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四平鑼鼓樂

南靖四平鑼鼓樂

南靖四平鑼鼓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平鑼鼓樂主要流行於南靖縣金山、龍山一帶,故南靖地區的四平鑼鼓樂較具影響力。四平鑼鼓樂俗稱粗鑼鼓,源於古代的四平戲。元末明初從江西傳入福建。清朝末期四平鑼鼓在閩南已十分盛行。漳州南靖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南靖四平鑼鼓樂屬戈陽腔鑼鼓樂,節奏明快,雄渾有勁,藝術感染力強。原多為民間游神遊藝演奏,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參加大型節日慶典活動。

2005年,“南靖四平鑼鼓樂”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靖四平鑼鼓樂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漳州市
  • 項目編號:Ⅱ-7
  • 保護單位:南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特徵,表現形式,樂器,代表曲目,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四平鑼鼓俗稱粗鑼鼓,是福建省閩南山區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起源於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戲從山西傳入福建,並演變成新的地方劇種。清朝時期,四平戲和四平鑼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漢族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節奏感強,氣氛熱鬧。
南靖四平鑼鼓樂隊早在1887年至1943年間,就常年在閩西南一帶演出。在20世紀40年代的金山鎮就有40多陣四平鑼鼓樂隊。
南靖四平鑼鼓樂在閩南流傳過程中吸收了一些本土音調,以及一些外來的曲調,以豐富自己的曲目。現代較有影響力的是四平鑼鼓的第六代傳人吳炎祥。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南靖四平鑼鼓樂演奏都遵循戲劇節目按套進行,鑼鼓陣曲目有8套,即頭音吹排、二音吹排、三音吹排、大破對陣、看陣、雙劍記、鐵弓對陣。頭音吹排是鑼鼓陣的基本功,學會頭音排鑼鼓就基本掌握了四平鑼鼓的演奏技巧。作為一種漢族民間音樂,四平鑼鼓的主要特點是將許多曲牌(華牌)連串一起,用鑼鼓配合嗩吶吹奏,表現一個故事情節。因為它表現內容大都是武將征戰情節,所以奏起來雄渾有力。主要用於廟會、祭祀、元宵節以及賽事活動。四平鑼鼓樂節奏感強,優美動聽,鑼鼓聲喧,氣氛熱烈。

表現形式

傳統的四平鑼鼓隊,一般以8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需要可以增加2至4人進行演奏。現代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更具豐富的表現力。

樂器

南靖四平鑼鼓樂的樂器分為吹奏類、打擊類兩大類別。吹奏類主要是嗩吶,長度47.5厘米,口徑14厘米,嗩吶中間有8個音符孔,用龍眼木製作。打擊類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竹鼓等。

代表曲目

南靖四平鑼鼓樂代表曲目主要有《蔡伯邕不認前妻》《蘇秦六國封相》《劉文龍菱花鏡》《呂蒙正衣錦還鄉》《劉知遠白兔記》《王十朋》等。
四平鑼鼓樂的領班人吳炎祥還珍藏著一本清朝手抄本《四平鑼鼓吹譜》,吹譜記載有【風入松】【大過場】【新水冷】【石榴花】【下小樓】【小過場】【雁兒落】【玉芙蓉】【德流子】【粉疊見】【大三通】【古風入松】等67個曲牌以及12條串仔譜,還有一些沒有曲牌的吹譜。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現除了金山、船場、奎洋等尚有少數四平鑼鼓樂隊這一民間藝術活動外,大多已後繼無人,停止活動。金山鎮安後村的四平鑼鼓隊是保留較為完整的一支樂隊,這支樂隊的班首是吳炎祥。

傳承人物

吳炎祥,漢族,漳州市南靖縣人,1933年9月生,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靖四平鑼鼓樂”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炎祥是第六代傳人。他於1944年開始以伯父為師,學習四平鑼鼓樂打鼓技藝。吳炎祥還積極致力於四平鑼鼓樂的動態保護,以口傳手教方式將相關技藝與文本完整地傳授予兒孫,為挽救瀕臨失傳的民間音樂作出了一定貢獻。吳炎祥的四平鑼鼓樂演奏資料,因其價值頗高且具代表性,已作為重要內容被載入《漳州市文化志》,對南靖四平鑼鼓樂的可持續保存、傳承與弘揚大有裨益。
吳再德,男,1968年11月出生,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靖四平鑼鼓樂”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影視展示
2018年,電影《古田軍號》到漳州市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景區取景拍攝,拍攝時間為期三天。在南靖縣拍攝的影片部分,融入了南靖縣大量的非遺表演項目,主要有四平鑼鼓樂、竹馬戲,還有瑞猴戲金獅、大鼓涼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