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襲

唐道襲(?-913年8月21日),一作唐襲,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官員,高祖王建的寵臣。

唐道襲幼年時以舞童侍奉王建,深受寵愛,在王建據有西川後累升至閬州防禦使,天復七年(907年)前蜀建立時又升任內樞密使。他因與太子王元膺不和,於武成三年(910年)被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鎮守興元,次年(911年)又以招討使之職隨王宗侃北伐岐國,在青泥嶺兵敗後堅守興元,後又配合援軍屢敗岐軍,取得了蜀岐之戰的最終勝利。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襲入朝為太子少保,因與王元膺矛盾激化,在兵變中被王元膺攻殺,後贈太師,諡號忠壯。

基本介紹

  • 全名:唐道襲
  • 別名:唐襲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閬州
  • 逝世日期:913年8月12日 
  • 效力政權:前蜀
  • 官職:太子少保、內樞密使等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內為樞密,外鎮興元,歸朝及被殺,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皇帝贈詩,家不勝福,橫死之兆,人際關係,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唐道襲是閬州人,幼年時便事奉時為閬州防禦使的王建。他原是一個舞童,生得眉清目秀,又善於逢迎,很有心計,因此頗得王建的寵愛,甚至能參預軍中謀劃。後來,王建成為西川節度使,統有劍南三川西川東川山南西道)之地。唐道襲也逐漸升至親隨馬軍都指揮使,在天復二年(902年)時奉命縊殺了深受王建猜忌的大將王宗滌

內為樞密

天復七年(907年),梁太祖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王建拒不承認後梁政權,於當年九月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其養子王宗佶被拜為宰相。唐道襲時為閬州防禦使,也被任命為內樞密使。王宗佶一直看不起舞童出身的唐道襲,在其擔任樞密使後仍是直呼其名。唐道襲受此羞辱,心中憤恨,表面上卻對王宗佶愈加恭謹。王建對王宗佶的無禮之舉也是大為不悅。
武成元年(908年),王宗佶進拜太師,又上表要求總領六軍,甚至流露出要做太子的意思。王建雖怒,但隱忍未發。唐道襲趁機報復王宗佶,故意對王建道:“王宗佶是功臣,其威望足以懾服朝野,陛下應允其所請。”王建更加惱怒,且對王宗佶愈加疑忌,不久便在王宗佶入朝奏事之時命武士將其誅殺。此後,唐道襲更加得寵,其家鄉也被王建命名為烈士鄉。

外鎮興元

王建冊立次子王元膺(王宗懿)為皇太子。但王元膺也看不起唐道襲的出身,常在朝堂上謔弄唐道襲。唐道襲為此與王元膺不睦,在朝堂上相互彈劾。王建不願二人矛盾激化,於是在武成三年(910年)時將唐道襲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銜,讓他以使相的身份鎮守興元(治今陝西漢中)。唐道襲出鎮之前,推薦宣徽北院使鄭頊繼任內樞密使。但鄭頊卻準備調查唐道襲的兄弟盜用內庫金帛之事。唐道襲忙奏稱鄭頊性情“褊急,不可大任”。王建於是又改以宣徽南院使潘炕為內樞密使。
唐道襲後來又改稱山南節度使。當時,岐王李茂貞與前蜀斷交,在兩國的邊界增兵。王建大怒,於永平元年(911年)三月以唐道襲及王宗祐、王宗賀為三路招討使,在王宗侃的統領下北伐岐國。而岐軍此時也已攻至興元,卻被唐道襲擊退。
蜀軍起初一路連破岐軍,但卻在當年八月被岐將劉知俊、李繼崇擊敗於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唐道襲敗歸興元。王宗侃則與王宗賀收聚散兵,退保西縣(在今陝西勉縣西)。岐軍乘勝進圍西縣、興元。當時曾有人建議棄守興元。唐道襲道:“一旦棄守興元,則西縣必然不保,到時恐連利州(治今四川廣元)都將淪落於敵手。我誓死也要守住興元。”
王建在成都得知前線兵敗,忙命王宗鐬王宗播領兵援救西縣,並親自到利州督戰。援軍在廉水、讓水之間(在今陝西漢中西南)紮營,與唐道襲合兵出擊,先後在明珠曲、鳧口、黃牛川(三地均在今陝西勉縣西)大敗岐軍,斬其成州刺史李彥琛,擒獲岐將蘇厚等。王建隨後亦親至興元。蜀軍援軍大集,與西縣城中的王宗侃內外夾擊。岐軍大敗,於是撤圍而走,在經過斜谷時還遭到了唐道襲設下的伏兵截擊。蜀、岐之戰最終以蜀軍反敗為勝而告終,時為永平元年(911年)十一月。

