和、南靖,以及閩中的平潭、福清等縣市的流行中,由於受各地方言和民間戲曲的影響,產生...
屏南龍潭四平戲劇團 屏南龍潭四平戲劇團,2019年11月12日獲得“四平戲”保護單位資格。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屏南龍潭四平戲劇團獲得“四平戲”保護單位資格。
閩東北地區流行四平戲,木偶戲便將四平腔音樂引進,將其行當角色及部分劇目吸收為己用。於是出現了改用四平腔演唱的四平提線木偶戲。明末清初,政和縣就流傳有四平戲、四平提線木偶戲,其聲腔屬於明代四平腔的遺響。歷史上,四平提線木偶戲在政和鄉村民俗宗教活動中較為活躍,不僅保存大量古制木偶藝術形態,而且是四平腔...
陳秀雨,女,漢族,1945年生,福建屏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平戲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屏南縣龍潭村四平戲業餘劇團副團長。個人經歷 1958年12月拜師陳元雪、陳官瓦、陳官企學習四平戲表演,工生角(主演小生、武生), 1959年藝成擔綱主演至今。自1992年以來,任龍潭四平戲業餘劇團副團長兼導演,全面負責...
四平鑼鼓俗稱粗鑼鼓,是福建省閩南山區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起源於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戲從山西傳入福建,並演變成新的地方劇種,清朝時期,四平戲和四平鑼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地方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
福建省政和四平戲民間藝術節 福建省政和四平戲民間藝術節是福建省政和縣的藝術節日。活動起源 中國(福建)民間藝術旅遊活動期間各市分時段舉辦的活動之一。活動內容 開幕式、民問藝術表演、文藝演出等。主辦單位 福建省致和縣人民政府、南平市旅遊局
南靖四平鑼鼓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平鑼鼓樂主要流行於南靖縣金山、龍山一帶,故南靖地區的四平鑼鼓樂較具影響力。四平鑼鼓樂俗稱粗鑼鼓,源於古代的四平戲。元末明初從江西傳入福建。清朝末期四平鑼鼓在閩南已十分盛行。漳州南靖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
其社會影響與價值:一是對地方戲種研究的實證價值;二是民間宗族戲曲的社會研究價值,屏南地方戲提供了我國民間戲曲與農村社會宗族之間關係的重要參照系;三是印證對於地方戲曲,特別是四平戲、平講戲、閩劇等發展史的歷史研究價值;四是地方戲保留的傳統劇及其表演藝術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瑰寶,具有古代戲曲的審美觀賞價值...
龍巖饒平吹,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傳統音樂,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龍巖饒平吹起源於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逐漸在龍巖盛行。饒平吹音樂主要來自於廣東饒平戲(饒平戲班),相傳當年四平戲在龍巖演出因戲班來自廣東饒平縣,藝人多為饒平人,因此,龍巖人稱四平戲為饒平戲。饒平吹系曲牌聯奏,曲牌與曲牌之間以打擊...
陳大並,男,漢族,1949年5月出生,福建屏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平戲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屏南縣龍潭村四平戲業餘劇團副團長、主機板樂師。人物經歷 1971年拜陳玉光為師學嗩吶;1978年拜陳孝金為師學鼓板;1979年學成四平戲司鼓,任主機板樂師;1982年補學中教過陳孝市學大鑼,陳孝鋅學小鑼;2002年在屏南...
曾憲乙(1890-1971),四平戲名藝人,九峰人,12歲入漳州著名四平戲班――鳳儀謀生,當挑水工。班主見其聰穎好學,天賦優越,遂令其拜師學藝。憲乙初從師名旦肖德保,專攻正旦。他學藝勤勉,加之該師授徒嚴而不苛,未幾學業大進。他先後主演《彩樓記》、《拜月亭》、《西廂記》等劇目,以其清俊的扮相、甜潤的...
四平戲手抄本(清代)延平太平真君殿古戲台上的戲單(清代)南詞戲手抄本(二十世紀30—40年代)四平戲臉譜 南平京劇團演出傳統戲《逼上梁山》劇照(1961年)建陽專區越劇團演出現代戲《紅旗村》劇照(1954年)建陽越劇團演出越劇《曲判記》劇照(1985年)建陽專區越劇團慰問演出與部隊首長合影(1957年)浦城縣贛劇...
對主人而言,這是表示對鄉親們在其辦喜事時給予幫助的謝意;對客而言,是從主人家“借”到了“喜氣”。 華燈初上,熱鬧的四平戲開場了。四平戲又稱“四平腔”,是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
此後,“歌仔陣”吸收梨園戲、四平戲和亂彈的劇目及表演藝術,在農村穀場、廟埕牽草繩圈地演出,民間俗稱“落地掃”。逢年過節,也搭戲棚表演。因為是從“歌仔陣”發展起來的,故稱歌仔戲。歌仔戲音樂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又博採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與表演藝術,民國初年盛行一時。民國17年(1928...
龍潭“四平戲”:陳氏第五世陳馬朝公媽學“四平腔”,馬朝之子陳志顯、陳志現兄弟精通“四平戲”始演戲酬神。至清初陳姓興盛,開始自籌戲班。清乾隆間陳姓戲班被邀到周邊及外鄉演出,而且備辦戲衣、鑼鼓樂器等行頭。於是打出班名“開祥雲”,併到臨縣古田、寧德演出。據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
林丹萍拜師學《四平戲》 李左青/攝 林丹萍飾演“阿雯” 楊源拜師學“四平戲”政和出生的知名演員林丹萍,出演我縣第一部電影《山外是海》,結緣春節回家過年。春節回家過年的林丹萍得知我縣正籌拍電影《山外四海》,很熱心的了解籌拍進展,縣領導盛情邀請她,能否在片中飾演一個角色,林丹萍欣然答應。熟悉本地風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