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的表現形式
分析中國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的表現形式,可以發現主要有下列幾種形式:
1.貸款收不回。這是指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收回。其中又包括幾種具體情況:較為明顯的情況是貸款已到期,而由於各種原因已經無法收回,且沒有可替代執行的財產。另一種情況是貸款雖未到期,但項目已經停產或嚴重虧損不可挽回。
2.保證擔保不能兌現。指借款人因種種原因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向保證人求償也無果。可以分為兒種情況:保證人不具備擔保民事行為能力;保證人沒有償還能力:保證人故意隱瞞財產以逃避債務;保證人下落不明,又沒有財產可供清償。
3.抵押、質押擔保不能變現。指在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但設定了抵押或質押擔保的情況下,銀行要求行使抵押、質押權而得不到完全追償。這種情況 也會有多種情形:擔保物價值被高估,遠不能實現債權;借款人惡意轉移擔保物,下落不明無法得償;擔保物滅失並且無替代物、無保險而使貸款人的債權落空。
銀行不良債權的成因
銀行不良債權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體制原因
1.行政干預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變革經歷了計畫經濟、有計畫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三個階段,在經濟運行的各個階段中,由於各級政府政企職能不分,對銀行貸款業務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預。一些地方政府從局部利益出發,憑藉其對銀行在地方經營活動中的支持與限{Bj權,給銀行施加各方面的資金壓力,干預銀行貸款,導致銀行風險貸款的增加,效益下降。
2.不完善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控制調節貨幣供應量的變化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 但是,長期以來,在“發展經濟、穩定通貨”的雙重貨幣政策目標指導下,金融運行更多地服從經濟成長的需要而弱化了其自動調節經濟的職能。
貨幣政策的雙重性決定了信貸政策的雙重性。貨幣供給和信貸發放隨著國民經濟冷熱交替波動,銀行在經濟過熱時不顧需要和可能,降低授信貸款,貸款風險又多又高;在經濟調整時期又不得不壓縮正常貸款,難以提高貸款質量。
3.不發達的金融市場 中國金融市場發育遲緩,而且不成熟、不完善,加上長期計畫經濟體制形成“大鍋飯”資金供給格局,至今仍有較大慣性,企業不習慣也不願意到市場冒高風險進行融資,而始終把目標盯住銀行,這種向銀行借款的唯一性和無限性局面,浪費了不少寶貴的資金,導致了信貸資產的劣化 欠發達的金融市場同時也限制了銀行防範和轉化風險的能力。中國金融市場雖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金融工具較單調、交易品種欠齊全、交易手段不發達等缺陷,使銀行憑藉金融市場防範轉嫁風險的能力還相當低。
(二)來自企業的原因
歸納起來 中國國有企業經過了多年的改革,但至今還投有解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問題,客觀上為銀行不良債權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1.企業產權界定模糊、經營責權不明。改革開放至今, 由於對產權和所有權的概念混淆,政府和企業間的產權關係始終難以明晰 企業經營內無動力,外無壓力,對經營效果不負直接責任,企業經營依賴於大量占用銀行貸款來擺脫資金困境,對銀行貸款不及時歸還,短貸長用,使銀行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
2.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機制。由於受企業制度改革滯後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目前企業還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約束。主要表現在:
(1)國有企業拖欠銀行貸款無力償還時,不願亦無權拍賣其資產償還貸款。
(2)部分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過程中,不履行借款契約,想方設法懸空貸款,導致銀行不良債權的增加。
3.企業自我積累機制不健全。在中國,國有企業不但要負責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且要包攬職工的各種福利待遇,企業辦社會的弊端長期未能解決,國家對待國有企業也往往從滿足財政職能需求出發,重視企業的利潤分配製度而忽視虧損企業的補償制度,對企業索取多,給予少,企業銷售收入扣除成本、稅費、營業外支出以後,可支配財力十分有限,企業嚴重缺乏自我積累資金,高負債經營在所難免。
(三)銀行自身原因
1.信貸管理機制不健全。在中國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1)指導思想上的偏差,“重貸輕管”、 重貸輕收” ,風險意識淡漠,對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風險缺少抵禦能力;
(2)貸款決策程式欠科學,大部分貸款沒有經過充分調查論證,企業信用評估和項目可行性評估往往走過場,可行性報告質量差,可信度低,據此貸款難以避免風險的發生;
(3)銀行對不良債權的產生缺乏一個預報系統;
(4)貸款發放後,對貸款的運行情況缺乏孟督制約手段,一旦出現問題給銀行依法收貸帶來困難;
(5)防範信貸風險的措施不力,有的抵押貸款手續不全或無效抵押,有的擔保貸款流於形式, “以少保多” 、“以虛保實”等現象時有發生;
(6)銀行補救措施無力。銀行對不良債權的出現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以求及早化解,但由於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銀行補救措施往往疲軟無力,對不良債權難以處理。
2.貸款呆帳準備金率偏低。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提高了呆帳準備金率,但也無法應付過去遺留下來的呆帳,更難以應付不斷新增呆帳,使得不良債權還在不斷增加。
商業銀行不良債權解決方法
綜觀中國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生成的根源,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商業銀行形成的不良債權的防範和化解不只是簡單的技術性操作,而應重點加強經濟和金融制度的調整。擬提出以下幾種制度設計:
(一)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
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控不健全,主要表現形式是:商業銀行對分支機構和部門的負責人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按照個人意志辦事,在信貸風險資產的發放上,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和約束監督制度,隨意性較大。必須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機製作為堅持不懈的目標任務,努力構築銀行業風險監管與管理的內部防線和微觀基礎。要不斷規範和加強對銀行業內部控制的考核評價,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套有效的內部管控機制,發揮董事會與經理層在風險管理中既統一又區別的作用,提高內審部門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促進風險內控機制的形成和內控效果的不斷提高。 金融機構按照“統籌兼顧、精細工作、區別對待、靠前化解”的原則, 加快客戶結構調整, 對經營不善的企業客戶及時控制和處置風險。
(二)探尋不良資產資產證券化途徑
借鑑美國的做法,建立全國銀行不良資產監督委員會、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其各類職責如下:全國銀行不良資產監督委員會可置於中國人民銀行轄下,其主要職責是制定銀行不良資產處理政策、考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工作計畫、核查資產管理公司預算執行情況。資產管理公司肩負信託和清算雙重職能。作為受託人, 銀行不良資產不發生轉讓, 仍掛在銀行資產賬戶上。作為清算人,資產管理公司受讓銀行的不良資產, 對於已受讓的不良資產, 資產管理公司對銀行沒有追索權。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委託銀行收取不良貸款債務本金,但銀行只是作為服務人向資產管理公司收取服務費, 而與債務企業不發生債務債權關係。證券公司為資產管理公司發行以銀行不良資產組合作保證的債券。證券公司可協助資產管理公司,對於不良貸款中一部分股本性貸款通過債權轉股、轉讓、拍賣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
(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為妥善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還必須要建立防止不良債權演變為金融危機的預防機制。主要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從制度基礎來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對蔓延效應和系統風險加以防範,並保護存款人利益。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政策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保護小額儲戶利益,這意味著所有為公眾提供存款業務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合作銀行、金融公司和信用社,都應包括在存款保險的範圍以內;
(2)闡明有關不良存款機構的確定和不良機構關閉的相關規定;
(3)建立促進良好銀行業務的激勵框架,完善金融體系。
建立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要根據不同類型銀行的風險程度確定不同的保險費率。對於信用較低的中小型商業銀行,保險費率可以定為0.2%左右,對於信用好、資產規模大的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保險費率可以定為0.1%左右,並根據情況隨時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