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牟尋
- 國籍:南詔國
- 民族:白族
- 出生地:大理州巍山縣
- 出生日期:754年
- 逝世日期:808年
- 職業:南詔國王第六代王
- 信仰:佛教
- 在位時間:779年―808年
- 諡號:孝恆王
異牟尋(754年-808年),蒙氏,閣羅鳳之孫,鳳伽異之子,南詔第六代國王,779年―808年在位。779年,閣羅鳳去世,異牟尋即位。808年去世,諡號孝恆王,其子尋閣...
元封(788年-808年)是南詔君主異牟尋的年號 ,該年號不可考。唐貞元四年(788年)異牟尋改元元封,或作貞元九年(793年);一說異牟尋無此年號。...
《中書門下賀南詔異牟尋授冊禮畢表》是唐代權德輿創作的一篇散文。...... 《中書門下賀南詔異牟尋授冊禮畢表》是唐代權德輿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中書門...
上元,南詔孝恆王異牟尋;起訖時間:784年─787年。使用時間:4年;788年與唐朝結盟更改年號。 ...
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異牟尋派遣使者前來祝賀正旦(元旦)。 [53] 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詔進獻《奉聖樂舞曲》,李适在麟德殿前觀賞。 [54] 貞元二十...
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 [2] 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
尋閣勸(778年/779年-809年),又名尋夢湊、新覺勸、尋務券,異牟尋之子,南詔第四代國王(808年―809年在位)。808年,異牟尋去世,尋閣勸即位。尋閣勸自稱驃...
貞元三年(787年),南詔王異牟尋不堪吐蕃的壓迫,開始和西川節度使韋皋接觸。貞元八年(79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贊熱;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正式歸附唐朝,在神川...
此時,中原內亂早已結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將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與駐川唐軍配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6000級,並一鼓作氣,把詔、蕃聯軍趕過大渡河。戰後,南詔...
異牟尋歸唐出有言,行有果,誠信昭著,於是唐皇派袁滋為持節使專赴雲南冊封其為南詔王,並賜冊封金印一枚。袁滋題記人物 編輯 袁滋一行於貞元十年元月由長安出發...
《南詔奉聖樂》是唐貞元年間南詔國王異牟尋進獻給唐王朝的一出樂舞劇。樂舞劇中包含了許多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是現實生活中南詔“供奉唐朝”、“誓為漢臣”、...
貞元八年(792年),韋皋致信南詔異牟尋,願同南詔驅逐吐蕃於雲嶺之外,相互保衛,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次年,南詔派使臣由...
異牟尋,閣邏鳳之孫,鳳伽異之子,生於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因其父鳳伽異英年早逝,故於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繼任南詔王位,南詔重新歸順唐後,朝廷襲...
唐代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為唐代石刻,在雲南省鹽津縣城南30公里豆沙關山路西側。唐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冊異牟尋為南詔,途經石門關,為紀其行,特...
貞元十年(794年),唐使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同年十月,唐命袁滋為“冊南詔使”,至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頒“貞元冊南詔印”。...
舒難陀(Shwenadaw),驃國王子。801 年(唐貞元十七年),由南詔王異牟尋引薦,舒難陀受驃國王雍羌指派,率樂隊和舞姬沿古代西南絲道赴長安獻樂。驃國獻樂不僅對當時...
南詔四瀆,南詔封江河名。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封五嶽四瀆,封金沙江為一瀆,祀在羅武部(今雲南武定縣);封瀾滄江為一瀆,祀在今麗江納西...
悼惠王 蒙鳳伽異 (追封) 孝恆王(日東王) 蒙異牟尋 見龍、上元、元封 779年—808年 孝惠王 蒙尋閣勸(蒙新覺勸) 應道 808年—809年 幽王 蒙勸...
夏雲仙被靈兒重傷後昏迷不醒,眾人得到樂譜和神鼓後趕回南詔驛站,異牟尋告訴舒難陀一個驚人的訊息,樂師青蓮已經死在寶相寺內,異牟尋懷疑蘇決是幕後真兇,於是假裝要...
點蒼山會盟,南詔棄吐蕃歸唐朝之盟。唐貞元四年(788),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不滿吐蕃對其重斂賦稅,奪諸險要立城堡,歲徵兵以助鎮防。因納清平官鄭回“自昔南詔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