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鎮

喜洲鎮

喜洲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於大理市北部,西倚蒼山,東臨洱海,隋唐時期稱“大厘城”,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

2017年,喜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2.61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862元。2015年,喜洲鎮總人口為6萬多人,轄13個村,面積161平方公里,白族人口占90%,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建制鎮。

喜洲鎮境內有眾多的文物古蹟和名勝風景區。2012年,被評為雲南省生態鄉鎮。2015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鎮、省級文明小城鎮。2016年10月14日,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喜洲鎮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 下轄地區:13個村
  • 政府駐地:喜洲村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1004
  • 地理位置:下關鎮以北,洱海以西
  • 面積:161平方公里(2015年)
  • 人口:6萬多人(2015年)
  • 方言:白語為主
  • 氣候條件: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蝴蝶泉喜洲古鎮
  • 車牌代碼:雲L
  • 行政區劃代碼:532901104000
  • 地區生產總值:52.61億元(2017年)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習俗,民族習俗,建築,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點,特色產品,民族食品,民族產品,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詔與河蠻並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史萬歲曾駐兵於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唐代南詔的故都亦曾建於此,時稱大厘城,當時已時“邑居人戶尤眾”,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
喜洲鎮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置益州郡靈24縣,喜洲屬葉榆縣址。漢武帝採取“守令治其人,酋長世其官,不相侵奪”的政治策略,河蠻大多姓多居於喜洲一帶,成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民間也多以喜洲為白國本部。東漢時期改屬永昌郡,改稱葉榆縣,蜀漢時期屬雲南郡,晉及南北朝屬東陽河郡,隋代屬昆州。
唐初為羈縻匡州地,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南詔所據。自設葉榆縣,歷840年。南詔時在喜洲一帶設大厘瞼,又稱史瞼,為南詔十瞼之一,是中央政權直接統治的地方。瞼若州,為南詔中心城市,並於上關築龍口城。《大理縣誌稿》載:“唐大曆十四年,異牟尋立功遷史城,貞元初始改築羊苴咩城。”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大理國時期,喜洲為喜賧。
南宋寶事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國,設太和三千戶所,領屬喜洲,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縣。
民國三年(1914年),太和縣改名大理縣,直屬雲南省。縣下設區,區下設鄉鎮,喜洲屬上鄉區。
民國十二年(1923年),大理縣轄四個區,喜洲為第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區設鄉鎮。喜洲鎮為雲滄鄉、五台鎮。
1950年1月,為大理縣第二區。
1951年,為喜洲區。
喜洲鎮喜洲鎮
1956年,小鄉並大鄉,設周城鄉、文興鄉、五台鄉、金沙鄉、作邑鄉。
1958年,喜洲鎮分別屬於大理市東風人民公社和大理市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沙村、金河、河矣江屬大理縣洱海區人民政府,1964年撤銷洱海區人民政府,劃回喜洲區。
1961年,撤銷大公社,分為喜洲、灣橋公社,南以作邑為界。
1962年,改為喜洲區。
1983年,為喜洲區。
1985年,喜洲區改為喜洲鎮人民政府,後經省政府批准,設為建制鎮。
1994年,大理市人民政府確定,花甸藥材場行政區劃歸喜洲鎮人民政府。
