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查拉村民委員會

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查拉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地帶。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5.00公里, 國土面積7.78平方公里,海拔2048.00米,年平均氣溫11.00℃,年降水量6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2762.14畝,其中人均耕地0.93畝;有林地3900.00畝。全村轄18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19戶,有鄉村人口2976人,其中農業人口2949人,勞動力134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76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6.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查拉村民委員會
  • 面積:7.78 km
  • 人口數量:2976人
  • 海拔:2048 m
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電 、通 路 、通電話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0 戶通自來水,有 375 戶飲用井水,有 375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491 戶通電,有 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207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70%、0 %和29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42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8 戶(分別占總數的 6%和4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土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 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8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8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 輛,拖拉機 2 輛,機車 18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0 畝,有效灌溉率為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0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 戶;建有小水窖 326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村有 1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2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5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0 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5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8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48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32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10.14 畝(其中:田0 畝,地 2610.14 畝),人均耕地 .9 畝,主要種植 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39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48 畝,主要種植 花椒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 畝;草地 2400 畝;荒山荒地 2570 畝,其他面積 0 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451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05 萬元,占總收入的 45 %;畜牧業收入 79 萬元,占總收入的 17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04 頭,肉牛 108 頭,肉羊 0 頭);漁業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 107 萬元,占總收入的 23 %;第二、三產業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 60 萬元,占總收入的 13 %。農民人均純收入 1191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6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85 人(占勞動力的 21 %),在省內務工 173 人,到省外務工 112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為主,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4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核桃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 產業。擁有企業 0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0個;專業合作組織 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0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698 戶,共鄉村人口 2927 人,其中男性 1526 人,女性 1401 人。其中農業人口 2906 人,勞動力 1348 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其中 漢族2430 人,彝族 497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占人口總數的0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435 人,參合率 83%;享受低保 295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80 戶,占農戶總數的 11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8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2 人,在校學生628 人,距離 鎮中學15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7 人,其中小學生628 人,中學生59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 個、圖書室 0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0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670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610.14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 畝。已(無)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 0 元(勞均 0 元)。年末集體總收入 0 萬元,有固定資產 15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a (自行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尚未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否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5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6 人,少數民族黨員 10 人,其中男黨員 74 人、女黨員 2 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8 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 0 個,團支部 0 個,共有團員 0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如發展 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5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 頭、牛 頭、羊 只;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3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950元增加到1200元。“十一五”以來,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在各級各部門和億萬農民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和農村經濟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糧食連年增產,總產連續4年保持在5億噸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上了萬億斤新台階。“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先後跨越4千元、5千元大關,年均實際增長8.9%,增速超過“七五”以來各個時期。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分別增長4個和16個百分點,標誌著科技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農業生產方式正由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業農村改革開放取得新成就,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繼續保持穩定,土地流轉平穩有序,家庭農(牧)場、種糧大戶不斷湧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7萬多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5萬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農產品(14.90,-0.16,-1.06%)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