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下轄村)

劉陳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位於萊城西北14公里,口鎮西南6公里處,北鄰許家窪,東鄰陶陳村和郭陳村,南鄰申陳村,西界羊里鎮孟中榮村,匯河自村北蜿蜒流過。土地面積697.5畝,310戶,1030口人。

劉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西北14公里,口鎮西南6公里處,北鄰許家窪,東鄰陶陳村和郭陳村,南鄰申陳村,西界羊里鎮孟中榮村,匯河自村北蜿蜒流過。土地面積697.5畝,310戶,1030口人。 據村碑記載:“元初村人劉禹,世祖時授鎮國將軍都元帥之職。足見始建村當在元朝之前。因鄰陶陳村,冠以姓氏,故名劉陳村。”另據村中現存古碑記載:“元初村人劉禹曾授鎮國將軍左副大元帥之職。夫劉氏萊蕪土人也,前五世紀在此定居,建村始在宋朝。”劉陳村由劉姓建村,明朝中葉,由山西遷入許多住戶,姓氏增多。有劉、郭、亓、李、焦、辛、吳、許、孫、常、喬、張、董十三姓。劉姓人口居多,郭姓次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陳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面積:697.5畝
  • 人口:1030人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民國初期,劉陳村隸屬辛興保;1948年起劃歸儀封區;二十世紀50年代改歸羊里鄉;1960年起劃歸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改成口鎮辦事處;1985年起屬口鎮管轄。
劉陳村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元初村人劉禹,世祖時拜鎮國將軍都元帥,義勇有為,不避權勢。清朝秀才李佃祿“文思才涌,授之鄉里”;武舉劉成德武藝超群,威震四方;八品修植郎郭家慧“為官清正,四鄉皆慕”。劉陳村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劉陳村圍子牆是戰爭時期防禦敵人的有利屏障。1940年8月第一個劉陳村黨支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村民積極參軍參戰,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村內第一位共產黨員劉紀昌,化名劉漢臣。抗戰時期,在陳村小區當鄉長兼區公安員,後轉戰南北,解放後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長。1942年劉紀昌在一次催繳公糧的任務中遭遇敵人襲擊,他單槍匹馬,打死鬼子6人,衝出敵人包圍圈。留下了劉紀昌“善打游擊巷戰,敵人聞風喪膽”的美名。在劉紀昌的感召下,亓龍昌(解放後為正縣級幹部)等30多位熱血男兒踴躍走上戰爭前線,吳增奎等七名烈士為革命捐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讚歌。
解放後,劉陳村人迅速組織生產自救,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前頭。劉陳村重視農業,村民在這片沃土上辛勤耕作。昔日天旱,村民雖有搬智公求雨的習慣,但不能改變靠天吃飯的歷史,解放後,村民注重打井治水改變生產條件。1982年在村西修成長達600米的地下水利管道。歷年來共打機井32眼,主要生產道路全部硬化,水、田、路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劉陳村在發展經濟方面有優良的傳統,劉陳村人辦企業有獨到之處。清朝末年,村民許風德就辦起了在方圓幾十里最為先進的翻砂廠。當時泰安要為大貪官馮汝驥鑄一鐵像,尋找多名工匠不成,最終慕名找到了劉陳村,許氏為之鑄成,此像現保留於泰安。其鑄造技術名不虛傳,延續至今,1995年被市委命名為“鑄造專業村”。
1971年,劉陳村窯廠成立,同時,辦起以打鐵、加工竹笆、豆腐皮為主的副業,安置勞力60餘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劉陳村人在老支書劉英廷等支部一班人帶領下,掀起興辦企業的熱潮。1980年辦起劉陳村鋁製品廠,1984年建起造紙廠,1985年建起電線廠,1987年劉陳村綜合福利廠成立,劉元祥任廠長,劉慶文任會計,下轄電線、造紙、五金、翻砂、鑄造、紙箱等五個車間。2000年改為民營企業。同時發展了3個聯合體,56個個體戶,先後上了蠟燭、機加工等10多項目,並且創造和發展了諸多名產名吃。焦氏織布杼曾聞名天下,為支援抗戰紡線織布做出了貢獻。焦、喬兩家的手工產品竹笆在萊蕪一帶至今走俏,有“劉陳村兩頭高,焦喬兩家竹笆好”的美稱。李樹林的豆腐皮,色香味美俏四集。劉元軍、許衛祥兩家的鋁炒勺均以質地堅硬而暢銷不衰。電線廠生產的漆包線和裸鋁線是萊蕪市空白產品,曾暢銷濟寧、日照、濰坊、東營等地。……過硬的產品質量,換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全村經濟收入逐年翻番。1993年被萊蕪市命名為經濟強村。
劉陳村人歷來重視教育。解放前,有私塾兩處。1950年建起第一所能容納30人的複式班國小,李先鋒任教師。1964年建4個班的新校。1981年為迎接校改,在村南建起占地3.5畝的規範化學校,多次為區鎮教育工作提供了觀摩現場。1991年所立的“捐資助教”碑記載了當年全村近300人捐款1.1萬元,修繕學校的事跡。個體戶郭章勝從1997年開始,每年向學校捐5噸煙煤,在當地傳為美談。村委會是鎮上多年的“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村支書劉明玉和村民郭章勝多次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全村有32人考上大中專院校。最出色的當屬1994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學的劉鵬和1995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的劉振濤。劉鵬現已研究生畢業,留京工作。
劉陳村是口鎮有名的“文化村”。以村民愛書法、愛文藝、愛體育而出名。自1989年始,村里成立了書法協會。協會會員劉英延、郭勤宗的書法在四鄰八鄉小有名氣。劉陳村從文化大革命始就有一支活躍的文藝宣傳隊,村民劉紀泉自編的鄉土順口溜在四鄰八鄉廣為傳唱。從1995年元旦,村里就組織學生和村民進行文藝大聯歡。2000年3月,由劉平玉編劇、李清文編曲,劉進、劉青東等四名學生演出的小歌劇“四個老漢唱國策”在參加萊城區計畫生育文藝匯演中榮獲三等獎。劉陳村有多年的體育活動史。自1990年始,每年元旦,村裡有舉行桌球、籃球、象棋比賽的慣例,到2002年已舉辦了13屆。2002年分別被萊蕪市和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實施全民健身計畫一期工程先進集體”和“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劉陳村人崇尚文明。村民民風淳樸、民情敦厚。助人為樂蔚成風氣、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共湧現出捐資助教、熱心助殘、遵老愛幼、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30餘件,其中“張彬八年助殘”、“李文金拾金不昧”等四件好事被評為萊蕪市精神文明十件好事之一。劉陳村自1997年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劉明玉被評為區級優秀黨支部書記。
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劉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泥濘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土坯草房變成了一排排前後出廈的大瓦房。自1999年,在村民亓祥恆的帶頭下,先後有12戶人家住上了二層小樓。2000年成了電話村,彩電入戶率達90%。村民做飯全用液化氣,出門都把摩托騎,劉陳村過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
素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劉陳村人,始終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譜寫著自己輝煌的歷史,以堅實的腳步踏人了二十一世紀。展望未來,劉陳村人的明天會更加金光燦爛。