喜洲鎮喜洲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南詔立國後,喜洲為大厘殮,又稱史貽。貽若洲,以下不詳。為軍事行政聯合體,軍事長官也是行政長官。
宋大理國時期為鄉里制,百戶為里,數里為鄉,鄉設耆老,以鄉統里。
元為村、社制,五十戶為一社,選年事高德高望重者為社長。若干社為一村,村設里正。元初各村社駐有蒙古兵。
明代,先是“土流兼治”、“府衛參設”,軍政分職,地方行政以土官為主。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實行里甲制,鄉村稱里,城中稱坊,近城稱廂,110戶為一里,里下設甲,1甲10戶。
清初,為保甲制。十戶一牌,牌設長,十牌一甲,甲有長,十甲一保,設保長。康熙年間,近城設廂,在城設坊,城鄉設鄉。乾隆三十六年(1757年)縣下設區,區下設閭、鄰,聞鄰設長。區長由官府委派,負責地方民政教化與賦稅。
民國二年(1913年)廢清制,縣下設區,區下設保,保立保董,下為甲,甲有長。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約編保。
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下設區、鄉、鎮、聞、鄰。5戶為鄰,5鄰為聞,20閭一鄉鎮,在城20間為坊,10鄉鎮為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閭鄰制統編結束,喜洲鎮轄區共編158閭,722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廢閶鄰制改保甲,喜洲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除區公所,擴編鄉鎮保甲。喜洲鎮為五台鎮公所、雲滄鄉公所,下設保甲。
1950年1月6日,喜洲設五台區,2月1日改設第二區,設區公所。下轄20個公所。
1952年,設喜洲區。下轄1個鎮公所。5個鄉公所。
1956年,設喜洲鄉政府、鄉黨委。下轄農業高級合作社。
1958年,設大理市東風人民公社和紅旗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管理區,。
1961年,設大理縣喜洲鎮人民政府,轄13個小公社。
1970年,設喜洲公社革命委員會,轄13個大隊革命領導小組。
1983年底,設大理市喜洲區人民政府,轄喜洲鎮、周城鎮及11個鄉政府。
1987年,設喜洲鎮人民政府,為行政建制鎮,下轄2個辦事處、11個村公所。
2000年6月15日開始,改革村級體制,13個村公所(辦事處)改稱為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根據2018年10月信息顯示,喜洲鎮轄喜洲村周城村上關村桃源村仁里邑村永興村文閣村沙村村寺里村金河村河矣江村慶洞村作邑村13個村。鎮政府駐地喜洲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喜洲鎮位於大理市北部,背靠蒼山五台、滄浪、雲弄三峰,東瀕洱海,南隔雞鳴江,與灣橋相連,北以龍首關為界,與洱源縣接壤,面積1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喜洲鎮地處平壩,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900米,境內最高的五台峰海拔3761米。總面積為165平方公里(不包括洱海水域),平地和緩坡約占30%,山地約占70%,鎮域內南北長14公里,蒼山腳至洱海邊平均長4公里,呈緩坡形長條狀,即喜洲鎮村落分布的壩區面積為56平方公里。
  • 山脈
雲弄峰:是點蒼山最北峰,在喜洲鎮西北部。峰脈起源於洱源縣臘平地區雲峰山,相傳因玉女弄雲,故名雲弄峰。海拔3600米,北連臥牛山,東至周城,西達雞茨壩。
滄浪峰:在喜洲西北部,為點蒼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滄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連雲弄峰,東達美達村,本接花甸壩。
五台峰:在喜洲鎮西部,為點蒼山第三峰。因該山峰由山麓至山頂共分五個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連蓮花海,北連滄浪峰,東達慶洞莊,西至雪山河與漾濞脈地接壤。
  • 沖積洪扇
喜洲鎮地形地貌呈現明顯,霞移溪、萬花溪、陽溪及周城河、美壩河等支流,由於蒼山坡度大,洪水沖積在箐口形成沖積洪扇,為砂石堆積層,面積約2平方公里,支流沖積而成沙壩,如唐梅寺壩、狗街壩、積善邑壩、峨莨哨壩等。
  • 盆地
雲弄、滄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邊屬高原盆地,呈斜長形,面積56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坡降為2.5%。
  • 海灘
蒼山霞移溪、萬花溪入海口處,由於大量沙石堆積,形成三角洲型的沙灘。沿海岸線較直處,因風流沖刷,也形成沙灘。新建西洱河電站,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灘向前延伸擴大。
  • 高山盆地
雲弄峰、滄浪峰本背為花甸壩,面積13平方公里,海拔2900米,為高山草甸。
  • 湖泊和海灣
河矣城、金圭寺、城北村之間形成一大湖泊,名龍湖與洱海相通。沙村和深江海灣,連有“海心亭”。

