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任務,就是鎖定閩南戲劇文化圈,研究它的歷史變化,研究其中的各個劇種是怎樣繼承了傳統,又怎樣進行創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這些劇種發生了怎樣的變異。
基本介紹
- 作 者:陳世雄,曾永義
- 出 版 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8-1
- 字 數: 297000
書籍資料,目錄,
書籍資料
作 者: 陳世雄,曾永義 主編
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 數: 297000
版 次: 1
頁 數: 392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 本: 大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11057559
包 裝: 平裝
目錄
緒論:關於閩南戲劇文化圈的思考
一、閩南戲劇文化圈及其變異
二、閩南戲劇文化圈的獨特性
三、從閩南戲劇文化圈看影響劇種變異的諸因素
四、戲曲的正音與政治的正統
五、話劇與歌劇在閩南的本土化
第一章 閩南戲曲與信仰習俗
第一節 信仰習俗與閩南民間戲曲的演出場合
一、民間信仰
二、歲時節慶
三、人生禮俗
第二節 閩南民間戲曲的社會功能
一、閩台社會重要的娛樂方式
二、延續民間文化傳統
三、閩台民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途徑
四、緩解社會日常矛盾的特殊功用
第三節 祈福與祭煞:閩南的儀式戲劇
一、禳災祈福的傀儡戲
二、閩南的扮仙戲
第二章 劇種傳播中發生的地域性變異
第一節 泉腔戲曲在漳州
一、老白字戲的出土
二、明清以來梨園戲在漳州的傳播
三、泉腔戲曲在漳州的留存現狀
第二節 歌仔戲的地區變異——以鹹水腔歌仔戲為例
一、鹹水腔歌仔戲的定義和特徵
二、鹹水腔歌仔戲的來源
三、文化混血與歌仔戲的地區變異
四、歌仔戲的飛地和生存之道
第三章 外來戲曲劇種在閩南的變異
第一節 外來戲曲與閩南正音
一、正音的緣起
二、正音的記載和內涵
三、閩南正音的存在方式
四、閩南正音的社會功能與權力隱喻
第二節 融合與變遷——閩南四平戲的發展路徑
一、閩南四平戲的自我改造
二、消解與融入的四平腔
第四章 話劇和歌劇的地方變異
第一節 早期話劇的權宜之計
第二節 抗戰期間大眾化的嘗試
一、抗戰與劇運
二、提高與普及
三、方言與大眾化
四、抗戰時期閩南方言話劇的作用
第三節 台灣光復初期的方言話劇
一、光復初期複雜的語文問題
二、關於方言話劇的論爭
第四節 地方化與現代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探索
一、泉州歌劇團方言歌劇的堅守與創新
二、台灣小劇場運動與方言運用問題
第五節 台南人劇團的“跨界/本土”
一、在方言話劇基礎上展開跨文化戲劇實踐
二、西方經典劇作的本土轉化
三、存在問題和呂柏伸的反思
第五章 閩南戲曲與現代傳播媒介的結合與變異
第一節 歌仔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與變異
一、廣播歌仔戲
二、電影歌仔戲
三、電視歌仔戲
第二節 台灣布袋戲的現代轉型
一、布袋戲與現代傳播媒介的接觸史
二、虎尾黃家與布袋戲的媒體變異
第六章 官方政策對閩南戲劇的影響
第一節 歷代執政者對民間戲曲的四種策略
第二節 日本殖民當局的政策與台灣閩南戲劇的命運
一、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政策和“皇民劇”
二、日本殖民當局的文藝政策對台灣戲劇的影響
三、民間戲曲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台灣歌仔戲西進和南下
第三節 國民政府的地方戲改良與“反共抗俄劇”
一、抗戰期間閩南的地方戲改良
二、民間自發的歌仔戲改良——改良調與改良戲
三、政府主持的歌仔戲改良
第四節 台灣當局戲劇政策及其影響
一、反共抗俄劇
二、20世紀50年代的台灣地方戲曲改良
第七章 閩南地區戲曲改革
第一節 閩南地區戲曲改革的緣起
第二節 從戲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
第三節 改人、改戲、改制
一、改戲
二、改制
三、改人
四、小結
第四節 從戲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前後的閩南木偶戲
第八章 高甲戲丑角藝術的發展和劇種個性的演變
第一節 新劇目的創作與高甲戲丑角藝術的成熟
第二節 匯演、展演對高甲戲丑角藝術的促進作用
一、高甲醜戲的獲獎與晉京演出
二、丑角的匯演比賽
第三節 權威話語對劇種發展趨勢的影響
第九章 在發展、創新過程中保護本土戲劇文化
第一節 在發展、創新中堅守劇種個性
一、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二、歌仔戲《邵江海》
三、木偶劇《欽差大臣》
四、關於保護劇種特色的思考
第二節 民間戲班的復興與挑戰
結束語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