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講述的是中唐和北宋時期文壇上八位著名的古文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的故事。作者秉持真實性、知識性、可讀性、互見性為原則,選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讀者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人際交往、人品性情、處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聞軼事。讀者朋友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在閱讀中既可獲得文史知識,又能受到人生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32
- 品牌:金盾出版社
- 作者:李道英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282981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身世之謎
四舉於禮部乃一得
三選於吏部卒無成
毛遂自薦
人不如鳥
兩入軍幕
請示上班時間
抗顏為師
華山求救
叔侄情深
為民請命貶陽山
窮鄉僻壤的縣太爺
難兄難弟度中秋
自我闢謠
日與宦官為敵
屈駕訪神童
挑戰避諱
質疑割股
為牛僧孺造勢
愛才薦賢
諄諄教子
特立獨行頌伯夷
待己以信
“妄論”被降職
發牢騷反被提拔
力排眾議調閒職
輔佐裴度平淮西
《平淮西碑》之榮辱
忠犯人主之怒
祖孫相逢藍田關
為民驅鱷
出資辦學
釋放奴隸
結友大顛和尚
改革太學
奉詔宣撫王庭湊
桃柳二妾
捲入“台參”鬧劇
服食風波
推敲
諛墓之譏
撫養窮孤的慈善家
柳宗元
從未回去過的老家
戰亂中的童年
良好的家庭教養
坎坷的求仕之路
郇州考察
未曾上任的藍田尉
“踔厲風發”的革新者
不幸的婚姻生活
待罪南荒
淚羅江口吊屈原
寄居龍興古寺
定居愚溪
力贊韓愈《毛穎傳》
自肆山水撰妙文
長歌之哀過痛哭
反對割據論“封建”
但教弟子不為師
巧用寓言刺政敵
官為民役的公僕觀
韓柳史官之爭
再返京城
以柳易播
為政柳州
種柳柳江邊
革除社會弊端
遺惠一方
劉柳之誼
歐陽修
艱難的青少年時期
神交范仲淹
洛陽三載
怒斥司諫高若訥
貶官夷陵
同退不同進
崇儒學而斥佛老
情有獨鐘尊韓文
義正詞嚴論朋黨
力主改革吏治
加強武備反議和
為政寬簡
力排眾議保麟州
不在天命在人事
批評唐太宗作秀
犯顏直諫鳴不平
被貶滁州
與民同樂
未老而稱醉翁
寬厚仁愛保降卒
回河之爭
請立皇子固根本
出使契丹
知貢舉痛抑怪文
與宋祁的君子之交
賦秋聲而悟養生
再遭誣陷
青苗法之爭
以直報怨
不遺餘力獎後進
果敢剛正之氣節
“六一居士”和“文忠”
“窮而後工”之說
六一風神
文筆生動的《歸田錄》
成如容易卻艱辛
艷詞真偽
蘇洵
落拓不羈的青年時期
自焚文稿數百篇
老泉並非蘇洵號
得勉夫教子賢內助
再游京師
雷簡夫三薦蘇洵
名動京師
婉拒舍人院考試
人生知己歐陽修
名二子用心良苦
一生交惡王安石
縱論六國警當世
風水為喻論作文
曾鞏
儒學世家的才子
漫漫求仕之路
初交歐陽修
力薦王安石
輾轉數郡
清官循吏
知齊州緝盜除惡
孝父母而撫弟妹
正直嚴謹不媚俗
政事不如文章
編校歷代典籍
記佛殿借題發揮
誰說曾鞏不能詩
王安石
不平凡的青年時期
不求調任京官
上仁宗皇帝萬言書
鬱悶的英宗之世
初得神宗信任
熙寧變法
鐵腕人物
罷相和復相
用人之失
知錯能改
愛子之死
與曾鞏之恩怨
與政敵司馬光
與尊師歐陽修
忘年知己王令
頒行《三經新義》
痛惜神童傷仲永
同病相憐詠明妃
榮膺雅號“野狐精”
精深簡淡“半山體”
煉一“綠”字長精神
八股文之祖師
“自奉至儉”惹爭議
蘇軾
少年英才
金榜題名
王氏姐妹
愛妾朝雲
上書神宗批新法
西湖蘇堤
徐州抗洪
烏台詩案
一場虛驚
不思悔改
兩次誤傳
築室東坡
苦讀《漢書》
豬肉廣告
一蓑煙雨任平生
泛舟赤壁抒情懷
銅琶鐵板唱大江
“三白”故事
夾縫求生
蘇王金陵會
惠州四年
兩代文壇盟主
兄弟情深
善謔三則
廣交歌妓
茲游奇絕冠平生
陽羨贈屋
獎掖後進
詩中理趣
崇尚自然反雷同
文星隕落
宋代五帝論蘇軾
蘇轍
應制科直諫仁宗
屢次質疑青苗法
貶黜奸佞
反對回河
力主放棄五寨
反對“調停”
對西夏講誠信
上疏論政被貶
淡泊的晚年
鮮為人知的家事
“養氣”為文
“適意為悅”的人生態度
文章優劣任評說
序言
“故事”一詞,有多種義項,為人們所常見的有四:一日舊事。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云:“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二日典故。如歐陽修《六一詩話》云:“自《西崑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三日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為表現人物性格或展示主題而選取的生活事件,即我們常說的故事情節、故事性。四日文學體裁之一種。這種文體重在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與連貫,多適宜於口頭講述。本書所用“故事”一詞,主要取其“舊事”之義。其中雖也有屬於二、三、四種義項者,但畢竟為數不多。本書旨在向讀者介紹唐宋八大家的事跡,即以人物為單元,選取其一生中某些典型事件加以描述,以期讓讀者對他們的生平事跡、人際交往、人品性情、處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聞軼事有一個基本了解,進而全面地認識其人。有鑒於此,本書在寫法上借鑑了古代史傳散文(如傳記、事略、行狀等)的某些特點,而又不拘於某一種寫法,實際上是一種“四不像”的體式,這樣寫起來更隨便些。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
一、真實性。唐宋八大家不但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他們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文壇名流。他們都有文集傳世,正史有傳,親朋故舊均有紀念文章;他們在當時都有廣泛的社會交往,門生故吏、親朋好友多有書信往還和詩詞唱和,留下了不少可靠的文字材料;後世關注他們的人頗多,對他們的各方面情況多有收集、考證和評說,而這些文獻資料歷代廣為流傳,不少事跡為人們耳熟能詳。