土壤

喜洲鎮海拔2020—2200米,是洪積扇上部,為扇象沖積土。海拔1990—2020米為沖積性水稻土,洱海邊海拔1975~1990米為湖積性水稻土。喜洲蒼山腳下壩區的土壤,其成土母岩主要是由片麻岩、片岩、石灰岩等岩石風化物沖積和湖泊相堆積而成。
由於海拔自然地理和人為因素的不同,喜洲鎮的土壤共有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紅壤、沖積土和水稻土七大類,以水稻土占絕大多數。

氣候

  • 氣溫
喜洲鎮年均溫度為15.10℃,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20℃,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8.7℃。全年中相對高溫時期為5—8月,月平均氣溫18.50℃。相對低溫時期為11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氣溫12℃以下,極端最高氣溫34℃(1951年6月),極端最低氣溫一3℃(1969年1月),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
  • 降雨量
喜洲鎮年平均降雨量為1080.1毫米,多雨的1957年為1456.6毫米。少雨的1960年為650.2毫米。12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平均總降雨量147.2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3.6%,相對濕度49%一54%。6月至11月為雨季,平均總降雨量為94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6。4%,相對濕度62%一85%。其中60%的雨量集中在6—8月,往往造成洪災。
  • 日照
喜洲鎮全年日照為2282小時,日光充足。其中11月至次年4月,日照時數為1312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62%。全年太陽輻射為140KCaL/em2。
  • 風霜
喜洲鎮11月至次年4月多大風,≥17粑秒的大風日數全年55天。風向變化不定。“望夫雲”和“海蓋”出現,是颳大風的特異徵兆。霜期一般開始於11月,平均霜期135天,有霜日平均69天。蒸發量每年平均為1973毫米,以3至5月份最大,6至9月份最小。蒸發量大於降水量82.87%。大榕樹冬不落葉,兆春寒。

水文

  • 河流
霞移溪在喜洲鎮北部,發源於雲弄峰與滄浪峰之間。因雲弄峰的雲霞經常北移,故稱為霞移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長8公里(從山腳到人海口長3.9公里),寬約5米,流域面積約11平方公里。
萬花溪在喜洲鎮中部,發源於花甸壩,因該溪上游兩岸杜鵑花、山茶花等四季山花爛漫、萬紫千紅,故名萬花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長17公里,寬約8米,流域面積51平方公里,經文閣、喜洲、沙村等村注入洱海。
陽溪在喜洲鎮南部,發源於蓮花峰與五台峰之間。溪源有二,谷深箐遠,水量豐富。因溪水流經上陽溪背後,故稱陽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長13公里,寬約5米,流域面積41平方公里,流經北陽溪、慶洞、北莊、作邑、古生村注人洱海。其支流從溪口橫五台峰麓流達慶洞莊後,又分數支,俗稱慶喜溝。
  • 地下水
點蒼山麓洪積扇前緣,霞移溪、萬花溪兩側及洱海湖濱的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豐富,地表出露的地下水隨處可見,造成冷浸田。開發的有喜洲十字街上下的地龍、寺里的橫截溝,喜洲辦事處的飲用水等。
蝴蝶泉位於點蒼山雲弄峰山麓,1983年3月8日,測得流量0.05立方米秒,泉點位置標高2080米。
上關明月泉位於仁和村西北,滇藏公路下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池塘內有“水閣涼亭”為一景觀。
錫杖泉位於喜洲大慈寺內,是房檐下的一口井,有觀音錫杖柱地而湧泉,以選址建寺院的傳說,因寺院滄桑,井泉水已久不為用,但仍存在,且從不乾涸。
“小井水”在喜洲街800米,南沙溝北側,曾為居民喜愛飲用的泉水。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喜洲鎮雲弄峰北麓及箐口有鐵礦,滄浪峰山峰麓及峨莨哨有鉛礦,五台峰北麓有銅礦,花甸壩有金礦,深溪有銀礦。

