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
1.咽部異物感 咽部異物感是下咽癌病人最常見的初發症狀,病人常在進食後有食物殘留感。此症狀可單獨存在達數月之久,因而常易被病人或醫生所忽視而誤診或誤治。
2.吞咽疼痛 初起疼痛較輕,以後逐漸加重。梨狀窩癌或咽側壁癌多為單側咽痛,且多能指出疼痛部位。癌腫侵犯軟骨或軟組織,或腫瘤合併感染時,則疼痛加劇,且可向耳部放射。
3.吞咽不暢 腫瘤增大到一定體積,阻塞咽腔或侵犯食管入口時常出現吞咽不暢,嚴重時可出現吞咽困難。
4.聲嘶 腫瘤侵犯喉部,累及聲帶,或侵犯聲門旁間隙,或侵犯喉返神經時均可出現聲嘶,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5.咳嗽或嗆咳 因聲帶麻痹、下咽組織水腫或腫瘤阻塞咽腔,在吞咽時唾液或食物可誤入氣管而引起嗆咳,嚴重時可發生吸入性肺炎。
6.頸部腫塊 約1/3的病人因頸部腫塊作為首發症狀而就診。腫塊通常位於中頸或下頸部,多為單側,少數為雙側。腫塊質硬,無痛,且逐漸增大。
7.下咽癌晚期時患者常有貧血、消瘦、衰竭等惡病質的表現。腫瘤侵犯頸部大血管時可發生嚴重的出血。
用藥治療
下咽癌的治療方法有單純放療、單純手術、手術加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等。早期下咽癌可單純放療或單純手術,單純手術的療效優於單純放療。但對Ⅲ及Ⅳ期患者,應採用綜合治療。目前普遍認為,在綜合治療中,手術加放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其療效明顯優於單純放療和單純手術。
1.放射治療 單純放療僅適用於腫瘤局限的T1病變。對於因手術禁忌證而不能手術者,放療可作為一種姑息性治療。下咽癌單純放療5年生存率為10%~20%。
在綜合治療中,根據各人的習慣可選用術前放療或術後放療。術前放療量在40~50Gy,放療後休息2~4周再手術。主張術前放療者認為,術前放療可消除超過外科切除線上的亞臨床灶,控制手術野以外的轉移淋巴結,縮減腫瘤浸潤,使瘤床微血管、淋巴管閉鎖,腫瘤內的活瘤細胞數目減少,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避免術中的腫瘤種植,提高病人的生存率。術前放療的缺點是模糊了腫瘤的原始邊界,增加了準確切除腫瘤的困難,且使傷口癒合受到影響。主張術後放療者認為,手術已將實體瘤切除,對病變的範圍也已心中有數。在實施術後放療時,對高度懷疑的部位,可給集中小靶區照射,而且可以比術前照射給予更高的劑量。術後放療既可消滅術中脫落的癌細胞、消除區域淋巴結中之亞臨床灶,而且可作為對術後病理證實切緣有腫瘤浸潤者治療的一種補救措旋。術後放療的劑量為60~70Gy。
2.化療 喉咽癌的輔助性化療能否提高5年生存率,目前仍無結論性報導。姑息性化療對晚期及復發性腫瘤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的時間短暫。近年來有些學者主張誘導化療,即在手術或放射治療之前給予衝擊量化學藥物,以縮小或消滅腫瘤,然後再手術或放療,以期達到既能有利於手術切除,防止術中腫瘤種植,又可減少腫瘤的復發、轉移,提高病人生存率的目的。所用的藥物有氨甲喋呤、博來黴素、長春新鹼、5-氟尿嘧啶等。單一化療藥物治療效果較差,目前多主張聯合用藥。
3.手術治療。
4.免疫治療。
飲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注意生活細節,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下咽癌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下列綜合因素有關。
1.吸菸 長期大量吸菸可導致呼吸道癌腫已成共識。在菸草燃燒時所產生的菸草焦油中的苯駢芘有致癌作用,吸菸可導致染色體畸變。下咽癌的病人中大多數都有長期吸菸的病史,而且吸菸的量較大,不少病人還同時酗酒。酒不僅能刺激黏膜,誘發黏膜上皮營養不良,而且有促進煙的致癌作用。
2.營養不良 缺血性貧血常導致喉咽部黏膜變化,如黏膜變薄,黏膜生髮層表皮釘突消失,細胞內糖原減少或缺乏,咽、食管黏膜廣泛萎縮,咽下困難,出現Plummer-Vinson綜合徵。本徵一般發生於低血紅蛋白性貧血的中年婦女,主要特徵為口角裂開或裂縫,舌痛伴絲狀乳頭、繼以蕈狀乳頭萎縮,並因食管狹窄或食管蹼而致咽下困難。國外文獻報導,Plummer-Vinson綜合徵患者易發生環後癌。