歸朝及被殺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襲自興元歸朝,復任樞密使。王元膺對此強烈反對,當廷彈劾唐道襲的過失,認為不應讓其“復典機要”。王建雖然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給唐道襲加了一個太子少保的虛銜,免去其樞密使的實職。
王建後來計畫在當年七夕節出宮遊玩。王元膺遂於七夕前一日,召諸王、群臣到東宮飲宴,商議七夕出遊的隨行事宜。包括唐道襲在內的諸王、群臣皆來赴宴,唯有王建養子王宗翰潘峭毛文錫缺席。王元膺認為王宗翰是受了潘、毛二人的挑撥,因而怒形於色。其親信將領徐瑤、常謙等人則在席間屢屢目視唐道襲。唐道襲擔心他們有所圖謀,藉故離席而去。
王元膺次日(即七夕日)入宮,對王建聲稱潘峭、毛文錫離間他和王宗翰的兄弟之情。王建於是貶逐了潘、毛二人。但唐道襲在王元膺離去後也入宮來見王建,卻聲稱太子召集諸王、群臣飲宴是打算趁機囚禁他們,以便舉兵作亂。王建由此對王元膺起了疑心,遂在唐道襲的建議下,召屯營兵入宮護衛。王元膺聽聞唐道襲調兵入宮,以為皇帝聽信讒言要誅殺太子,忙召集麾下天武軍,在東宮嚴兵自衛,並逮捕了潘峭、毛文錫,嚴刑拷打後囚禁於東宮。他隨後又逮捕成都尹潘嶠,囚禁於得賢門。
王元膺次日(七月初八)又發兵逼宮,要殺唐道襲。徐瑤、常謙等各率所部兵,與唐道襲統領的屯營兵戰於清風樓。唐道襲兵敗,撤往城西,被天武軍將唐據率親兵所追斬。還有一種說法則稱,唐道襲是在神武門被流矢射中,墜馬而死。而王元膺在王建的鎮壓下,很快便兵敗身死,被追廢為庶人。王建隨後追贈唐道襲為太師,賜謚忠壯,還在閬州為其立碑。

主要影響

唐道襲在出鎮興元期間,參與了前蜀在永平元年(911年)與岐國的戰爭,在青泥嶺兵敗後力排眾議,誓死堅守興元,後又配合蜀軍的援軍,在明珠曲、鳧口、黃牛川、斜谷等地屢敗岐軍,取得了蜀岐之戰的最終勝利。此外,他雖在永平三年(913年)的兵變中被王元膺攻殺,但也使得王元膺被追廢了太子之位。這在客觀上為後主王衍的上位創造了條件。

歷史評價

歐陽修:唐襲,建之嬖也。
司馬光:內樞密使唐道襲,蜀主之嬖臣也。

軼事典故

皇帝贈詩

王建在唐道襲出鎮興元時,親自在大安樓(皇城北門的城樓)為其餞行,並賦《贈別唐太師道襲》(收錄於《全唐詩》,但作者誤作李建)一詩以送別。時人為此盛讚他們的君臣之情,認為“魚水之歡無出於此”。

家不勝福

唐道襲的祖墳在閬州的茂賢草市。曾有相士稱其祖墳的風水能保佑子孫官至公相,但道:“就怕你們家承受不起這么大的福祉,合為盜賊,不得善終。”唐道襲的父親唐峰原本只是一個商販,後來竟一路做到了刺史。而唐道襲更是官至從二品的東宮三少,但最終也果然未得善終。

橫死之兆

唐道襲曾在夏天的一個大雨之日,於府中閒看貓兒戲水。突然雷電交加,貓兒竟然化龍而去。識者皆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唐道襲不久果然橫死。

人際關係

父親:唐峰,出身商販,前蜀時官至刺史。
母親:青陽氏,相傳其夢與白衣神人交合而生下唐道襲。

史料索引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十國春秋·卷四十六·前蜀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