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商業是商品交換的發達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商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世界範圍看,現代流通領域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從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商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對現代商業理論的研究,對現代商業人才的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商業經濟學》著眼於大流通、大市場、大貿易,是經濟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對商品流通的特點、規律、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以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著重分析其中帶有普遍性和本質性的問題。通過對《商業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不但了解和掌握相關基本理論及運行規律,而且還能運用本課程所提供的方法對實際問題從巨觀和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為學生學習後繼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詳細內容 商業經濟 學及
商品流通 領域其他經濟學,如市場和商品流通與
貨幣流通 及價格等領域經濟學有著密切聯繫。比如研究商業經濟不能不依據市場供求規律,不能不考慮
貨幣流通規律 與
紙幣流通規律 以及價格體系所特有的規律。同時,商業經濟學所揭示的商業特有的
經濟規律 反過來也是市場與商品流通的經濟學形成的強大支柱。商業經濟學是商業部門其他方面(如
商品經營 及
商業管理 、
商業史 等)學科理論基礎,這些學科的成果也是豐富與發展商業經濟學的重要條件。
商業經濟學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學術領域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商業經濟學在這一變革時期面臨了嚴峻的挑戰。高教系統對學科點的壓縮和歸併,使
商業經濟 學在教學體系中不再具有獨立的地位。(後雖經爭取保留了部分院校的商業經濟學科,但並不能在總體上改變商業經濟學科萎縮的現實);
中央機構 的精簡導致國內貿易部的撤消(最終連國內貿易局也不復存在),更使商業經濟學的發展前景雪上加霜。有人認為,這是中國
經濟體制 由計畫經濟轉向
市場經濟 的必然結果,商業經濟學是過去為部門管理需要而設立的學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部門管理體制改變。商業經濟學地位的改變是理所當然的;但長期從事商業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的一部分教授和專家認為,經濟體制的轉軌,不應削弱商業經濟學的地位。相反,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交換和
商品流通 活動的重要性會變得更為突出,
商業活動 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將更加明顯,所以對
商業經濟 學的研究應當進一步加強。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高等財經院校的商業
經濟學原理 課程教育中,
蘇聯模式 的學科體系占據了主流地位。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翻譯出版了格·列·魯賓士坦等所著蘇聯高等經濟院校教科書《蘇維埃貿易經濟》(1950年莫斯科版),
1962年,上海財經學院貿易經濟系
商業經濟 教研組曾編印了一本《商業經濟》。從論述體系來看,人大貿易經濟系1955年教材與蘇聯教科書的主要區別,僅在於多了“
對外貿易 ”一章,但少了“公共飲食業”一章。而人大貿易經濟系1962年教材又增設“公共飲食業”一章,但抽去“對外貿易”一章,這樣就與蘇聯教科書的論述體系基本一致了。上海財經學院1962年教材的論述體系,則與人大貿易經濟系1962年教材的體系基本相同。
“
文化大革命 ”時期,有關商業經濟的研究處於停頓狀態。1980年,
中國人大 出版社出版曾洪業主編的《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該書的論述體系與1962年的教材相比,沒有重要變化,但增設了“商業現代化”一章,抽去了“公共飲食業”一章。80年代初期,上海地區高等經濟院校商業
經濟學原理 類課程的教學,受該書論述體系和理論觀點的影響較大。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上海出版了一批商業經濟學原理類的教材,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周錫樵主編的《商業經濟學》(1991年)和陳順霞等的《商學概論》(1996年)。上述兩本著作與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的教材相比,主要的變化在於:增設了“
商業環境 ”、“商業信息”和“商業巨觀管理”章節,加強了對
市場體系 的分析。作為對商業經濟學原理類教材的論述體系進行改革的嘗試,
黃志民 、彭輝芳、蔣克珍曾合作編寫了《
商品流通 經濟學》(1987年)。
80年代初,從發達
市場經濟國家 重新引進了市場學學科。1981年,
