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十年(794年),唐使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同年十月,唐命袁滋為“冊南詔使”,至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頒“貞元冊南詔印”。
天寶戰爭後,南詔與吐蕃聯合進攻四川,大敗而還,吐蕃遷怒於南詔;且南詔歸附吐蕃後,苦於應付重稅和助兵戰守,對吐蕃也已不滿。為此,唐乘機採用“聯合南詔,以斷吐蕃右臂”的策略,於是向南詔表示友好。從貞元四年(788年)起,雙方即以書信往返商洽。貞元七年唐王朝派南詔舊臣段義忠回南詔洽商。貞元八年,劍南節度使韋皋致信南詔王異牟尋,願同南詔驅逐吐蕃於雲嶺之外,相互保衛,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貞元九年,南詔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獻表,願歸大唐。唐德宗賜異牟尋詔書,下令韋皋派使者到南詔安撫。貞元十年,唐節度使巡官崔佐時前往南詔,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神祠,立誓言“願以全部落歸唐,轄內各首領永不叛離”。次年,唐遣使冊封異牟尋為“南詔”,賜銀巢金印“貞元冊南詔印”。至此唐與南詔40餘年紛爭化干戈為玉帛。蒼山會盟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