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鐵冶所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萊蕪鐵冶所
  • 總部地點:山東萊蕪。
  • 成立時間:明代。
  • 公司性質:官辦。
管轄區域,主要職責,

管轄區域

山東萊蕪

主要職責

明代鐵冶有官辦、民營兩種,總的趨勢是官辦逐漸走向衰落,民營冶鐵業發展加快。從地域上說,山西、廣東成為我國冶鐵生產發達地區,山東冶鐵在全國地位有所下降。明初全國設鐵冶所13處,山東有1處,設在萊蕪。明代礦冶業技術的進步較為顯著。在鼓風技術方面,由簡單的木風扇改為活塞式風箱。風箱輕便省力,功效高,有助於提高爐溫。冶鐵技術的一大發明是煉鐵爐與炒鋼爐的串聯,即煉出的鐵水流入炒鋼“方塘”,用木棍急速攪動,利用空氣氧化鐵中碳,使之成為熟鐵備以後深加工,由此使炒鋼工藝簡化、能耗降低。明代鋼鐵熱鍛技術也有進步。鄭和下西洋所乘寶船可載數千人,鐵錨重達千斤,是採用分段接合法鍛制的。此外,槍炮等鋼鐵管形火器的生產技術也有進步。其中大炮多為鑄鐵、小炮多為鋼鐵鍛成。
明初,朝廷在全國設鐵冶所13處,分別是江西南昌府進監冶、臨江府新喻冶、袁州府分宜冶,湖廣興國冶、蘄州黃梅冶,山東濟南府萊蕪冶,廣東廣州府陽山冶,陝西鞏昌冶,山西平陽府富國冶、豐國冶、太原府大通冶、潞州潤國冶、澤州益國冶。據《續修萊蕪縣誌》記載,萊蕪鐵冶所設定的時間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初沿元制名萊蕪鐵冶提舉司,後稱萊蕪鐵冶所。萊蕪鐵冶所的位置,《嘉靖萊蕪縣誌》載:“鐵冶提舉司,在縣東南八里,宣德年間革。”《續修萊蕪縣誌》載:“明鐵冶提舉,在縣東南八里南冶莊大石山下,宣德年間革,署前戒石銘猶存。”宣德年間是公元1426~1435年。也就是說,萊蕪鐵冶所存在時間50餘年。鐵冶所的遺址,位於今萊城區高莊鎮小北冶村西北。
據《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記載,明初全國13個鐵冶所煉鐵歲額8052987斤,其中萊蕪鐵冶所720000斤。《山東省情》載:“明代礦冶業因政府限制某些礦藏的開採,不甚發達。但山東產鐵3152187斤,占全國鐵產量的17%,居全國第3位。其中以濟南萊蕪鐵冶所最著名,年產鐵720000斤。”。
清代,北方冶鐵業僅山西尚較為發達,就全國而言,冶鐵重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廣東,佛山成為全國重要的冶鐵中心。由於清代多次實行礦禁,再加官方和學界都不重視科技,冶鐵技術沒有太大的提高,是傳統冶鐵技術的衰退期。尤其是歐洲工業革命後科技突飛猛進,隨著轉爐、平爐煉鋼的發展,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鋼鐵生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蒸汽機帶動的軋鋼機和各種電解技術使鋼鐵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極大提高。歐美各國開始大量對外傾銷鋼鐵及其製品。中國在19世紀中上半葉,開始了以富國自強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大量進口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合8250噸,1885年達到120萬擔,約合9萬噸,1891年,則增加到173萬擔,約合13萬噸。在進口鋼鐵的衝擊下,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為繼,紛紛倒閉。
萊蕪的冶煉業在清初依然較為發達,據《萊蕪市文物志》記載,清代境內開採的銅礦有7處,鐵礦有2處,銀礦、錫礦等有5處,冶鑄遺址有4處。與全國的情形相似,到晚清,萊蕪的冶鐵業受到進口洋鐵的極大衝擊,除民間少量的紅爐打制、修補農具外,大規模的採礦、冶鐵基本停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