企業管理出版社 出版了美國R.H.霍爾頓的《市場學》。該書出版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此後,國內學者對市場學這門學科的傳播做了大量的工作。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上海地區的學者撰寫了一批市場學教材,其中較重要的有:蕭克榮的《市場學概論》(1990年),
唐豪 、宋忠順的《現代行銷理論、策略及其套用》(1990年),
陳信康 、
郭芳芳 、
鄧永成 、
晁鋼令 的《
市場行銷學概論 》(1993年),章伯虎、陳慶基主編的《實用市場行銷原理》(1993年),
朱成鋼 主編的《市場行銷學》(1993年),
顧國祥 、
王方華 主編的《市場學》(1995年)。上述著作的從論述體系一般都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緒論,分析市場學的基本概念;(2)市場行銷戰略;(3)行銷策略,包括產品策略、
價格策略 、分銷渠道策略和推銷策略等;(4)購買行為研究;(5)市場調查和預測;(6)國際行銷。
在
商業企業 和物資企業管理方面,80年代初以來也出版了一些著作,如吳智偉等的《批發商業企業管理學》(1982年),顧文金等的《物資企業管理》(1983年),崔德鄰等的《社會主義零售企業管理》(1984年),
葉樹滋 、陳祝平的《商業企業管理概論》(1988年),曹學舜等的《商業企業經營管理》(1992年)。90年代中期,商業連鎖經營受到了普遍的關注,上海學者也撰寫了一些著作,如顧國建的《超級市場連鎖經營管理》(1995年)。在價格學方面,比較重要的著作有餘興發、印堃華主編的《現代企業定價:理論與套用》(1988年)。
80年代中期開始,消費心理學、服務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等學科受到了重視,上海地區的學者在國內比較早地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並撰寫了一批著作,如
陳家海 等的《消費心理學入門》(1987年),陶永寬、
葛偉民 、陳家海、章秀文的《服務經濟學》(1988年),葛偉民的《信息經濟學》(1989年)。此外,還有吳紹中等的《中國消費研究》(1990年)。
在商業史研究方面,上海學者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上海百貨公司等編寫的《上海近代百貨商業史》(1988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主編的《上海近代五金商業史》(1990年),應飛主編的《上海糧食志》(1995年),
朱國棟 、
王國章 主編的《上海商業史》。
在從事
商業經濟 學基本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的同時,上海商業經濟學界還積極參與了對重大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1983~1985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承擔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重點項目“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其中包含了對上海貿易發展和消費發展的研究,所取得的比較重要的成果有:陶永寬等的《上海應當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中心》,
陳家海 的《上海居民消費發展戰略初探》,厲璠等的《上海飲食服務業的發展》。
“七五”時期,繼續開展了對價格改革和商業體制改革的研究。比較重要的研究項目有:厲璠等承擔的“價格變動對上海經濟發展的影響”,蕭克榮承擔的“上海商業體制與結構問題研究”,
張泓銘 承擔的“上海城市價格管理體制研究”。
80年代下半期,在國內地區間貿易中發生的
貿易摩擦 問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上海社會科學院 部門經濟研究所率先進行了這方面的系統研究。1990~1992年,
陳家海 等從事《中國省際貿易》課題研究。
1993年9月,由市府主持的“邁向21世紀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正式啟動。課題設立了10個分課題和17個專題,其中包括了對上海貿易發展問題的專門研究。整個課題的研究成果體現在1995年出版的《邁向21世紀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一書中。該書收入了
張廣生 、陳中浩、徐守祥撰寫的《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和陳中浩、
朱連慶 撰寫的《上海商業區功能及布局的總體構想》。
從1993年開始,市政府每年發布一批重點諮詢研究課題和熱點課題,向全市公開招標。這些課題中也包含了研究商業發展問題的項目,例如1993年
陳家海 承擔的《上海流通體制改革的思路與突破口》課題,1997年
晁鋼令 承擔的《麥德龍現象研究》,1998年陳中浩承擔的《影響當前上海消費需求因素分析》課題,1999年
唐豪 承擔的《上海電子商務推廣套用的思路與對策》課題。在上海市“八五”社科規劃重點課題中,厲璠、陳家海承擔了《上海商業發展思路研究》課題。
“九五”期間,上海
商業經濟 學界對於套用性問題的研究主要涉及商品流通渠道重組,
商業企業 改革,超市、便利店等新
業態 的發展,
配送中心 的建設,區屬商業的發展,商品市場預測,網路化銷售,電子商務,以及加入WTO後上海商業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例如1998年,
晁鋼令 承擔了財政部委託的《中國商品流通渠道重組與控制研究》課題,
陳啟傑 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未來十年中國食品供求結構預測及對策研究》。
研究對象 商業部門的
經濟關係 包括內部的與外部的兩個方面。內部經濟關係是:
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由誰來投資從事商業的經營,或進行