植物資源

喜洲鎮雲弄峰植被為針葉林,滄浪峰植被為針葉林和灌木林,五台峰植被為針葉林。喜洲鎮森林面積12480畝,樹種有雲南松、杉松等。

人口民族

據2000年末的統計總人口有61715人,人口密度383人/平方公里,有白、回、漢、彝、納西等15個民族,白族占總人口的87.81%。
2015年,喜洲鎮總人口為6萬多人,白族人口占89%,除白族外,還居住著漢、回、納西、傣、彝等14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喜洲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44.9億元,同比增長9%;工業總產值達19963萬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010萬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283元,同比增長11%。
2016年,喜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48.72億元,同比增長8.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3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511元,同比增長10%。
2017年,喜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2.61億元,同比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56萬元,比上年增長16.6%;轄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4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8億元;招商引資完成4.03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862元,同比增長10%。

第二產業

2015年,喜洲鎮實現工業總產值達1.9963億元。
2017年,喜洲鎮工業總產值完成1.8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喜洲鎮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98萬人次,同比增長9.8%,旅遊社會總收入完成5960萬元,同比增長11%。
2016年,喜洲鎮接待旅遊人數327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1.8億元。

交通運輸

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穿喜洲鎮而過,沿海水路有木船、機動船通航,214國道幹線和大麗公路穿喜洲鎮而過。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5年,喜洲鎮投資118.8萬元,實施江上一級站北支溝水毀修復、沙村深江抽水站技改、金河抽水站技改、桃源村委會仁和自然村南北片區灌溉溝防滲建設工程。拆除和封堵主要入湖河道排污口49個,實施和樂溝、深江中溝等11個多塘系統建設,完成仁和等4個自然村村落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全年清運垃圾12985噸,清理淤泥及腐爛物14619方,“白色垃圾”、水葫蘆、雜草等1102噸。
2016年,喜洲鎮投資2300多萬元,實施了農業基礎設施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硬化了村莊道路,新建了民族活動廣場和民俗文化體育廣場。投資1100多萬元,實施了桃源、周城、珂里莊、上興莊等8個村人飲工程,改造農村危房60戶,對5個古院落增設了安防設施。

教育事業

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王阜為益州太史,始興學校,葉榆之有學於此。”南詔地方民族政權設有慈爽兼管教育,“內授學,外習書”,“建學立師,興辦學校”,創立學宮,推行教化。
大理國時期,大理地方民族政權的文化教育以佛寺為中心,兼讀佛經與孔孟之書,並派出使者向宋王朝求取經書,設館教育國人。
元代,行省平章政事賽赤典設大理路儒學提舉司,掌管學務。明清時期,大理地區的教育納人中央科舉制度,府州縣均建文廟,設書院,辦社學、義學。明嘉靖年間,邑人張拱文在喜洲創建桂林書院,清乾隆元年(1736年),上關創建波羅書院,院螃村曾建過奎星書院。明清時期除創辦書院外,還舉辦義學,有喜洲義學、沙村義學、波羅義學等。到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喜洲地區的義學改制為初等國小。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興建喜洲公立兩等國小,宣統二年(1910年),設立喜洲公立女子國小校。
民國初,實行國民教育,喜洲地區共設初等國小23所。民國二年(1913年),喜洲設第二區鄉教育會,各保設民眾識字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喜洲創建淑川女子兩級國小,同年舉辦正規師範班。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創立大理喜洲私立五台中學,翌年改為大理私立五台中學。民國二十八年,武昌私立華中大學遷址喜洲。

