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在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唐朝戰略進攻吐蕃,想要攻滅吐蕃,雙方在青海(今青海湖)發生的一場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青海之戰
  • 地點:青海湖以南的高原上
  • 時間:儀鳳三年(678年)九月 
  • 參戰方:唐,吐蕃
  • 結果:各有勝負
  • 參戰方兵力:唐軍18萬。吐蕃軍數量不明。
  • 傷亡情況:不明
  • 主要指揮官:唐軍:李敬玄。吐蕃軍:論欽陵。
背景,過程,影響,

背景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正月,在唐高宗命令下,李敬玄接替了劉仁軌出鎮河湟地區。但是李敬玄卻沒有將帥之才、非將帥才。
唐軍張虔勖在龍支與吐蕃交戰兩次,都獲得了勝利,斬獲的吐蕃軍首級極多。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七月,唐軍張虔勖勝利的訊息傳到唐高宗朝廷。

過程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率領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價、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以及18萬唐軍攻打吐蕃。從這份唐軍將領名單上看,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的唐軍陣容實在普通,黑齒常之當時地位尚低,其他將領中,李謹行勉強算是沙場宿將,其餘的都很普通。劉審禮率領先鋒唐軍1萬人到達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與論欽陵率領的吐蕃軍發生交戰,而李敬玄率領的十幾萬萬唐軍的主力沒有按期到達。(根據唐軍征討百濟和高句麗時的編制情況,唐軍每道兵力約為1萬人,而劉審禮當時擔任唐軍先鋒部隊的行軍總管,其所統兵力也是此數,約1萬人。)李敬玄既沒有將帥之才,又懦怯,按兵不動,不去救援劉審禮。劉審禮戰沒,李敬玄想率唐軍撤退,但跋地設率領的另一支吐蕃軍占據高崗阻擋唐軍,唐軍暫時停止在承風嶺。黑齒常之在夜裡率領敢死之士500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其將領跋地設逃走。李敬玄率領十幾萬唐軍的主力返回了鄯州。
唐軍李謹行所部在青海擊破數萬吐蕃軍。唐軍契苾明所部也擊敗了一部分吐蕃軍。
婁師德奉唐高宗的命令收集逃散的將士,軍隊又振作起來。唐高宗又命令婁師德出使吐蕃。婁師德與吐蕃將領論贊婆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婁師德宣揚唐朝威信,陳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悅誠服。婁師德被改任為殿中侍御史,河源軍司馬,兼管屯田事務。

影響

吐蕃論欽陵在評價自己的所有勝利時說“唐朝把四周的蠻戎夷狄都兼併了,即使是在海外地邊的,也沒有不被消滅的。吐蕃之所以能夠獨自存在,是因為兄弟(論欽陵論贊婆)小心,得以保全。”青海之戰保住了吐蕃的獨立。
在此戰中,黑齒常之在唐軍中嶄露頭角。在此後的唐與吐蕃的交戰中,黑齒常之多次取勝。永隆元年(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青海東北部),黑齒常之擊退吐蕃軍。吐蕃論贊婆與素和貴率領3萬吐蕃軍駐紮在良非川,黑齒常之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夜襲其營,斬首兩千級,繳獲羊馬數萬,論贊婆與素和貴單騎逃走。黑齒常之被提拔為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認為河源地處要衝,打算增兵戍守,但運輸道路遙遠而且艱險,於是增設烽火台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從此戰爭和防守都有足夠的糧食貯備。永隆二年(681年),吐蕃論贊婆經營青海,黑齒常之率騎兵擊破吐蕃軍,燒毀吐蕃軍的糧草儲備,繳獲大量羊、馬、鎧甲。黑齒常之在邊境七年的時間,吐蕃非常害怕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