商業活動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②部門內部人們的地位與相互關係;
③以
生產資料所有制 和人們在從事商業經營過程中的地位為轉移的經營成果分配形式。外部經濟關係是
商業活動 本身,即購銷過程中所發生經濟關係,包括:①生產者與經營者的關係(工商關係及農商關係等);②經營者與消費者(生活消費及生產消費)的關係;③經營者之間關係(
商業企業 之間關係)。因為商業部門的一切
經濟活動 都是在一定
經濟關係 的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商業部門各種經濟活動既受商業自身的運動規律所制約,又受社會客觀
經濟規律 所制約。
商業經濟學貿易對相對價格生產和消費的影響 社會主義商業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商業部門經濟關係及其內在規律。這些規律包括:①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經濟規律在商業部門中作用(如研究價值規律在商業活動里的作用);②市場與
商品流通 的客觀規律(如
供求規律 、
競爭規律 等)在
商業活動 中作用;③商業部門自身所特有規律。商業經濟學的研究必須結合生產力與上層建築研究生產關係,更要緊密地聯繫實際,研究這些規律套用。
研究內容 按照
社會主義商業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這門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①商業基本理論。包括商業的產生與它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發展,商業的職能和購及銷、存機能的相互關係,商業在
社會再生產 中的地位與作用(包括對生產及消費、分配的作用)。
②商業部門內部的
經濟關係 。包括商業部門的經濟成份、所有制性質、投資方式,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係,商業的組織系統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領導者、管理者和業務人員的關係,經營成果在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企業所得部分在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及
個人所得 部分在領導者、管理者及業務人員之間的分配。
③國家對商業的領導和管理。
④商業業務。包括商品收購(
工業品 收購與
農產品收購 )、商品銷售(生產資料銷售與生活資料銷售)、商業部門內部經營者之間的購銷及商品儲存,
商業企業 (批發企業與零售企業)的經營。
⑤商業經營保證條件。包括商業網建設與商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商業勞動及勞動報酬,商業所需服務(商品實體運動所需的運輸與保管和加工等服務以及
商品經營 所需的信息服務)。
⑥商業資金、費用與經濟效益,以及商業的利潤及利潤分配。⑦商業的發展前景與發展戰略。
地位下降 90年代以來,
商業經濟 學地位的下降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原因:
1、將學術研究領域同行政管理系統機械地對應和掛鈎是導致商業經濟學地位下降的直接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套用經濟的研究領域都是同一定的部門行政管理系統相對應的,研究的內容也基本上是以政治經濟學為
基礎理論 的部門
經濟關係 和業務管理流程。於是就出現了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商業經濟、運輸經濟、
林業經濟 、
漁業經濟 等眾多學科領域,這種學科領域的劃分方式不是以社會經濟活動的客觀運行過程及各階段的功能特徵為研究對象的,所以存在著相互交叉重複以及不系統不完整等嚴重缺陷。隨著中國
經濟體制 的轉軌,部門行政管理的體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被以社會經濟活動的流程管理所取代;
中央機構 的改革和精簡,使許多部門行政管理機構被撤併。同部門總以行政方式所進行的學科體系調整中,二十多個以部門經濟研究為對象的學科就理所當然地被“一攬子”歸併了。然而,客觀地分析,在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行流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按各階段的功能特徵進行劃分,原套用經濟學的某些學科領域的研究仍然是很重要,如
商業經濟 、運輸經濟等,但其研究的內容則應有所改變。即應由以原部門行政管理方式為基礎的管理行為研究,轉向以市場運行方式為基礎的市場行為研究。否則就難以使商業經濟學的地位重新得以確立。
2、製造業與流通業的產生融合使純粹的商業概念趨於淡化。
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
商品流通 體制的改革,使原國有
商業系統 的封閉運行體制被徹底打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產品製造企業開始直接介入流通,組織產品的自銷,直至建立自己的市場銷售系統。在製造業自行銷售系統迅猛發展的情況下,原商業批發企業出現大面積的方損和解體,商業批發系統出現嚴重萎縮。到90年代中期,原商業系統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零售領域,而在
商業活動 中占重要地位的批發活動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製造業的自行銷售系統所取代。由於傳統觀念中的“純商業”是將製造的自行銷售系統排除在外的,所以就表現出商業的社會作用和地位下降的現象。然而事實上,製造業的產品銷售活動本身就是屬於商業活動的範疇,一些生產企業所建立的相對獨立的銷售公司,本質上也應屬於
