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14公里,為口鎮政府駐地。東接東街村,西連西街村,北鄰上水河村、下水河村,南面靠南街村。總面積400200平方米,耕地492畝,280戶人家,823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街村
- 別名:北街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口鎮
村莊名片
行政區劃
歷史人文
據魏氏家譜記載:魏門始祖敬芳或敬芳之父於明朝初年遷此居住。北街村人以韓姓、魏姓最多,是本村的名門望族。自清順治年間至同治年間,僅魏門就有5人出任知縣,一人出任知府,為官均清政廉明,頗具政績。韓門韓綿禧為清順治年間進士,德才兼備,是本村第一個進士。韓門也出過舉人。
“南牌坊,北閣子”。村北原有玄帝閣,俗稱北閣子,據傳明代所建,系魯班活。玄帝閣是土木石結構,兩層樓閣。底層為長30米,寬4米,高5米的穹形通道;頂層為木質閣樓廟宇。廟內供玄帝(俗稱振公)、桃花仙女,閣樓正堂懸掛巨幅橫匾,上書“金雀化身”4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筆帶雄風。相傳為五湖散人雪蓑子所書,用木渣子寫成。四字鮮活,猶如生命一般,不停地顫動。每月晚上逢上弦月或下弦月,由閣南望“金雀化身”四字熠熠生輝。前清萊蕪知縣葉方恆來此巡察,觀後讚不絕口,愛不釋手,遂用泥金臨之,四字立時停止振顫,失去活力。由南拾級而上,過28級台階,經南天門進入玄帝閣。玄帝閣建築豪華,其樣式形同天安門城樓、曲阜孔廟大成殿。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巨大的條石城磚,斗拱飛檐,斜山轉角,氣勢宏偉,富麗堂皇。閣樓頂檐翹角並排著玻璃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一跨下駿馬、手揮鋼叉的將軍將其追趕,四角各土書“走投無路”、“趕盡殺絕”字樣。並鑲嵌4個鈴鐺,風吹鈴響,悅耳動聽。玄帝閣西壁有雪蓑子所書的玄帝碑,玄帝閣之影壁是九塊巨形磚砌成的“鳳凰圖”,其精湛的技藝、雄渾的氣勢可見一斑。樓門洞由兩塊巨大的拱形條石築成。盛夏時節,進入通道,清爽怡人。玄帝閣幾經修繕,但建修的時間不詳,抗日戰爭時被焚毀。
北門裡,北閣子北,路東,曾有一座古老、精妙的石碑坊。清道光年間在口鎮北門裡,為魏賡稷妻趙氏立節孝坊。節孝坊正中有寬2米、高3米的大門,門口兩邊各有四頭威武的石獅子.並有形象逼真的石燈4盞,分列兩邊。走進大門,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四根頂梁石柱,刻有挺拔凸起的對聯,與石柱相對即4個用巨石雕刻而成的石凳,形同腰鼓,高約2米,牌坊上有石刻的橫匾,上書“皇清”二字。並刻有精美圖案:龍乘祥雲、鳳凰展翅、獅子滾繡球等精雕細刻,工藝精湛,令人驚嘆不已。牌坊頂有兩條梁,上為石粱,下為鐵梁,堅實而牢固。四角檐翹處各有巨龍,口銜“聖旨”,令人望 而生威,肅然起敬。石牌坊於1950年被拆毀。
玄帝閣東為關帝廟、郡提廟,西有泰山殿、太行山殿、土地廟、螞蚱神廟,諸廟錯落有致,雄偉壯觀。東邊的關帝廟、郡提廟,青磚黑瓦,為3間前出廈的房屋。關帝廟,供關帝,關平、周倉護駕;郡提廟供郡提(乃一出家尼姑),號女神,塑像位於廟中,伸展著無數條手臂,乍望去,難以分辨,俗稱“千手千佛”。西列泰山殿、太行山殿寬闊,占地面積約為500平方米,供碧霞元君等諸神。每年4月18日為廟會,煙霧繚繞,香火不斷。
原玄帝閣、關帝廟各有官井一眼。特別是玄帝閣之官井,是當時吐絲口人唯一的飲水之源。現古井風韻猶存。井口四方,寬約1米。深有十幾米。據村民韓紀德講,用官井之水淹制鹹菜,無論春夏秋冬,鹹菜從不腐爛長毛。官井供口鎮四街用水,擔桶前來打水者絡繹不絕,遠近聞名,曾有“官井問繩溝”的佳話。
北街村歷史悠久,古今均為口鎮商貿、物資交流中心。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吐子口邑巨鎮也,東通淄博,西達泰安、濟南,商業繁盛。”清末民初有商店百餘家,是蠶絲、陶瓷、煤炭、食鹽等貿易中心,有大牙行、麻行、魚行、鹽店等商行。過去萊蕪最發達的獨家經營鹽業專賣商號——口鎮晉東鹽店就設在口鎮北街村。
