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萊蕪縣誌,地方志書。明陳甘雨纂修。八卷。陳甘雨,出身進士。歷任中順大夫、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吏部郎中等職。此書卷首有李開先序、陳甘雨序;各志則...
《嘉靖萊蕪縣誌》載:吐子口屬垂陽保。北街村屬垂陽保;民國初吐絲口改為口子鎮,北街村屬口子區口子鎮。1941年萊蕪縣劃大區為小區,北街村仍屬口子區;1945年...
萊蕪九龍大峽谷 [1] 全長20公里,谷中古樹參天,兩邊奇峰突兀,山、泉、潭、瀑...嘉靖萊蕪縣誌詩曰:“水容漠漠鏡光寒,靈物蜿蜒碧中蟠。一自雷雨繞潭後,野人...
山東萊蕪是著名旅遊景區,人們把當地的人文和自然風概括為“萊蕪八景”,如龍潭星...《嘉靖萊蕪縣誌》也載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隱居是邑, 住鳳凰峰下修煉,遂...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和莊鄉在明朝天順年問至清末曾屬石馬、杓山保。民國初稱六區,下劃為和莊、普通、嗇泉三鎮。1939年4月劃歸博...
《嘉靖萊蕪縣誌》載:劉禹為“一家土人元帥,有勇膽、安定一方之德”。因而受到“省府稱許”,“命其率眾保守一方”。他才在寨里“操地利之便,築三里之城”“...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邵家莊建村在明朝。其餘姓氏多是明清時代從外地遷來,或逃荒到此安家,因邵姓最早居住,因此村名叫邵家莊。 民國時期,邵家莊屬東鄉故事...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站里店,縣東南七里”。據村內三官廟碑記載:建村於隋唐時期。村中有土地廟,廟東為“曾家莊”,廟西為“天平站”。據傳,古時曾設...
《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古城:在縣北四十里。”村內東亭寺遺址曾出土大量秦磚漢瓦,足見始建村當在秦漢以前。周末屬贏地,曾名古贏,後諧音成古城。[1] ...
蘆城村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萊蕪縣分為東、南、西、北四鄉,鐵車、蘆城、鵬山三里為城東鄉所轄”;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1-...
嘉靖萊蕪縣誌記載:明初魏姓遷入,丁姓早居。因此址為原口鎮薛姓的磚瓦窯場,故曾用名“窯野村”,後改名為“冶莊村”。村中現有魏、申、譚、趙、彭等姓。 [1]...
《嘉靖萊蕪縣誌》載“龍潭星現”位列萊蕪八景榜首。春秋季節,晴朗天氣,中午時分站在擎天崖下的“古觀星台”上,背貼石壁,除卻雜念,仰觀蒼穹,待二十分鐘後眼睛...
明《嘉靖萊蕪縣誌》載:“魯西集,縣西三十里,斗秤二十七名,四九日。”清光緒《萊蕪鄉土志》載:“魯西鎮,城西三十里”,魯西為當時六大市鎮之一。魯西集主要...
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萊蕪鐵冶所設定的時間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初沿元制名萊蕪鐵冶提舉司,後稱萊蕪鐵冶所。萊蕪鐵冶所的位置,《嘉靖萊蕪縣誌》載:“...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萊蕪縣城東門為通齊門,故稱通齊廂。又因是萊城東門外之關廂,故又稱東關。1962年東關大隊一分為三,其一為迎仙門大隊。1966年,迎仙門...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北鄉·常莊保”。民國初期屬石馬區,亦稱六區;1941年5月萊劃為三縣後,歸屬博萊縣(亦稱萊東縣);1945年7月恢復原縣制後,仍屬萊蕪縣...
明《嘉靖萊蕪縣誌》載:“辛興保·何家莊。”1945年屬魯西區,1951年隸屬方下區;1958年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歸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屬方下辦事處,1987年...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西鄉·山口保。”據《萊蕪市志》載,明初正德年間由里改保,全縣設鄉、保,山口村屬山口保(駐地在山口),轄16個自然村。民國初年,...
羊里鎮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西北部,地處魯中平原,是一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匯一體的新型現代經濟強鎮。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西鄉羊里保始建村在明朝之前。...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北鄉·常莊保”。民國初期屬石馬區,亦稱六區;1941年5月萊劃為三縣後,歸屬博萊縣(亦稱萊東縣);1945年7月恢復原縣制後,仍屬萊蕪縣...
明《嘉靖萊蕪縣誌》也記載:“牟城在縣東二十里,隋開皇間分屬兗州,今廢。”牟國古城址的文化遺存中,有較明顯的疊壓層,上層以汶代文化遺蹟尤為豐富,下層則有...
1、山東萊蕪“仙人遺蹤”。 出萊蕪發電廠南門,沿路南行二百米, 路西有條綠樹...《嘉靖萊蕪縣誌》也載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隱居是邑,住鳳凰峰下修煉,遂以...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故事莊,縣東五里。”據推算620年前就有故事莊,大故事為七故事(大故事、太平嶺、小故事、小北莊、程故事、孫故事、李故事)之中第...
但據《嘉靖·萊蕪縣誌》載:“延陵季子長子墓,在縣北三十里。吳季札使齊,其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即此。前有碑可考,近年間為水所沒”。《續修萊蕪縣誌》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