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頭村(政和縣坂頭村)

坂頭村(政和縣坂頭村)

坂頭村位於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境內,地處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區域內,毗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水洋。

歷史文化名人:陳桓、陳文禮。

歷史文化遺產:《六音字典》、花橋(始建於明朝)。

所獲榮譽: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坂頭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地理位置: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
  • 方言:閩北方言、閩東方言
  • 氣候條件:高山二元氣候
  • 著名景點:洞宮山
  • 車牌代碼:閩H
歷史發展,特色文化,建造秘密,風俗習慣,地圖信息,

歷史發展

唐時,坂頭村曾分為東面坂頭、西面下池和南面下林(今竹頭)三處。東面坂頭為魏葉兩姓建村,祝姓和陳姓分別在下池和下林居住。
清時,陳姓家族興旺,另三姓相繼外遷;且有陳文禮中舉,衣錦還鄉時,曾以其名命其村為文禮村。歷史上村里曾出過陳恆、陳文禮等名人。民國初期,村莊較大,比較繁榮,有40餘棟住宅;
民國16年因發生火災,被燒毀住宅20餘棟,到民國38年有住宅25棟,住48戶274人。八十年代後,新建房屋已將坂頭、花橋和竹頭3村連成一片。1988年有住宅92棟,住182戶920人。
在花橋村內有明朝陳恆修造的花橋,鹹豐元年受洪水衝垮後重建;民國6年被火災燒毀,民國8年重修。橋中供列神像和陳恆、陳文禮像等。建築宏偉壯觀,雕樑畫棟,文人墨跡甚多,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四周環山,森林資源豐富。村頭有古榲樹10餘株,楠木4株。現為坂頭行政村駐地。坂頭行政村下轄坂頭、花橋自然村。

特色文化

走進政和縣楊源鄉坂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頭橫臥於蟠溪之上的一座石拱木構廊橋,當地人稱做花橋。據史料記載,坂頭花橋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914年照舊重修,花橋橋長38米,淨跨13米,橋面寬8米,橋上為6排柱,13開間的廊屋樓閣式建築,其中6排柱結構在福建眾多廊橋中不多見。
坂頭花橋不僅結構獨特,而且內部裝飾也別具一格,廊道上方一連5個藻井,其中正中一個為五層鏤花斗拱蓮花藻井,廊內還有壁畫96幅、對聯39副、柱聯19副、板聯11副、梁聯9副,其中壁畫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有“桃園結義”“岳母刺字”“水漫金山”和二十四孝為題材的歷史故事以及“金魚戲水”、“鳥語花香”等抒情寫意之畫。難怪不少到過坂頭花橋的人都讚嘆說花橋是一條包羅萬象的書畫藝術長廊。除此之外,坂頭花橋廊道中的供龕也是全省所有廊橋中最多的一座,共有九個,集佛、道、神與一橋之內。

建造秘密

意韻雋永的藝術特色外,還藏著奇特有趣的建造秘密。秘密之一:橋拱里隱寶劍。走到橋邊的小路,蹲下身子往橋拱望去,能看到在橋拱左右兩側的石縫中露出兩把寶劍的劍尖,劍尖向下指向溪面。民間傳說寶劍逢澇時能自動伸出,逢旱時則自動縮回。相傳當時溪中有一條孽龍,經常在此興妖作怪,危害百姓。建橋時在橋拱中埋設了寶劍,孽龍從此銷聲匿跡,不見蹤影。秘密之二:風鈴報晴雨。山風吹過,就會響起清脆的鈴聲。這是花橋二、三層四個檐角各掛著一個風鈴在風中悠然地擺動發出的聲聲響鈴。相傳當地村民以此來預測晴雨天氣,往往西邊風鈴響為晴天,東邊風鈴響是雨天。這可能是因為該橋地處峽谷,天氣變化導致風向改變而東西方響鈴不同的緣故吧。秘密之三:狹窄通道。在花橋北面有一個不足一米的通道,原來這通道是專門為婦女和牲口通行所建,男人可以大搖大擺地走五六米寬的橋面,女人則只能與牲口為伍,走不足一米的通道。這是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鐵證。當然,已經沒有了這個“橋規”。

風俗習慣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的前一天,臨近幾十里的村民都會雲集花橋,以一種古老的方式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村民們手提粽子、經文等物紛紛來到花橋,並向花橋上的祖先祭拜。祭祀之後便把粽子拋到橋下的磻溪里。 每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坂頭村的村民還要進行一種“喝端午茶”的習俗:凡在端午節前一年內娶媳婦的人家,在農曆五月初四這一都要備辦香茗和茶點蔬果謝鄉親,謂雲請喝新婚茶,村民們可以隨意到各家赴席而不必帶任何禮物。喝完茶後,主人要贈給客人紅頭繩一段,對主人而言,這是表示對鄉親們在其辦喜事時給予幫助的謝意;對客而言,是從主人家“借”到了“喜氣”。 華燈初上,熱鬧的四平戲開場了。四平戲又稱“四平腔”,是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

地圖信息

地址:南平市政和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