口鎮北街晉東鹽店,清代中期由濟南陳姓商人投資建成。當時建有樓房、倉庫、門市部及住房等117間,其中二層、三層樓房各1座,占地10餘畝,並有專盛駱駝的園子一處。店內共有員工80餘人,其中鹽巡20餘人,雇有高級廚師、裁縫和更夫。清代到民國初期,食鹽經銷實行綱法,由食鹽承攬商人壟斷食鹽的產銷。他們與官府操縱鹽價,攫取暴利。利用配備的武裝鹽巡(配有槍枝、馬匹等),在縣境內四處緝查私鹽,有捕人處罰權,故有“小走衙”,“大走衙”之稱。晉東鹽店擁有資本20餘萬元,年購銷食鹽50萬斤左右,經營以批發為主,少量零售。為吸引顧客,每年從正月初四開業至二月初二期間,對所有前來購鹽的商人,免費招待。晉東鹽店還憑著雄厚的財力,向地方予以施捨。諸如修橋、鋪路、唱戲、建校、燈節活動等福利事業,均出資贊助(承擔所需經費一半以上)。民國初年增設顏莊、茶業兩處分銷點。抗日戰爭前夕,由於不能控制局勢虧本倒閉。1940年日軍侵占口鎮後,將房屋全部拆除,修建了日軍營房。
《嘉靖萊蕪縣誌》:“吐子口集,縣北三十四,斗秤四十,二、七期”。明代嘉靖年間即逢二、七大集,四、九小集,至50年代為口鎮最大的集市。大集上市兩萬人左右,旺季達3萬餘人,日成交額15萬元左右,高峰時達30萬元。抗日戰爭前,工商貿易居萊蕪首位。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召開物資交流大會,隅首之南北大街,熱鬧非凡,俗稱“花花街”,每天上市達幾萬人,遠近聞名。周村、章丘等地商人前來經商、貿易。鹽店、魚行、大牙行、麻行等從博山等地雇劇團演戲,以示慶賀。口鎮物資交流大會流傳至今。北街村以此為契機,以商貿促發展。1994年在姚口路南新修築25米寬的商業街,從鎮中穿過,與這條街垂直的是新修的瀝青大道,連線起口鎮5個村,改變了口鎮大集擁擠泥濘的舊面貌,給當地人帶來了極大方便。還在村中隅首及鎮北市場路分別建成集貿市場,有固定門頭攤位100餘個,日貿易額2萬元。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萊蕪戰役中,我人民解放軍對口鎮之敵新36師進行了一場聚殲戰,激戰三晝夜,全殲頑敵。在聚殲戰中,口鎮北街村人積極回響黨的號召,為解放家鄉而戰。北街村民兵連長魏士先在戰鬥中壯烈犧牲。2月22日晚,聚殲戰已持續了三個夜晚,戰鬥進入白熱化狀態,整個口鎮被打成一片火海。午夜,龜縮於師部營房、小圍牆和地堡內的殘敵,利用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魏士先帶領我軍一個連隊從東門攻入,沿圍牆壕溝向地堡衝來,很快打開一個缺口。魏士先帶領部隊進入缺口時,不幸腿部中傷,鮮血直流。在短兵相接之際,我擔架隊靠上來,魏士先堅決不同意讓戰友背下陣地。他強忍巨痛,撕下自己的一條褲腿裹住傷口,奮力向外滾去,當他滾出戰場,爬到300多米外的東街磚瓦窯洞口外時,因活動劇烈,流血過多而光榮犧牲。
抗美援朝期間,在村長韓玉仁的帶動下,村民踴躍捐錢、捐物,支前運動空前高漲。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1949年丈量土地,1951年下發土地證。全村分為四個閭,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生產。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北街村於1953年組建“一心社”,後與西街村共建“新華社”。魏洪培等8戶率先進入高級社。1956年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村支書是魏學業,村長是韓傳生,下設兩個小隊。後任支部書記常近德,秉性耿直,講原則,辦實事,系口鎮鎮黨委委員。1974年曾參加過援越戰爭的轉業軍人韓玉愛擔任北街大隊支部書記,帶領民眾大搞農業基本建設,建揚水站,買拖拉機,興辦電線桿廠、飯店等,發展經濟。1984年席炳業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大興水利,打機井,修水渠,全村統一耕種、施肥、澆灌,狠抓科技興農,成立村科技隊。村里擠出資金10萬元,劃出實驗田50畝,挑選了高中畢業生和有經驗的農民當科技隊員,聘請鎮技術員作指導,進行農作物品種、化肥試驗,農科研部門紛紛前來進行良種、肥料實驗。1984年北街村建成口鎮第一家敬老院,全村鰥寡老人有了棲身之所,安樂之家。而後建成幼稚園,解決了學齡前兒童上學問題。
北街村擁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時期,北街村人曾協助我八路軍焚燒漢奸警備隊駐地——玄帝閣。1938年初,萊蕪日偽縣長賀慶泉組織成立漢奸警備隊,兵力駐守口鎮最高點玄帝閣。當時口鎮四周是環形石寨,寨外是寬10米、深4米的戰壕,玄帝閣是從北門進入口鎮的必經之路,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警備隊約一個連的兵力駐守。1940年秋,警備隊聞我八路軍要來襲擊,決定撤離。八路軍擔心敵人反撲,重新占據玄帝閣,我軍民忍痛將其焚燒。入夜,臂纏紅布的八路軍戰士,從下水河村抱乾草、秸桿、蓆子等,從北門入火燒玄帝閣,一座精妙的古建築,頃刻間化為烏有。
