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商洛文化,與豫、鄂文化接壤,位於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5’40"——34’2 5’40"之間,西鄰古都西安,東瞰南陽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帶江漢平原。總面積19293平方公里,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其文化特徵獨特:
商洛詩歌
北亞熱帶與南暖濕帶的氣候過渡,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高山低谷垂直差異大,秦楚文化交融。
出古長安向東---詩歌之路---商於古道文化
漢唐“長安通道文化---要官員貶謫升遷、學子趕考”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風來花落帽,雲過雨沾衣”
“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來往悲歡萬里心,多從此路計浮沉”
“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今年
寒食在
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菸。副使官閒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古上洛文化
在古代,商洛名叫上洛。古代上洛所轄區域與行政機構的地理位置與今天的商洛大有不同。
古上洛,是指位於
商洛地區的
商丹盆地商州寒川佛誕公園下的孝義古城,距今849年前(從2013年算起),有1254年歷史的上洛縣和上洛郡(年代略短)遠久年代此建制、城池、文化和地域的代稱。之後,被州所代替。史料記載:該城漢代所建,並由漢代
商縣向西分置而來。然而有1254年的古上洛縣城的城池一直成謎。雖之後的詞典史志解釋該城從
西漢置縣以來一直就在上洛的
商州城,但歷次文物考古普查時都沒有在商州城找到唐前的文物來佐證此城就是最早的
古上洛城池。商州城池在1965年文物考古普查時,根據建築特點和科學測定,該城為宋代建築,城廓內未找到宋前文物。
2013年,發現了一處遍地是清一色漢磚漢瓦;有城門城垣等大量文物的古城遺址,發現者通過現場訪問老者,考察當地村名、塬名、水名、橋名等大量地理名稱、對古城城牆、城門遺蹟、古城設施、遍及地面的漢制磚瓦及古稱“上洛塬”的調查,查閱《
史記》《州志》《康熙續修商志》《直隸
商州總志》《
商洛市志》《水經註疏》等數十本史料、論證了
陝西文物部門2012年新出版的《陝西陝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卷”中對“古城村遺址”的疑惑,證明它就是千百年被遺忘的上洛古城遺蹟。
名人典故
王陵
王陵,西漢名將、丞相,和郭子儀一樣是中華民族推崇的為臣榜樣。王陵之母,與岳飛之母相同,都是國人教子的典範。王陵和王陵之母之所以出名,與《史記》、《正義史記》記載的西漢時商州有座古城有關。
《史記》中記載,漢高祖
劉邦在商於道商州地段上五次出入(劉邦過了四次,派
王吸過了一次)。並記載了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史記·高祖本紀》說:“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集解如淳曰:‘王陵亦聚黨數千人,居南陽。’正義括地誌云:‘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縣陽南三十一里。荊州記雲昔漢高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應之,此城王陵所築,因名。’),以迎太公、呂后於沛。”
釋無業
唐代時,這一帶曾誕生過一代高僧釋無業。宋《高僧傳》有載:“釋無業,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及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直視坐即加趺。”十三歲就能暢讀《華嚴》《法華》諸經,並能為眾講經,世稱神童。出家後譽滿海內,時有“南有鹽官北有無業”之稱。史書記載,釋無業曾被兩位皇帝三道詔書聘為國師。唐時便與唐玄奘齊名,宋代王安石更上一層樓,對其敬仰無比,稱其“超過孔子”。在佛界的五百羅漢之中,釋無業位列第61尊,可見其地位之高。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
張遂。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
子午線緯度一度之長,編制了《
大衍曆》。佛教
密宗的領袖,著有密宗權威著作《
大日經疏》。亦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擒縱機構運用於計時儀器的人。
商州銅佛龕是古唐和尚僧一行所鑄它物的銅料所鑄的三尊銅佛像置於石窟之中而得名,被商州明代稱之為“八景十觀”之一的稱呼。銅佛龕銅佛丟失年代已久(有傳為文革時期遺失),留下巨大的石窟和雕刻精美的石座。
闖王
秦嶺主脊、蟒嶺、流嶺、鵑嶺、鄖西大梁和新開嶺五條主要山脈,像五根粗壯的手指,由西北向東北、東、東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內,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嶺谷相間依次排列---巨大的掌狀山地。
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8進8出商洛山,先後14年
官方史志的反面描述
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
有經考證為其活動場所的遺蹟
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
百集電視連續劇《李自成》
闖王文學作品及相關研究文集
賈平凹
賈平凹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
創作以商洛生活數千萬字的作品
戲劇
“商州山窩窩,處處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區人民喜愛的一種地方小戲,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盛行於鎮安、山陽、丹鳳、商縣。是一種在“跳”和“舞”中說唱的民間藝術。“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點。商洛花鼓劇目約500多本,著名常演的有幾十本,內容大都是反映山區風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
商洛花鼓起源:
1.始源於湖南,上傳湖北,南由漢水傳至安康、漢中一帶;北由丹江傳到丹鳳、商縣、洛南一帶,進而傳人關中
2.由漢代秦隴馬上鼓吹樂衍變而來,原為軍事操練和出征儀仗所用
