嘰喳柳鶯

嘰喳柳鶯

嘰喳柳鶯即嘰咋柳鶯。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嘰喳柳鶯
  • 拉丁學名:Phylloscopus collybitus
  • 別稱:Chiff-chaff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鶯科
  • 亞科:鶯亞科
  • :柳鶯屬
  • :7亞種
形態特徵,物種分類,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嘰咋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collybita):體長10-11厘米,是一種體形小的綠褐色柳鶯。上體淡綠褐色,上眉紋短而呈淡白色。下體淡白染以皮黃色,尤以胸和兩脅顯著。翅上無翼斑。兩性羽色相似。虹膜褐色;嘴暗角褐色或淡黃色,下嘴基部色淡;腳黑褐或暗褐色。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地,尤其在林下灌叢較發達的針葉林和河谷、溪流兩岸樹叢中較為常見。單個或集8-10隻的小群活動。不停地在樹上覓食昆蟲,在近地面處築一圓頂巢。食物主要為昆蟲,包括象鼻蟲、其它小型甲蟲、蚜蟲、雙翅類和蠖蛾科的幼蟲。
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越冬至地中海,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北非等地。
嘰咋柳鶯上體褐色,但新換羽毛染以綠色色澤,尤其是腰和翅上覆羽綠色較多、明顯。冬羽很陳舊,其綠色部分不明顯,或完全退色;自鼻孔至耳上覆羽有一條淡皮黃色的眉紋;眼先至眼後方的貫眼紋呈黑褐色;尾羽黑褐色,羽緣色淺;頭側和整個下體羽毛呈淡土黃色,頦、喉及腹部中央顏色較淡;翅下覆羽和腋羽硫黃色。兩性羽色相似。[3]
虹膜褐色;嘴暗角褐色或淡黃色,下嘴基部色淡;腳黑褐或暗褐色。
夏候鳥或部分留鳥。4月中下旬遷往繁殖地,9-10月遷走。單個或8-10隻成群出沒於耕地、樹木茂盛的村莊、樹林、灌叢和莊稼地。經常不停地從一個灌叢飛到另一個灌叢,或不斷地扇動翅膀和尾巴從灌叢跳動到地面上,有時也像鶲類那樣飛跳到0.5米高的空中捕捉蚊、蚋等小昆蟲。同樣,可在棉花稈、麥稈或在灌叢樹上覓食,亦常見其從水面上捕捉水生昆蟲。當由於身體重量將葦稈壓彎浸入水中時,它會立即飛跳到另一個葦稈上。
5-7月為繁殖期。巢置於灌叢或草叢覆蓋的堤壩地面上。營巢主要由雌鳥負責,雄鳥常在附近活動,有時亦陪伴雌鳥尋覓巢材。巢的結構粗糙、鬆散,開口於側面,主要由草、有時雜以少量苔蘚構成,呈圓頂或箱形,內墊以豐厚的羽毛。巢的外徑9-12厘米,內徑5-7厘米,高9-14厘米,巢口直徑3.5-4厘米。每窩產4枚卵,呈短而寬的卵圓形,呈白色,綴以深紅或紫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1-2.7毫米。孵卵由雌鳥負責,孵化期13天左右。晚成鳥,留巢期15天。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物種分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國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