北街村教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建學校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874年),通過學田、行戶、鹽店捐款和學童交款的方式,由韓詩安、常延琢、韓詩一、張式韓、魏淑崇等創建北街村歷史上第一所村級國小,畢業人數300餘人。1932年7月,口子區在北街村玄帝閣東、關帝廟後院設民眾學校。建校時職員14名,新建房舍並修葺,添制教具書籍等。民眾學校創辦人及校長有李樹國、王景沂、張嵩峰、李子明、申秀甫、張少房、李敬業、寧振文,學校經費來源,一是縣補助金洋400元,二是本鎮大牙行、麻行、魚行等捐助計450元。民眾學校即高級普通部教育,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當時已結業4班,高級部共220人。實現了“設立民眾學校以啟迪民眾知識焉”的目的。眼科醫生韓玉旨、教師魏東業均為當時民眾學校畢業生。1938年,日軍侵占口鎮後停辦。1945年,又在村里油坊創辦北街國小。1985年遷址到鎮郵電局,1995年併入位於村北的口鎮中心國小。
北街村是名副其實的教育文化村。萊蕪市第二中學、口鎮中心中學、中心幼稚園、口鎮成人技校均位於北街村村北。萊蕪二中始建於1954年,原址在雪野,1959年遷址於口鎮北街村北。1960年被定為泰安地區重點中學,2001年4月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口鎮中心中學建於l988年,1995年11月被授予“市級規範化學校”稱號。口鎮中心國小建於1994年,2001年12月被命名為市級規範化學校。口鎮中心幼稚園,1995年被評定為市級示範幼稚園,同年被命名為省級示範幼稚園。
北街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清順治年間江西進賢知縣韓綿禧、陝西某縣知縣魏似韓,康熙年間直隸平谷知縣魏橘、江西建昌府知府魏錫祚、乾隆年間四川夔州府開縣知縣魏照藜,同治年間國子監、正黃旗教習、浙江雲和知縣魏鵬展,都是當時廉潔從政的官吏。幾十年來,北街村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近百人。建國前後,北街村很多人積極參加革命與建設事業,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績。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軍隊任科(營)職以上的數十人。北街人韓玉文,1909年生,字從舟,193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七七”事變後,隨校遷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後任浙江大學教授,1948年赴美留學,1955年病故。韓傳凱、常道德均為解放軍軍級以上幹部。曾任萊蕪市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黨支部書記兼所長的朱從富,業績突出,曾被評為“全國優秀衛生員”。韓紀元在潘西煤礦工作,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村民魏丕江是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成為全村發家致富的領頭雁。萊蕪市正順建築安裝公司總經理魏丕忠,是全市聞名的民營企業家,納稅大戶,下屬海天機械廠、水泥製品廠、裝飾公司、鋁合金廠、樂天大酒店等企業,職工2158人,科技專業人才263人,固定資產3700萬元,全年創產值8170萬元,年上交利稅200萬元,該公司創省市優良工程獎62項。2002年魏丕忠被山東省評定為高級工程師。
1993年,萊蕪升格為地級市以後,北街村人已不滿足於蠶絲之鄉的美譽。發展民營經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大面積種植三辣和蔬菜,憑藉東西、南北“兩橫兩縱”井字形商業街,民眾廣開財源、擺攤設點、興資辦廠。有扎彩店、服裝店、理髮店、快餐部、副食批發部等100多家,集貿市場生意興隆,北街村年人均收入達3600元。北街村沿“兩橫兩縱”街道統一規劃,相繼建成近百座沿街樓,高樓林立,經濟繁榮。村民精神、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家家通自來水,戶戶裝電話,許多家庭購買了電腦、影碟機、洗衣機、電冰櫃等電器設備,步入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