商業企業 。但是由於行政歸屬關係的原因,以及對“純商業”概念的 有認識,就使得人們感到商業的社會地位在下降,以商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
商業經濟 學的地位也就隨之下降。
3、市場行銷理論的引進對商業經濟學的地位產生衝擊
市場行銷學 是站在製造商的角度研究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理論。由於其也是以市場交換為核心來展開研究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同商業經濟學的研究範疇和領域有重合之處。如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沒有商業經濟學,其對市場
商品流通 活動的一般研究是在客觀市場行銷理論中進行的,同以企業為主體的微觀市場行銷理論共同構成了市場行銷學的理論框架。由於其作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被引進,又正好處於中國流通體制改革後,以製造企業為主體的自行銷售得到迅猛發展的時期,所以就理所當然地被中國的理論界和實際部門普通接受,而當時以“純商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
商業經濟 學就相對受到冷落。許多離校的商業經濟學教學研究部門後來紛紛轉為
市場行銷學 的教學和研究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然而,從研究的內容和角度上認真進行分析,現商業經濟學同市場行銷學還是有區別的。特別在中國,由於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
商業活動 的重要性更為凸現,其相對獨立性也比較強,商業經濟學應當在學術研究方面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
面臨問題 多主題研究問題
過去對於商業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原商業系統的範圍內,以純
商業企業 的活動為對象而進行的,對於
商品流通 全過程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特別是80年代以來,製造企業大量介入流通,又在認識上被排除在商業之外,商品流通的系統性研究更為缺乏。在當前,商品流通過程多主體參與(生產企業、商業企業、消費群體)的情況下,應當對商品從脫離生產流程到進行消費階段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正確認識商業生產的全過程及各參與者在其中的作用價值和相互關係。
對商業活動的服務性質和服務價值的研究
商業生產的直接產品是為商品交換所提供的服務,而服務的價值一方面是
商業勞動 所創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得到市場的認同。對
商業服務 的性質及其市場價值的認定是
商業經濟 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國外對
服務產品 和服務價值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並提出了“服務利潤鏈”的概念,在中國的商業經濟研究中應當充分借鑑其中的研究方法。以從理論上加強對商業
勞動價值 的認識。
對商業生產力組織和效益問題的研究
商業資本 、商業勞動和商業信息等是構成商業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商業渠道、
商業企業 、商業
業態 和商業管理體制是對商業勞動力的組織形式,當前,中國市場上商業渠道和業態的類型眾多,效率和效益各有差異。從商業生產力合理組織和追求最佳效益的角度出發去研究商業流通渠道的合理設定和商業業態發展和創新,對於推動中國商業的改革與發展,最佳化市場的
商品流通 體系,通過提高流通效率對促進經濟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高科技的影響
重視高科技發展對商業組織和流通方式的影響。
當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其他一些高科技的發展,其影響面已涉及各個領域。在商業方面,網路銷售、電子商務、
綠色商業 以及供應鏈管理等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商業組織形式提出了挑戰,因此在
商業經濟 的研究領域中應當充分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對商業組織和流通方式所帶來的影響,探討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
重視對流通產業競爭與規制問題的研究
如前所述,80年代以來的商業體制改革,已經使中國的商業領域呈現出“百業經商、萬賈競流”的局面,在一方面使
流通渠道 充分暢道的同時,也造成了競爭過度,管理混亂,信用下降,成本上升等問題,加強對流通產業的規制,最佳化市場流通秩序已成為突出的問題,在
市場經濟 條件下,如何進行流通產業的規制為放鬆。保證在公平原則下的有序競爭,不僅關係到流通產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民眾的利益保障。所以也是
商業經濟 學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相關學科 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對商業部門經濟活動深入研究而發展成為獨立科學體系的。但它不限於研究一般經濟規律在商業中體現,而是集中力量揭示商業所特有經濟規律。商業經濟學和
商品流通 領域的其他經濟學,如市場和商品流通、
貨幣流通 、價格等領域經濟學有著密切聯繫。比如研究商業經濟不能不依據市場供求規律,不能不考慮貨幣流通規律和紙幣流通規律及價格體系所特有規律。同時,商業經濟學所揭示商業特有的經濟規律反過來也是市場和商品流通經濟學形成強大支柱。商業經濟學為商業部門其他方面(如
