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管理體制

商業管理體制是指國家對商品流通、商業活動進行管理的方式、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總稱。商業管理體制包括多層次的管理機構及其權力體系。它包含著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家對社會商業管理的形式和模式及其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國家對國營商業、集體商業、私營商業和各種形式聯合的商業的管理。第二層次是國家對國營商業管理的形式及其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國營商業、糧食系統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形式的商業管理。第三層次是國家對國營商業企業以及國營商業內部的管理形式。

商業管理體制可分為兩個管理體系:一個是商業行政管理體系,即國家和各級政府領導商業工作的任務、職責、制度、辦法和組織形式;另一個是商業經營管理體系,即商業企業在組織商品流通中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及其相適應的規章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業管理體制
  • 定義:一種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的總稱
  • 分類:行政管理體系,經營管理體系
  • 特點:多層次
內容,實質,改革,

內容

1.管理許可權。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商業行政管理部門所擁有管理、調控商品流通的許可權和範圍。
2.職責範圍。各級商業行政管理部門及其主管部門應負的責任,包括社會責任、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
3.管理形式。是指通過什麼形式、什麼方法和建立什麼制度對商業行為實行管理。
4.隸屬關係。
5.組織形式。是政府租企業實現管理組織結構和組織方式。

實質

商業管理體制的實質,就是如何處理以下四個方面的關係。
(一)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合理確定商品管理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界限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實質上是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是長期利益和目前利益的關係,也是管與放的關係,條條和塊塊的關係。商業歷次改革的經驗教訓,就是沒有處理好這個關係,不是管得過多、控制過嚴形成“條條專政”,就是放而不管、失去控制造成“塊塊封鎖”。使商業幾次改革都陷於“一放就亂,一亂就喊,一喊就管,一管就死”的反覆循環之中。因此,總結歷史經驗,在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這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行巨觀管好管住微觀放開搞活的必要條件。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地劃分中央和地方在管理商品流通的許可權。
2.要維護巨觀管理的嚴肅性。統一領導,就是要統一在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基礎上,統一在國家總體發展的目標上。商業工作的方針、政策、重要規章制度,以及重要商品流轉計畫的制定,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集中統一,具有法律性質的約束力。一切商業企業都應嚴格遵守,貫徹執行,保證完成。
3.要從商業工作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各級地方管理積極性。陳雲同志指出:商業工作的特點是“帶有極大的分散性、地方性和民眾性,同民眾的關係很直接”。這就要求給地方以較大的管理商業的許可權,以發揮它們的作用。
4.地方分權的部分,要實行分權分責的原則。明確許可權,落實政策,給地方以相應的物質利益。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分權和集權的統一性,避免各自為政,政出多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把商業工作搞好。
