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喻射鵰俠風吟
- 創作年代:明朝中期
- 作品出處:止止堂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戚繼光
- 作品題材:詠史詩
作品原文,詩句注釋,作者簡介,創作背景,相關典故,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喻射鵰俠風吟
大漠雪逐[1]燕雲[2]外,未絕干戈[3]息萬籟[4]。
一叢金鉤[5]霜雪明[6],單騎[7]官帽正逢迎。
今番志在擒敵寇,無奈史傳為左右。
莫待上奏徑[8]歸去,不期終了仍相遇。
草濕污衣反心甘,毋[9]掩愚拙倒覺憨。
日吟不感碧山暮,夜譚[10]可識暗幾重。
直始及成終不還,非是薄倖意不專。
長恨初時偏同逢,欲斬情絲愈凌亂。
本望拂衣隱功名,但嘆此軀替國驅[11]。
身經百劫在心間,恩義難斷勿為先。
縱使城破俠骨香,不慚戎狄[12]世上英。
誰知寶劍猿腹內,暗藏隔世雙真經?
詩句注釋
[1]逐:追趕。
[2]燕云:幽薊十六州一帶,泛指北方地區。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等地區。
[3]干戈:古代兵器,喻指戰爭。
[4]萬籟:自然界萬物發出的響聲,此指一切聲音。
[5]金鉤:古代形似劍且曲的兵器。鉤:同”鉤“。
[6]霜雪明:像霜雪一樣明亮。
[7]騎:一人一馬的合稱(舊讀jì)。
[8]徑:逕自。
[9]毋:不。
[10]譚:講述,後為避潭王之諱改作“談”。
[11]驅:驅使。
[12]戎狄:亦作“戎翟”,古時華夏對西北其他民族的統稱。
作者簡介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後人尊其“戚世將”。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抱負遠大,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著名詩作有《馬上作》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是他的真實寫照。
創作背景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消滅。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後,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信息,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背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於是劉顯等復興興化。
嘉靖四十四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隆慶元年(1567年),給事中吳時來向明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但朝議後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於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戚繼光到任後,時薊州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為總理,無法統一號令,於是朝廷將郭琥調走,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萬曆元年(1573年),北蠻小王子與董狐狸謀划進犯,向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於是二人在喜峰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後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狸。本詩便是在戚繼光桃林擊退董狐狸後聯想到桃花島有感而書。
相關典故
大蒙古國“城匡”
相傳宋元時期蒙古軍營有個年輕人,人人叫他“城匡”。由於被懷疑是宋人之子,他一直受欺負。在西征東歐時,他立下大功,被封為將軍,並受到名弓箭手指導。蒙古軍征討金國時,城匡憑藉了得的本事射殺金軍統領,成為大英雄。由於箭術出色,在蒙古人比賽中一箭雙鵰,獲得了“射鵰俠”的稱號,但如日中天的他因為不願為成吉思汗攻打“南蠻(一般指南宋與大理)”選擇了在這時候隱退,成就了不好功名的美名。“射鵰俠城匡”被認為是武俠小說界“泰山北斗”金庸先生所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原型。
趣聞
細心的網友發現,這首詩第六分句至第十三分句的第三個字連起來是“史上最污愚不可及”。後來,網上經常有人用“污”來形容人愚昧。繼續發展之後,由於“污”本身有“髒”的含義,網友對罵時還用“污”職責人品行不端。這便是“污”的網路釋義由來。
作品賞析
詩中對人物經歷的敘述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景物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詩人之所以好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嚮往的,從中看出他不服老,故能把俠的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不慚世上英”,詩人對“射鵰俠”嘆服不已,情見於詞了。詩作把詩人年邁而心不老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
此詩無不體現了戚繼光對射鵰俠的敬佩,對情義的讚頌,以及他平定韃靼的志向和忠君報國的無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