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爾欽陵

葛爾欽陵

噶爾·欽陵,全名叫贊卓噶爾·欽陵贊卓,吐蕃大臣、將軍。是藏族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祖世代為吐蕃貴族,姓薛氏。父親祿東贊“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曾赴長安為松贊乾布求親,遂有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贊普的盛事。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贊乾布逝世,芒松芒贊繼贊普位。因為贊普年幼,由祿東贊攝理政務。唐乾封二年 (667)祿東贊去世,即由欽陵掌握朝政。吐蕃語稱宰相為論,而欽陵實為吐蕃宰相,故史稱為論欽陵。祿東贊父子掌吐蕃朝政長達七十年之久。

基本介紹

  • 本名:葛爾.欽陵
  • 別稱:論欽陵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藏族
  • 出生地:西藏
  • 主要成就:多次帶領吐蕃軍隊戰勝唐軍
  • 類別:吐蕃大將
  • 性別:男
  • 來源:資治通鑑
簡介,戰績,史書記載,

簡介

吐蕃大將,擁有赫赫戰績。

戰績

670年大非川之戰。唐朝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率軍討伐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薛仁貴令郭待封率2萬人於大非嶺守輜重。薛仁貴帥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郭待封不執行薛仁貴的計策,領輜重踵進,被吐蕃二十餘萬軍隊打敗,悉棄輜重。薛仁貴部返回大非川,吐蕃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進攻,唐兵大敗。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而還。(關於大非川之戰唐軍的人數,資治通鑑670年沒說,其他資料,有些說率眾十餘萬,有些說五萬,《冊府元龜》《舊唐書本紀第五》《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說領兵五萬,有人根據作戰過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軍為5萬:大非川之戰的過程,薛仁貴出擊帶的是戰兵,輜重兵留給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萬人,所以輜重兵應該不多於2萬。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按照這個比例,10萬的話輜重兵超過2萬,10萬之說有誤;5萬的話,輜重兵1.5萬加5千戰兵守輜重正好2萬。所以5萬之說正確。)
678年,劉仁軌鎮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軌知敬玄非將帥才,欲中傷之,奏言:“西邊鎮守,非敬玄莫可。”唐高宗以敬玄代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劉審禮沒於陣。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退兵,李敬玄得以率軍返回鄯州。
同年,高宗聽說吐蕃贊普去世,準備派兵部尚書裴行儉滅掉吐蕃,裴行儉答:欽陵為政,大臣和睦,未可圖也。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記載唐朝李謹行對吐蕃論欽陵:“貞觀初,拜右衛將軍,賜姓李氏。尋卒。子謹行,偉貌,武力絕人。麟德中,歷遷營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數千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累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入寇湟中,謹行兵士樵採,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
上元三年,(李謹行)又破吐蕃數萬眾於青海,降璽書勞勉之。累授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
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今青海省東部),被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由是戰守有備焉。
681年,吐蕃論贊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打退吐蕃軍,殺獲二千餘級。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
682年,吐蕃入寇河源軍(唐朝駐軍之一,軍治在青海西寧附近),軍使婁師德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捷。
687年-6⑧9年,唐軍離開安西四鎮,吐蕃軍趁機進入安西。
689年安西之戰。唐軍主帥韋待價無將領之才,初戰不利,之後遇大雪,糧運不繼,士卒凍餒,乃引軍還。
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
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等於冷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
696年,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軍戰敗。
696年,論欽陵要求唐軍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絕。
唐蕃議和,論欽陵說:“且四夷唐皆臣並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唐與吐蕃打了近200年,唐取得的大勝比大敗多。松州之戰唐軍打敗吐蕃軍,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西域也逐步被唐朝控制。後來吐蕃論欽陵贏了幾戰占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論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李禕薛訥張思禮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多次大勝吐蕃軍,或者殺敵數萬,或者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不斷內斗,吐蕃趁機贏了一些,但是唐朝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後來,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葛爾欽陵葛爾欽陵