(二)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實行政企分開,這是商業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企業是國家基層的經濟組織,也是國家經濟管理的基礎。企業的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基礎,沒有企業效益,就沒有國家效益,企業管理水平直接關係到整個巨觀管理水平,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社會主義的國家與企業的關係,是統一性和獨立性的關係。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或企業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繫的獨立性,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因時因地制宜地採取措施使企業得到不斷發展。工業企業是這樣,商業企業也是這樣。特別是商品流通,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從產地到銷地,從批發到零售企業,要經過許多環節,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商業企業分工協作共同來完成的。問題複雜,涉及面廣,情況千變萬化。如果企業沒有獨立性,不具備經營管理的自主權,不給企業創造能夠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必要條件,就不可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也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企業經營的主動性。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關鍵在於:
第一,要改變企業長期作為政府附屬物的地位,實行政企分開,使商業企業、商品經營者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享有相應的權利和相應的經濟利益。
第二,要改變企業與政府管理機關的直接從屬地位,在經濟利益上完全脫鉤。政府主管部門主要通過政策、方針、計畫、信息,實行間接管理和行業控制。
第三,要改變企業按政府行政級別建制的辦法,企業只有規模大小而不應有行政級別的高低,給所有的經營者創造一個充分平等的客觀環境。
第四,要改變吃大鍋飯、捧鐵飯碗的做法,要承認企業之間的差別和經濟利益的相對獨立性,並直接與自己的經營成果直接掛鈎。
(三)正確處理企業與職工的關係
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對人的管理,它包含著組織、約束、使用和激勵。其中激勵是人的管理核心,激勵所發生的核變會產生無窮的力量,是企業得以不斷發展的基本因素。社會主義商業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商業職工既是國家的主人,也是企業的主人,後者是前者的具體體現。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管理者,沒有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就沒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處理好企業與職工的關係是商業體制改革的核心。
第一,要樹立職工是企業主人的觀念。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包括廠長、經理、租賃者和承包者)都要採取適當的形式實行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全體職工的生產勞動和企業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議致”、“參政”的能力。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自覺地提高企業素質,樹立企業整體觀念,愛護企業,維護企業的信譽,千方百計地完成企業所布置的任務,企業興亡職工有責,共榮共辱,利害相關。
第三,要實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做到入有崗,崗有責,責必行,責利結合,賞罰分明,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第四,要認真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分配製度,把職工的經濟利益與企業經營效益緊緊結合起來,多盈利多貢獻多收益。承認企業之間的差別,承認職工之間的必要差別。
(四)處理好巨觀間接管理和直接行政管理的關係
商業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由單一的、直接的行政於預轉向巨觀的間接管理。“放開、搞活”不等於放而不管,開而無序。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增強企業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同時,必須輔以必要的、直接的行政管理和法制約束。市場機制的盲目性和企業利益的自我膨脹,往往會導致企業行為的無序和短期化,偏離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目標。對此,必須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制止其消極因素的蔓延和擴散,糾正企業的離軌運行和逆向運行,以保證經濟生活正常運轉,使改革有秩序地進行。因此,在商業改革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巨觀間接管理和直接行政管理的關係,協調巨觀和微觀的關係,促進商品流通不斷發展。