人文自然

劉陳村古蹟甚多。最出名當屬村西鎮國將軍林。將軍林北至代家莊(現許家窪村)、東至朱家林、西至小窪、南至官道。《嘉靖萊蕪縣誌》載:劉禹為“一家土人元帥,有勇膽、安定一方之德”。因而受到“省府稱許”,“命其率眾保守一方”。他才在寨里“操地利之便,築三里之城”“得行邑政焉”。後濟南府“許其政績”,在口鎮劉陳村村西為其修墓一處,名日“將軍林”。林內有一高封土堆,1971年扒平時,在土中發現五塊劉氏譜碑,上有劉禹之名,相傳明代濟南府立。墓室未破壞,周圍有金元時期的墓葬。將軍林西北方一百米處有突出高台一個,東高西低,名日“點將台”。
劉陳村村中有大街一條橫貫東西,大街中間有古槐數株,1947年為支援萊蕪戰役,村人將古槐殺掉用來燒火做飯。村中有關帝廟,北屋三間為無梁大殿,內有粗大的圓柱支撐,旁有側殿,殿內牆壁上有“三英戰呂布”等巨幅油畫四幅。廟前是一條寬闊的官道,是當時淄博和泰安之間的主幹道,道旁有飲馬石。廟東有玉皇閣,每逢農曆3月3日有香火會。村西有土地廟三間。土地廟南方有文昌閣座西朝東,每逢農曆2月19日,有學生到此燒香磕頭。每年農曆6月6日,村民在關帝廟前舉辦“甜瓜會”,以慶賀莊稼豐收。廟、驛站和飲馬石均在文革前消失。
劉陳村圍子牆方圓90000平方米,牆高5米,為相鄰數村一絕。民國初年為防 “光棍隊”“黃毛子”進村作亂,由劉氏族人劉晉臣與其他族人牽頭組織修建。圍子牆有西門一個、東門兩個,後門一個是讓許家窪人出進。戰爭年代,四鄰八鄉民眾都來此避難。圍子牆現有殘垣10餘米,余皆於文革後被破壞。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