商品經營 與商業管理、商業史等)學科理論基礎,這些學科成果也是豐富及發展商業經濟學的重要條件。
學科沿革 作為部門經濟學的
商業經濟 學,是在20世紀
俄國十月革命 後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建起來的。當時的研究範圍只局限於蘇聯,稱為“蘇維埃貿易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便開始創建以研究中國商業為範圍的商業經濟學,稱為中國
社會主義 商業經濟學。
研究對象 商業部門的經濟關係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兩個方面。內部的經濟關係是:①
生產資料 的所有制形式,即由誰來投資從事商業的經營,或進行商業活動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②部門內部人們的地位和相互關係;③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和人們在從事商業經營過程中的地位為轉移的經營成果的分配形式。外部的
經濟關係 是商業活動本身,即購銷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係,包括:①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關係(工商關係、農商關係等);②經營者和消費者(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的關係;③經營者之間的關係(商業企業之間的關係)。由於商業部門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係的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商業部門的各種經濟活動既受商業自身的運動規律所制約,又受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所制約。
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商業部門的經濟關係及其內在規律。這些規律包括:①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經濟規律在商業部門中的作用(如研究
價值規律 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②市場和商品流通的客觀規律(如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③商業部門自身所特有的規律。商業經濟學的研究必須結合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研究
生產關係 ,更要緊密地聯繫實際,研究這些規律的套用。
研究內容 按照
社會主義商業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這門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商業的基本理論。包括商業的產生和它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發展,商業的職能和購、銷、存機能的相互關係,商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對生產、消費、分配的作用)。②商業部門內部的經濟關係。包括商業部門的經濟成份、所有制性質、投資方式,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係,商業的組織系統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以及領導者、管理者和業務人員的關係,經營成果在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企業所得部分在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及個人所得部分在領導者、管理者和業務人員之間的分配。③國家對商業的領導和管理。④商業的業務。包括
商品收購 (工業品收購和農產品收購)、
商品銷售 (生產資料銷售和生活資料銷售)、商業部門內部經營者之間的購銷以及
商品儲存 ,商業企業(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的經營。⑤商業經營的保證條件。包括商業網建設和商業的物質技術基礎,
商業勞動 和勞動報酬,商業所需的服務(商品實體運動所需的運輸、保管和加工等服務以及商品經營所需的信息服務)。⑥商業的資金、費用和經濟效益,以及商業的利潤和利潤分配。⑦商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戰略。
同其他學科的區別和聯繫
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是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對商業部門經濟活動深入研究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科學體系的。但它不限於研究一般經濟規律在商業中的體現,而是集中力量揭示商業所特有的經濟規律。商業經濟學與商品流通領域的其他經濟學,如市場、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價格等領域的經濟學有著密切聯繫。如研究商業經濟不能不依據市場供求規律,不能不考慮貨幣流通規律和紙幣流通規律以及
價格體系 所特有的規律。同時,商業經濟學所揭示的商業特有的經濟規律反過來也是市場和商品流通的經濟學形成的強大支柱。商業經濟學是商業部門其他方面(如商品經營、商業管理、商業史等)學科的理論基礎,這些學科的成果也是豐富和發展商業經濟學的重要條件。
主要論著 在
商業經濟 學基礎理論方面,上海出版了約20本書,其中包括3本分別譯自日本、英國和美國學者的著作。民國17年(1928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出版了