醫療衛生

喜洲地區在20世紀初有“同德堂”等傳統中醫的中藥堂lO余家而無西醫藥。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創辦“燮澄醫院”,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為“喜洲醫院”。1950年,大理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喜洲醫院,經整頓後改名為大理縣人民政府衛生院喜洲分院,由私人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1961年,改稱為喜洲衛生院。1983年大理縣、下關市合併為大理市,喜洲衛生院改為喜洲中心衛生院。
2015年,喜洲鎮實施永興、仁里邑、桃源衛生室修繕改造項目,全鎮新農合參合率達98.77%,民眾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3.43%。

社會保障

2015年,喜洲鎮發放醫療救助、困難救助、優撫對象臨時困難救助和農村危房改造補助14.62萬元。

文化習俗

民族習俗

  • 服飾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白族女子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
  • 節日
白族獨特的節日有“繞三靈”、“本主節”、“耍海會”、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節”等眾多的節日。
  • 三道茶
三道茶為白族的待客禮。白族人倒茶一船隻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第一道茶,選取較粗、較苦的茶葉裝進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沖滾燙的開水。此茶雖香稱之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進紅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調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夾帶一絲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三道茶三道茶

建築

喜洲白族民居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三開間的“坊”是建築的基本組合單元。三合院是常典型的組合形式,由三個坊及一組照壁組成,稱為“三坊一照壁”,兩坊山牆之間設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院則由四坊建築組成封閉式的院落,四角均有漏角天井,加上院落,稱為“四合五天井”。由此能組成兩重到四、五重的院落,稱為“重院”。喜洲鎮,一進數院的“六契約春”式建築有十多院之多,以鎮上四方街旁嚴家大院為代表。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民國間建造的民居就有99院之多。
喜洲民居特別注重建築內部的藝術裝飾,屋檐、木雕門窗、精緻的照壁、彩畫、大理石畫、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觀,使喜洲民居充滿了藝術的魅力。

風景名勝

綜述

喜洲以四方街為中心,北至田莊賓館,南至富春里、彩雲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東至鎮東公路東側的兩院保護民居,約17.32公頃的面積內,集合了大部分重點保護民居和保護民居,同時包括了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嚴、董、楊三家大院。

主要景點

  • 白族民居
喜洲白族民居建築有88院,有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築,明朝時有楊士雲的“七尺書樓”,清朝有趙廷俊大院,民國時期有嚴子珍大院、董澄農大院、楊品相大院、尹隆舉大院等。
七尺書樓,約建於公元1526年前後。原是楊士雲讀書時的小樓。整座房屋的建築仍保存著明朝建築風格。
嚴家大院,為民國白族富商、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創辦人嚴子珍的宅院,位於四方街西南角的宅院,建於1907年,主體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個院落組成,1936年在後院加蓋了一幢獨立三層西式樓房,占地面積2475平方米。
董家大院,原為喜洲富商董澄農所有,建於1948年。
楊家大院,建於1947年的楊家院,原為楊品相所有。
尹家大院,為建於1925年的尹立廷宅。
  • 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以北1公里處,滇藏公路西側,蒼山的雲弄峰下,原名無底潭。公園內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石碑,左側刻有郭沫若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刻著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徐霞客在其遊記中記述說:“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峽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蝴蝶泉蝴蝶泉
蝴蝶泉公園,建有修蝴蝶樓、八角亭、六角亭、望海亭、月牙池、詠蝶碑,1985年12月建立了蝴蝶標本館。
  • 華中大學西遷舊址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1939年4月初,華中大學搬到大理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喜洲鎮,將喜洲南門外相互毗鄰的大慈寺、玉皇閣、奇觀堂和張公祠等寺廟作為校址,於5月1日正式開學,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和教育學院等。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1946年4月,華中大學離開喜洲,到昆明後轉長沙,再回到武昌。
  • 周城古村
周城村位於大理市喜洲鎮北端,座落雲弄峰山麓,霞移溪北,蝴蝶泉之南,面向洱海,村落東臨茶馬古道,交通條件便利。周城村是中國白族第一大村,也是雲南最大的民族自然村,村落面積約2平方公里,村落的建設發展主要是依山就勢和沿茶馬古道兩側展開。村中除南北向穿村的214線國道(滇藏路)和環村路兩條外,主巷道還有東西向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和茶馬古道山林路7條,和其他許多胡同一起錯綜複雜,猶如變幻莫測的八卦陣。周城民居是研究白族民居建築史的活標本,民居獨家院、標準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串角樓等民族建築房舍獨具特色。