要再現這樣一些人的精神面貌,就必須尊重史實。如若為媚俗而去不負責任地虛構和杜撰,編造離奇故事去吸引讀者眼球,那就是對古聖先賢的大不敬。本書主要根據作者的文集、傳記和相關的文獻典籍,力爭再現或接近人物的本來面貌。至於野史、筆記或傳聞中類似“戲說”之類的東西,則擇其影響較大者酌情人選,但均有對其真偽的分析和評說,而對於那些不靠譜的議論,則堅決棄而不取。
二、知識性。唐宋八大家是我國文學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他們本身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全面了解和認識他們,會使我們獲取多方面的知識。有鑒於此,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不是簡單地敘事,而是有意識地加入一些知識元素。具體做法有二:一是在必要的地方適當引用原文。引用這些原文,可以幫助讀者更具體、更真切地了解事件發生的相關背景、過程及人物的思想情態。這些原文都是古詩文,對一部分讀者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困難,但這不要緊,讀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分別對待。引文中的難字均有注音,難解詞都有隨文簡單注釋,必要的地方還有引文主要意思的詮釋。這樣就為水平較高或興趣較大的讀者提供了進一步拓展知識、加深理解的空間,而對只求一般了解的讀者,也不影響其對事件過程的理解,不會增加其閱讀負擔。二是插入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生活在唐宋兩代的這批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和當時的社會密切相關,而唐和北宋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和前後期轉變的時期,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都高度發展和成熟,封建倫理、社會習俗等都已成型,且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這些東西對今i天的讀者來說,又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人們多不甚了了。有鑒於!此,本書在適當的地方有意插入一點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諸如科舉、宗教、倫理習俗、文人習氣等。不作繁瑣考證和詳細論述,只作通俗簡要的介紹,讀者粗知即可。當然,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再去查閱資料進行深入了解和探討。這樣做的意圖是在於讓讀者能儘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東西,既可加深對事件的了解,也可拓展一些知識面。
三、可讀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趣味性。本書既叫“故事”,當然是以事件為主;既是說事,當然就少不了情節。因此,每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是否清晰,敘寫是否流暢、生動,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書所選八大家的故事,基本上是紀實,這些故事本身,有些有比較生動曲折的情節,有些則沒有更多的所謂有意思的故事性(如某些涉及人物的政治態度、文學觀念等事件)。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儘量使事件清楚明了,可能的地方也有必要的渲染和藝術加工,但絕不獵奇或刻意誇飾;文字力求明白易懂,但力避過淺過俗。
四、互見性。八大家雖分別生活於唐宋兩代,但韓柳生活於中唐,宋代六大家主要生活於北宋中期。韓柳並稱,交往甚多,交誼甚深;宋代六大家,王安石、曾鞏和三蘇,原則上講都是出自歐門。他們與歐陽修之間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蘇氏父子之間,曾鞏和王安石之間,曾、王與三蘇之間,更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因此,有許多事件都是他們共同經歷的,為避免重複,某一事件在某一人處已經寫過,如無特殊需要,在另一人處就予以省略。這樣的互見,既節省了文字,也不影響讀者對事件的了解和對人物的把握。
八大家雖然均稱“大家”,但“大”的程度並不等同。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出身和經歷不同,社會影響和文學成就不同,當然引起的社會關注度和對後世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我們在具體處理上,自然不能平分秋色,而是有所側重。韓、柳、歐和蘇軾是“大家”中的大家,所占篇幅自然多些;王安石次之,老蘇、小蘇和曾鞏再次之。本書共選八大家故事200篇,各家材料的編排,只是大體以時間為序。此書既不是“八大家”的完整傳記,也不是對他們的歷史功過和文學成就的系統評說,只是提供一個了解和熟識他們的讀本。
本書在策劃編寫過程中,得到金盾出版社編輯和其他多位同仁的幫助和指點;在資料收集、文字錄入、編排校對方面也麻煩了多位朋友和弟子,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較多;後人對某些歷史事件和對八大家本人的認識和評價也多有歧見;記載某些歷史事件的各種文獻資料,甚至作家的作品本身,不同版本在文字上也多有異同。本書在這些問題的選擇、處理上難免有偏頗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方家不吝賜教。
編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