3.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載,諸葛亮軍中就置有吹樂隊,以鑼鼓懸系腰間, 口唱歌詞,潰敵
4.《敦煌拾零》《隋唐演義》記載,隋末瓦崗寨三十六兄弟,“打花鼓”,救秦瓊,故“唐將班子花鼓”。
5.五代以後,花鼓才進入民間
6.宋雜劇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漢船”
陝西道情,因由古代道士念經唱詞,誦說道教情理而得名。陝西道情有陝北,關中,商洛和陝南四大流派,亦稱四路道情。商洛和陝南則主要以皮影戲形式演出。陝西道情主要有幫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後台附以幫腔,幾乎是每兩句唱詞都要幫腔一次。
“戲劇之鄉”、“花鼓之鄉”的美稱
以商洛花鼓為代表的戲劇文化
秦腔、漢調二黃、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劇、曲劇、曲子、話劇、歌劇等
“商洛花鼓”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
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商洛屬中國地理上的南北過渡地帶,也是文化上的過渡地帶,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個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獨具特色。五代以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被邊緣化而,為避亂之所,各色人謀生,江湖成分複雜,多族群雜居,多文化背景結構共存。相對封閉,造成族群文化的原發性持續長久。
人口源流-不同文化類型
丹江漕運“百艇聯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八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關、寨、營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
巴楚文化的商山號子、商洛山歌
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商洛兩度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豫鄂陝革命根據地。
著名革命將領:李先念、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王震、徐海東、程子華、汪鋒、唐樹、劉志丹、許世友、關向應、徐寶珊、鄭位三、陳少敏、陳先瑞
活躍過的紅色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紅四方面軍、紅三軍、紅26軍、紅25軍、紅15軍團和中原解放軍
重大歷史事件
“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於商”
衛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稱商君
“商山四皓”出山助呂后扶太子
秦楚血刃
劉邦揮師
宋金鏖戰
闖王屯兵、李自成兵敗進商洛養精蓄銳
五支紅軍進商洛,撒播革命種子
李先念率師建立了陝南革命根據地
長征紅軍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賈平凹著書戲說商州
文化遺址
五百羅漢之一釋無業大師修行的元建寺遺址(今
寒川佛誕公園景區內)
人類100多萬年的洛南舊石器文化遺址
倉頡造字處
夏商周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佐證)
洛南猿人遺址、商州東龍山夏代遺址,為全國考古新發現
改革家商鞅的封邑
秦末漢初隱居的四皓墓冢
秦楚分界的楚國方城遺址
宋金遺存的廟宇
清代“船幫會館”建築雕刻精美絕倫,楹聯,至今無人破譯
李自成屯兵養馬的“闖王寨”依稀可見當年盛況
丹鳳境內的“商鞅封邑”遺址尚存
“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轎
武將下馬肅然恭拜之地
三秦要塞武關
武周大雲寺全國獨一無二
明代修建東龍山雙塔
寺廟文化
商洛塔雲寺,位於陝西鎮安縣城西40公里的松柏、東瓜鄉之間,形似鐵塔的山峰。有塔雲山、塔雲山奇觀之名。 塔雲山古建築群在海拔2000餘米處,由一館、一堂、一廟、一塔、九殿組成。據碑文載,廟宇建於明萬曆年間(1582),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期間曾五次修葺初具規模,壯觀古樸。塔雲山的第一景就是塔雲仙館。塔門坊有石刻對聯一副,上聯寫“果滿善圓千秋鞏固”;下聯寫“功高德厚萬石流芳”。聯石刻首“元都百二河山凝瑞色;聖地三千客闕起祥光。”塔雲觀,絕妙處在---金頂塔雲山、三懸萬丈淵、四柱插石縫、石條墊立基、廟頂黃銅鑄、銅頂陽光耀,閃爍金萬道、銅鈴隨風動、音韻萬丈懸、叮噹了空靜、廟門雕青龍、欲騰飛起舞、精湛堪稱絕、額橫匾石刻、塔雲山三字、石雕楹聯是:“樹長菩提蔭庇人天百歲、花開覆缽香盪世界三千。”
商州元建寺,當地稱“柏寺”,“開元寺”。商洛市商州境內保存較大的歷史古建築群之一。傳說是一代高僧釋無業出家的寺廟。戰亂被毀。清代重修。是商洛市現存寺廟保留下來最大的一座。現屬文物保護和學校所用。(今商州區
寒川佛誕公園內景區之一)
元建寺在陝西商洛市夜村街西邊二里許的南塬上。塬下便是沿丹江北岸東行的古商於驛道。民國《續修商縣誌稿》載:“元建寺在夜村街西二里許,隆慶元年(1567)建,因以為名。崇禎六年(1633)重修(《州志》)。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院中碑文記載,現存建築為清光緒時期修繕。
丹江
水,商洛山中迂迴到豫、鄂、陝交界淅川境內。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於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庫區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水庫的雁口一帶有幾十里狹長的江面,夾岸奇峰對峙拔,野藤倒山環水繞,為丹江“小三峽”(雲嶺峽、大自峽、雁口峽)。獅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達15米,面江平視、神態危坐,樂佛之姿、慈顏莊肅、兩合掌胸。丹江山色間,大量文物古蹟,是“水晶博物館”,是“豫西走廊”。順陽川上,古勝苔革,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與中原文化交融地。水庫,淹沒的腑地,是楚國的古都丹陽。屈原流放在此賦詩,《國殤》的秦楚丹陽之戰就在此。庫岸春秋戰國古墓群,出土文物編鐘座楚墓中出土的7000餘件珍貴文物記載著順陽川的昔日繁榮,其中楚令尹子庚墓中出土的編鐘是全國出土編鐘於青質最好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