改革

1.商業管理體制改革的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商業體制上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改革,試圖尋找一個比較理想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容納流通生產力,促進我國商品生產的發展。但是,由於種種主客觀的原因,改革出現曲折和反覆,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正確認識商業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對於選擇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模式,確定進行改革的步驟和方法,對予改革的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要充分認識傳統商業體制的弊病和問題。這是進行商業體制改革的基本依據和出發點。舊的商業體制既受到單一公有制集權模式的影響,也受到“左”的思想多次干擾,形成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應的僵化的模式。其基本特點是:一是壟斷式的商業體制,獨家經營,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對工業品實行統購包銷,大統大攬,國營壟斷,渠道單一,流通不暢。二是分配式的商業體制,工業與商業的關係是調撥與被凋撥關係。商業內部是分配與被分配關係,割斷生產與市場聯繫,按行政區劃設立流通機構,環節多,周轉慢,效益低。三是封閉式的商業體制,條條分割,地區封鎖,自成體系,各搞一套,是一個從下而上收購、從上而下分配縱向聯繫為主體的封閉式網路,排斥橫向經濟聯合的可能性和客觀性。四是行政式的商業體制,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用單純的行政手段和行政辦法管理企業,嚴重地束縛了企業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企業成為行政的附屬物。這種體制同發展商品生產、商品流通的客觀要求相距甚遠。只有從根本上改革,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二,要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這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也是商業體制改革的如發點和歸宿。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經濟活動,包括商業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商業體制的改革也要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實現。凡是符合這個要求、體現這個要求的改革就要支持,就要堅持,就要發展;凡是違背這個目的,就要改革,就要調整,就要限制。商業管理模式的確立、機構的設定、網點的分布,以及經營形式和經營方式的選擇,都要以方便民眾生活、滿足民眾需要為出發點。
第三,要能促進商品經濟的廣泛發展。新的商業體制,應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商業體制。因此,它一要符合商品流通規律的客觀要求,建立一個自願讓渡、等價交換、平等競爭的商晶流通的經濟環境。二是賦予企業獨立的商品經營者地位,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動力和壓力。三要有利於國家的巨觀控制和管理,充分發揮國家巨觀調控和市場機制互相制衡的作用。
第四,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任何一種管理體制的確立,不是主觀意志的產物,麗是客觀經濟發展韻反映。一種管理體制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反映客觀的實際要求而建立起來的,不能生搬硬套外國的模式,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摸索我國自己的改革道路,研究和確定我們自已的比較合理的改革方案。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人日多,資金少,技術落後,農村和農業生產基本上處予手工操作為主和自給半自給的發展階段,輕工業也有相當部分處於工場手工業階段。這就決定了我國商業體制的改革,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建立一個主體與補充相結合、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多層次的商業管理體制。
2.商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商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就是要按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和國家巨觀管理的目標,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可控、易調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商業體制。
第一,要認識商業體制改革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這是由商業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商業工作不僅涉及面廣、問題複雜,而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長期受到輕商思想的影響和左的干擾,“流通無用論”、“流通被動論”盼流毒還相當深,改革所遇到的阻力比任何部門都要大。這就決定了商業體制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因此,在進行商業體制改革中,首先必須堅定信心,堅持改革。根據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實際出發,穩紮穩打,不斷前進。其次,要處理好長遠改革與近期改革的關係。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使每一個近期改革都為長期改革奠定基石,有利於改革的深化和完善,而不能使階段性改革與長遠改革脫節,甚至成為實現目標改革的障阻。第三,要同步推進配套進行。商業體制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層層銜接,互相制約,連鎖反應,因此必須堅持改革的同步配套、綜合治理的原則。
第二,要明確商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商業體制。商業改革的目的是:理順流通領域中的經濟關係,搞活商品流通,促進商品生產,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更好地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國商品流通體制的模式,應該是國家巨觀控制下的自由流通體制。商業體制要根據這一模式,建立和完善巨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商業行政管理和商業企業經營管理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一是承認企業作為商品流通主體的獨立的商業經營者的地位,由政企分開、兩權分離著手,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企業的經營機制、利益機制和管理機制。二是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形成一個能夠按照商品經濟固有規律進行自由流通的市場環境。三是建立一個易調可控以巨觀間接控制的主要形式的社會商業制衡體系。這三個基本內容相互制約、相互聯繫而構成的國家商業管理體制的統一體。其中確立商業企業獨立的商品經營者的經濟地位是改革的核心,是商品流通的運行主體。其實質問題就是要賦予企業獨立行使商品流通的職能,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和獨立的經營自主權。
第三,為實現商業改革的戰略目標,商業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
1.轉變商業管理職能。由只管國營商業、供銷社商業轉變到對社會商業的統一管理,由管企業轉變到管行業,由直接管理轉變到間接管理,實行政企分開,建立起有權威的統一商業行政管理機構。
2.建立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有主有從、分工合作的流通體制。改變國營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建立一個以公有制商業為主體、以國營商業為主導,使之建立起一個充分發揮國合商業為主渠道,個體、私人商業有一定規模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流通體制。
3.調整和改革國營所有制體現形式。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改革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實行國有國營、國有集體經營,國有承包租賃經營和股份制,進一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相適應的公有制多元化體現形式,增強國營商業經營機制。
4.堅持供銷合作社改革,變官辦為民辦,按照合作社原則,理順內部和外部關係,積極開拓服務新領域,發展和完善農村商業經營服務體系,更好地為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服務。
5.建立和完善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多層次、多形式的批發體系。要根據城市的規模、產業特點以及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發揮優勢,突出特點,大、中、小結合,專業批發、廠商批發和小商品專業市場相結合,現貨批發、遠期契約交易和網上商品調劑相結合,合理設定產地、集散地和銷地批發機構,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為依託的商業批發體系,按照經濟區域和商品自然流向組織商品流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