史書記載

1、【辛亥,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以擊吐蕃。】——《舊唐書·本紀第五》
2、【以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擊之。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並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
3、【鹹亨元年,乃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缽於故廷。王師敗於大非川。】《新唐書·卷第二百一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4、【儀鳳四年,贊普卒,其子器弩悉弄嗣位,復號贊普,時年八歲,國政復委於欽陵。】
5、【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衛將軍黑齒常之擊卻之。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常之以河源衝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由是戰守有備焉。】《資治通鑑》永隆元年(庚辰,公元六八零年)
6、【己丑,河源道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將兵擊吐蕃論贊婆於良非川,破之。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資治通鑑》開耀元年(辛巳,公元六八一年)
7、【吐蕃入寇河源軍,軍使婁師德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捷。】《資治通鑑》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8、【萬歲登封元年,孝傑復為肅邊道大總管,率副總管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孝傑坐免官。萬歲通天元年,吐蕃四萬眾奄至涼州城下,都督許欽明初不之覺,輕出按部,遂遇賊,拒戰久之,力屈為賊所殺。時吐蕃又遣使請和,則天將許之;論欽陵乃請去安西四鎮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則天竟不許之。】
9、【吐蕃自論欽陵兄弟專統兵馬,欽陵每居中用事,諸弟分據方面,贊婆則專在東境,與中國為鄰,三十餘年,常為邊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諸蕃憚之。聖歷二年,其贊普器弩悉弄年漸長,乃與其大臣論岩等密圖之。時欽陵在外,贊普乃佯言將獵,召兵執欽陵親黨二千餘人,殺之。發使召欽陵、贊婆等,欽陵舉兵不受召,贊普自帥眾討之,欽陵未戰而潰,遂自殺。】——《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10、【證聖元年,欽陵、贊婆攻濫洮,孝傑以肅邊道大總管戰素羅汗山,虜敗還。又攻涼州,殺都督。遣使者請和,約罷四鎮兵,求分十姓地。武后詔通泉尉郭元振往使,道與欽陵遇。元振曰:“東贊事朝廷,誓好無窮,今猥自絕,歲擾邊,父通之,子絕之,孝乎?父事之,子叛之,忠乎?”欽陵曰:“然!然天子許和,得罷二國戍,使十姓突厥、四鎮各建君長,俾其國自守若何?”元振曰:“唐以十姓、四鎮撫西土,為列國主,道非有它,且諸部與吐蕃異,久為唐編人矣。”欽陵曰:“使者意我規削諸部為唐邊患邪?我若貪土地財賦,彼青海、湟川近矣,今舍不爭何哉?突厥諸部磧漠廣莽,去中國遠甚,安有爭地萬里外邪?且四夷唐皆臣並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陸近安西,於吐蕃遠,俟斤距我裁一磧,騎
士騰突,不易旬至,是以為憂也。烏海、黃河,關源阻奧,多癘毒,唐必不能入;則弱甲孱將易以為蕃患,故我欲得之,非規諸部也。甘、涼距積石道二千里,其廣不數百,狹才百里,我若出張掖、玉門,使大國春不耕,秋不獲,不五六年,可斷其右。今棄不為,亦無虞於我矣。青海之役,黃仁素約和,邊守不戒,崔知辯徑俟斤掠我牛羊萬計,是以求之。”使使者固請,元振固言不可許,後從之。欽陵專國久,常居中制事,諸弟皆領方面兵,而贊婆專東境幾三十年,為邊患。兄弟皆才略沈雄,眾憚之。器弩悉弄既長,欲自得國,漸不平,乃與大臣論岩等圖去之。欽陵方提兵居外,贊普託言獵,即勒兵執其親黨二千餘人殺之,發使者召欽陵、贊婆,欽陵不受命,贊普自討之。未戰,欽陵兵潰,乃自殺,左右殉而死者百餘人。】——《新唐書·卷二一十六上·列傳第一四十一上·吐蕃上》
11、【鹹亨元年,吐蕃入寇,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擊之,以援吐谷渾。侍封嘗為鄯城鎮守,與仁貴等夷,及是,恥居其下,頗違節度。初,軍次大非川,將趨烏海,仁貴曰:“烏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 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乃約齎,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初不從,領輜重踵進,吐蕃率眾二十萬邀擊取之,糧仗盡沒,待封保險。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仁貴與吐蕃將論欽陵約和,乃得還,吐谷渾遂沒。仁貴嘆曰:“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新唐書·卷一一一·列傳第三六·薛仁貴傳》
12、【證聖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討之,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舊唐書·卷九三·列傳第四三》
13、【欽陵,祿東贊之子也,與弟贊婆、悉多於、勃論皆有才略。祿東贊卒,欽陵代之秉政,三弟將兵居外,鄰國畏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唐紀十七》
14、【二月,壬戌,吐蕃贊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時器弩悉弄與其舅麴薩若詣羊同發兵,有弟生六年,在論欽陵軍中。國人畏欽陵之強,欲立之,欽陵不可,與薩若共立器弩悉弄。】——《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唐紀十八》
15、【貞觀初,拜右衛將軍,賜姓李氏。尋卒。子謹行,偉貌,武力絕人。麟德中,歷遷營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數千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累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入寇湟中,謹行兵士樵採,素不設備,忽聞賊至,遂建旗伐鼓,開門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進。
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數萬眾於青海,降璽書勞勉之。累授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16、【吐蕃復遣使請和親,太后遣右武衛胄曹參軍貴鄉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將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並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四鎮、十姓與吐蕃種類本殊,今請罷唐兵,豈非有兼併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於萬里之外邪!”乃遣使者隨元振入請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17、【遣使者請和,約罷四鎮兵,求分十姓地。武后詔通泉尉郭元振往使,道與欽陵遇。元振曰 :“東贊事朝廷,誓好無窮,今猥自絕,歲擾邊,父通之,子絕之,孝乎?父事之,子叛之,忠乎?”欽陵曰 :“然!然天子許和,得罷二國戍,使十姓突厥、四鎮各建君長,俾其國自守若何?”元振曰 :“唐以十姓、四鎮撫西土,為列國主,道非有它,且諸部與吐蕃異,久為唐編人矣 。”欽陵曰 :“使者意我規削諸部為唐邊患邪?我若貪土地財賦,彼青海、湟川近矣,今舍不爭何哉?突厥諸部磧漠廣莽,去中國遠甚,安有爭地萬里外邪?且四夷唐皆臣並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陸近安西,於吐蕃遠,俟斤距我裁一磧,騎士騰突,不易旬至,是以為憂也。】——《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18、【初,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方面,贊婆常居東邊,為中國患者三十餘年。器弩悉弄浸長,陰與大臣論岩謀誅之。會欽陵出外,贊普詐雲出畋,集兵執欽陵親黨二千餘人,殺之,遣使召欽陵兄弟,欽陵等舉兵不受命。贊普將兵討之,欽陵兵潰,自殺。】——《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唐紀二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