周佛海 、
郭心崧 翻譯的日本學者戶田
海市 著的《商業經濟概論》,該書除總論外,分設兩篇,一篇為“內國商業”,另一篇為“外國貿易”,各占一半篇幅;內國商業篇,設五章,分別論述
批發商業 、
零售商業 、日用品商業、投機商業和不正當競爭。30年代,上海出版的由國內學者撰寫的商業學概論方面的著作中,比較重要的有:
周憲文 的《新中華商業概論》(1932年),孔士諤的《商業學概論》(1933年),侯厚培、
侯厚吉 的《商業通論》(1933年),羅宗善的《商業學大綱》(1934年)。這些國內學者的著作,雖篇章結構各有特點,但其論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緒論或總論,分析商業的定義、作用、種類、要素等;(2)“普通商業”或“固有商業”,論述零售業、批發業、
百貨商店 、連鎖商店、通訊販賣等;(3)“輔助商業”,論述經紀業、運輸業、堆疊業、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等;(4)國際貿易;(5)商業組織與管理,論述企業組織類型、內部管理、商業經營、商業理財、商業簿記、廣告等;(6)商業機關和商法,論述國家商業機關、商會、同業公會和各種商法等。
專業介紹 1、專業概況
商業經濟學是我校傳統的優勢學科。至今已有六十餘年的歷史積澱與傳承,學科在師資隊伍、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澱深厚。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全國研究生專業目錄調整中,中國人民大學商業經濟學專業同工業經濟學專業一同併入新設立的產業經濟學專業,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我校自主設立流通經濟學專業,2012年更名為商業經濟學專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校商業經濟學科湧現了一批在國內有重大影響的以曾洪業、林文益教授
孫冶方 、
薛暮橋 為代表的優秀學者。當前,以紀寶成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商業經濟學已成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優勢學科,在基礎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將商業經濟學建設成為具有穩定的學科優勢,使其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推動商業經濟學的若干研究方向產生國際影響,是我校未來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
經過多年努力,商業經濟學專業在教學科研、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國內產業經濟學和流通經濟學界形成了如下優勢和特色:
(1)教學科研。本學科有著長期的教學科研基礎與積澱。Over the past decade,本學科點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8項,共獲得社科基金13項(其中,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湧現了一批有學科特色、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優秀理論科研成果。本學科點構架在中國人民大學基礎雄厚的經濟學科研平台之上,研究方向跨越多個套用經濟學科,涉及產業經濟理論、企業發展理論、流通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商品學理論等諸多分支,在跨學科交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是流通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始終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2)師資隊伍。學科設立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商業經濟學科湧現了一批在國內有重大影響的學者。本學科具有一支合理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專業技術結構的師資隊伍,其中85%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國外學習與研究背景。各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均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商業政策制定方面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3)人才培養。本學科點為全國多所院校貿易經濟學科建設的師資培養、商業經濟高層次人才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從上世紀50年代起,國內許多院校為了儘快適應高等學校的正規化建設,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與業務水平,選送多批教師到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進修,中國人民大學為全國多所院校貿易經濟學科建設與師資力量的培養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Over the past decade,本學科點以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為重點,本科生培養為核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內貿流通領域輸送了大批多層次的商業經濟專門人才。