3.病毒感染 在一定的條件下,EB病毒、人類乳頭狀瘤病毒都可能引起咽喉部黏膜的癌變。
4.某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某些工業性或職業性損害、環境污染等,都可能成為促癌因素。
疾病診斷
1.咽炎及咽神經官能症 下咽癌早期常表現為咽異物感和咽喉疼痛,同時由於下咽部位隱蔽,原發灶較難發現,因而極易誤診為咽炎或咽神經官能症。故此,凡咽部症狀持續,或出現進食梗阻感者,應作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必要時需作下咽、食管X線造影,以排除下咽惡性腫瘤。
2.下咽部良性腫瘤 甚少見。有血管瘤、脂肪瘤、神經纖維瘤及食管平滑肌瘤等。
3.頸淋巴結核 下咽腫瘤以頸部腫塊而作為首診時常易誤診為頸淋巴結核。因此,凡40歲以上的患者,以頸部腫塊就診時,應仔細檢查鼻咽、口咽、喉咽、喉及食管等處,並常規行胸部X線片。發現頸部腫塊應及時穿刺行細胞學檢查,以免誤診。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細胞學檢查:頸淋巴結穿刺細胞學檢查可確定轉移癌,有利於及時尋找和發現原發病灶。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是腫瘤確診的依據,因此一旦發現下咽的病變應及時活檢。活檢可在間接喉鏡或直接喉鏡下進行,而有反覆出血或呼吸困難者在取活檢時應慎重。
其他輔助檢查:
1.常規X線檢查 喉及頸側位X線片可以觀察喉內及椎前軟組織情況。梨狀窩腫瘤時則表現為梨狀窩密度增高。腫瘤位於咽後壁、環後時則可以看到椎前軟組織明顯增厚,將氣管推向前。喉受侵則聲帶和室帶變形,喉室消失,會厭及杓狀軟骨變形,甲狀軟骨向外移位。
2.下咽、喉X線體層拍片 可以觀察梨狀窩情況,了解腫瘤喉內浸潤的程度。
3.下咽、食管X線造影 用碘油或鋇劑作X線對比造影來觀察梨狀窩、食管有無充盈缺損,鋇劑是否通過緩慢、變細等,能發現梨狀窩、環後及食管的病變,了解腫瘤的範圍。
4.CT及MRI CT能很好地顯示腫瘤侵犯的程度及範圍,並能發現臨床上難發現的早期頸淋巴結轉移。MRI通過三維成像,可立體的了解腫瘤侵犯的範圍,區分腫瘤與其他軟組織影,了解腫瘤與周圍血管的關係,以及有無頸淋巴結轉移等。
5.包括直接喉鏡、纖維喉鏡及食管鏡檢查。
併發症
可有術後感染、肺部感染、切口出血、咽皮膚瘺、下咽狹窄、整復的下咽組織壞死、術後誤吸嚴重等併發症。
預後
下咽癌在頭頸部腫瘤中屬於比較難治,療效較差的腫瘤。如腫瘤能早期發現,無論是單純手術或是單純放療,其療效都較好。但因下咽位置隱蔽,臨床發現時多為晚期腫瘤,故此預後較差。一旦出現淋巴結轉移,其根治機會將下降30%~50%。下咽癌中以梨狀窩癌治療效果最好。有報導稱女性手術後療效明顯較男性為佳。單純放療,下咽癌的5年生存率為10%~20%、;單純手術5年生存率為30%~40%;而綜合治療者其5年生存率可達到40%~60%。由此可見,綜合治療的生存率明顯優於單純放療和單純手術,故此應積極提倡有計畫的綜合治療。
發病機制
95%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肉瘤及淋巴瘤少見。
1.腫瘤的生長與擴展 下咽癌大體以外突型為主,常有中心潰瘍。梨狀窩癌多呈浸潤性生長,易於在黏膜下廣泛擴散。腫瘤發生在梨狀窩外側壁時,常侵犯甲狀軟骨板,甚至可穿破甲狀軟骨板而累及喉外組織、甲狀腺、皮膚及頸部血管等。腫瘤生長在梨狀窩內側壁時,常向內侵犯喉部,累及聲帶、室帶,並可向後累及環後區,亦可經梨狀窩前壁直接侵入聲門旁間隙,造成患側聲帶固定。梨狀窩癌向上擴展則可侵犯舌根部,甚至齶扁桃體。梨狀窩底部病變可侵犯聲門下,晚期可侵入皮下,但很少侵犯頸段食管。環後癌多呈結節狀,易侵犯環杓後肌和環狀軟骨,且常向下侵犯頸段食管。由於梨狀窩與其接近,因此常早期受累。腫瘤晚期可侵犯環後全周、甲狀腺和氣管。下咽後壁癌多呈外突或浸潤性生長,常沿後壁在黏膜下向上、下廣泛擴散,因而可出現多發癌灶。腫瘤甚至可侵犯口咽和鼻咽,但很少侵犯椎前筋膜。
2.轉移 下咽癌頸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就診時50%~60%有頸淋巴結轉移,其轉移部位約60%為中、下頸淋巴結。下咽癌中,梨狀窩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最高,可達60%~70%。下咽後壁癌和環後癌的轉移率約為40%左右,但常出現雙側的頸淋巴結轉移。下咽癌晚期可發生遠處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