特色產品

民族食品

一掌雪,古稱蜜雪,《大理縣誌稿》載:“蜜雪出蒼山,夏月郡人背負取下,和以糖煮梅啖之,極解熱渴”。明代客居大理的日本詩僧天祥作“賣雪詞”贊曰:雙龍關里百花香,銀海逶迤抱點蒼,六月街頭叫雪賣,行人錯認是瓊漿。
喜洲粑粑,當地叫破酥,麥麵粉發酵後,加豬油土鹼糅合,做成圓形,有甜、鹹二種,甜的以紅糖、豆沙包心,鹹的糅進火腿或椒鹽蔥花,用吊爐將兩面加熱烤熟,香酥可口,油而不膩,酥而不脆。
上關粑粑,和喜洲粑粑一樣有名,其特點是生麥面和土鹼加得較多,糅得料硬,不加鹽糖,在平土鍋內烤製成的薄片粑粑,形如烙餅,直徑1市尺,每個重3兩,烤熟後逐個堆積成堆,用布包圍保溫,使之回軟。
民族食品
一掌雪
喜洲粑粑(破酥)
上關粑粑
八大碗
米糕
飴糖(丁丁糖)
乾拉片、米圈
油香
香豆腐
螺螄豆腐
乳扇
油餅
喜洲凍魚
燉黑梅
資料來源:

民族產品

扎染布,古稱“絞纈”,主產周城、起源於南詔。用純白棉布、絲綢等為坯布,將圖案呈不連續點狀印在布上,手工按點扎縫成結,以人我栽培的藍靛作染料,浸泡冷染多次,漂洗,碾平整形,即成藍底白花的各種圖案,特點是有色暈,為機械化印染無法實現。
刺繡,喜洲婦女有精巧的繡花手工。以趙州絲線繡花,街上有繡花圖案紙樣出售,個人有圖案樣本。產品有喜慶中堂、帳沿、門帘、枕套、被面、童帽、繡花鞋、手帕、圍裙、飄帶等。
白族服裝,男式為黑馬褂、對襟白襯衣為特點,婦女服裝為白圓口襯衣,紅里褂,繡花圍裙,翠色褲子為特點,最講究頭飾,顏色鮮艷明快,對比濃烈。1991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雲南,和志強省長以白族女服裝相贈。
民族產品
扎染布
刺繡
布絨玩具
白族服裝
金銀首飾
資料來源:

著名人物

段儉魏,南詔時期開國功臣,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段斂魏領兵大破唐軍於西洱河紅山坡。
楊奇鯤(?—883)鯤一作混、肱,白族,唐時南詔葉榆(今雲南大理北)人。南詔宰相、詩人。曾任南詔布燮(清平官名稱)。
楊士雲白族,字從龍,號弘山。大理喜洲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應雲南鄉試中舉,獲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後轉給事中。
張於恭,道光年間任台灣省台南分府同知兼南路海防理番同知。
趙甲南,參加“公車上書”的留日學者、著名愛國教育家
張耀曾,辛亥革命中,任同盟會院內總幹事、司法總長、法學家、民國初期《天壇憲法》起草人。
楊源華,護國軍將領、曾任上海警備軍司令官。
張麗珠,留學美國和英國的試管嬰兒專家。
楊明,著名作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