從2012學年起,本博士點專業接受商業經濟學專業和產業經濟學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
2、主要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
(1)市場體系與市場運行
以
紀寶成 、王曉東為帶頭人。本研究方向秉承原有的“
商品流通 體制發展”研究傳統,融入了新的研究對象、研究視角和學術理念,以巨觀市場的重構、規範、規劃、運行和發展為對象,研究重點涉及決定市場運行規律與因素、新型市場巨觀調控體系、市場秩序規制、市場供求調節、市場運行模式轉換與機制矯正以及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健全等。
(2)產業發展與戰略產業
以徐佳賓為帶頭人。本研究方向融合了原有的“企業發展與產業選擇”和“產業調整與產業融合”兩大研究方向,在產業組織理論中引入管理學的思想,以產業併購整合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強調“在產業融合和調整中實現產業發展,在產業選擇中確立戰略產業”的戰略思維。
(3)產業組織與市場競爭政策
以陳甬軍、蔡榮生為帶頭人。本研究方向對市場進行形成全新的交叉研究,運用產業組織研究視角和方法探討解決市場與產業結構矛盾的新思路。本研究通過對不同經濟時代產業組織基本矛盾的轉化以及各國市場競爭政策的變化進行研究,系統剖析了我國市場壟斷的發展歷程及反壟斷政策的重點。
(4)市場監測與流通創新
以馬龍龍、劉向東為帶頭人。本研究方向將原有的“商業運行機制創新”研究進行了延伸和拓展,引向了更為具體也更具戰略價值的消費品市場和流通產業層面,通過對消費品市場的監控、分析和預測以及對流通產業運行的深度探討,發現了流通產業在活躍消費品市場、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實現自我最佳化升級的演進規律。
3、專業培養目標
(1)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產業分析人員、政府公務員和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制定依據的收集和政策效果的實證分析)人員上,要求畢業生能夠掌握產業分析的基本方法,通曉產業經濟和流通經濟的基本理論,並對產業政策和市場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中國人民大學致力培養既精通微觀管理技術和技巧,又具備中巨觀產業眼光和市場意識的人才,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證券公司行業分析機構以及政府部門輸送融合宏微觀分析視角的複合型高級人才。
(2)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為在碩士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理論基礎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強化其理論修養和學術眼光,並在導師輔助下找到理論突破點,形成理論特長。產業經濟和流通經濟博士應當成為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的制定者、行業協會或經濟組織的行業分析專家或國家產業和市場政策制定的決策人員。他們就學期間所作的研究和畢業後作從事的工作,都會從產業的層次上對某一行業甚至整個經濟體系有所影響。
4、本專業師資力量
兩專業現有學術梯隊共19名教師,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55歲以下中青年骨幹教師(16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其中85%具有國外留學背景;本學科點學術帶頭人紀寶成教授擔任過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暨學科評議組成員(套用經濟學科組召集人);領銜五大研究方向的其他學術帶頭人也均在學術背景、社會影響、學界聲譽等方面處於國內優勢地位。
5、對外學術交流
兩專業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近五年中參加了相關領域8次國際理論研討會,組織了2次國內大型的理論研討會,資助了“WTO、中國和亞洲經濟體”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與商務部、科技部、統計局、糧食局等其他市場監測單位實現了橫向交流和合作。
6、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
流通經濟學科為研究生開設“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數理分析方法”等基礎理論課程,充分利用我校在國內經濟管理等學科領域的綜合優勢,為優秀研究生的培養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理論基礎;開設“流通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學科基礎課,為研究生開展本學科領域的專項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證平台;開設“流通經濟學主文獻研讀”、“市場流通理論前沿專題”、 “商品流通體制研究”、“零售與批發戰略管理”等專業課程,完善流通經濟研究的知識結構;開設“國際貿易政策前沿專題”、“經濟社會政策”等政策課程,強化流通經濟研究的政策分析視角,重點打造“流通產業經濟學”交叉學科課程,強化流通經濟研究的理論綜合運用能力。
(1)流通經濟學
(2)產業經濟學
(3)國際經濟學
(4)商品流通體制研究
(5)零售與批發戰略管理
(6)流通經濟學主文獻研讀
(7)市場流通理論前沿專題
(8)國際貿易政策前沿專題
(9)經濟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