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一部分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發展成果及“十一五”面臨的形勢 成果
一、“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取得的成果
“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各級各類教育有了長足發展
1、義務教育成效顯著。全市4個區縣(市)通過第一批省“雙高”普九驗收。全市小學生輟學率城區始終低於0.5%,農村低於1%;國中生輟學率城市、農村分別控制在2%和3%以內。國小實現了六周歲入學,從三年級起開設外語課。解決了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殘疾兒童入學率不低於95%。全市實現了城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農村普及學前一年教育。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以經營城市的理念辦教育,著力擴大優質高中資源,在城區易地新建5所高中,改擴建10所,新增建築面積29.4萬平方米,比前50年省市重點高中實有面積總和還多5萬平方米,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躍;全市10所高中被評為省級示範高中,6所高中通過了省級示範高中研評,十一縣(市)50%的高中辦學條件得到改善。中等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建設了13所省部級重點中職學校,其中7所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訓,5年間培養各級各類實用型技術人才7萬餘名。
3、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2002年,對7所成人職業院校進行了調整聯合,組建了哈爾濱市職業技術學院,提高了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市屬三所學校培養本專科以上畢業生達5萬人。
4、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市、縣、鄉三級農村成人教育培訓網路基本形成,在城鎮實施農村勞動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提高了農村教育為“三農”服務的水平。社區教育取得新發展,建立了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基地1個,省級實驗基地2個。
(二)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
1、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基礎教育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和農村“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對12所市屬中等專業學校和7所技工學校分別歸口教育、勞動部門統一管理。
2、辦學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全市民辦中國小校112所,在校生8.7萬人占全市該類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由2000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7%,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1003所,民辦教育已成為我市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順利完成。完成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全市公辦中國小校2837名校長、80192名教職工競聘上崗,實現了中國小教師由終身制向聘用制的轉變,最佳化了教師隊伍,激發了內部活力。
4、招生考試改革不斷深化。紮實推進中招考試改革,實行3+綜合改革,完善試題庫、命題人員庫,調整了加分政策,提高了考試的科學、公平、公正性,充分發揮了考試的素質教育導向作用,我市被確定為省中考實驗區。
5、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紮實推進。推進“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積極開展“大用式”學校創建活動,全市農村“大用式”中學已達113所,較好地發揮了為上級學校輸送優秀人才和為當地農村經濟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雙重功能。我市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呼蘭區成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先進典型。
(三)素質教育取得新的進展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廣泛開展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相結合的德育工作網路基本形成。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個、青少年教育基地11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3個。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全面啟動。全市八區十一縣(市)和直屬中國小已全部實施新課程改革,全市中小學生使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促進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更新。
3、職業教育堅持以能力為培養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實行了註冊制招生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加強了與市場的對接,提高了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
4、學校體育、衛生、藝術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衛生保健技能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2004年我市承辦首屆全省中學生運動會,並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
(四)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1、教師繼續教育深入開展。通過實施“教師綜合素質培訓”、“新課程師資培訓”、“科研骨幹教師培訓”等項目,加強了教師繼續教育,從2000年到2005年來對73870名教師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2、城鄉師資差距逐步減小。通過城鄉對口支援、教師輪換制度,選派了1萬餘名骨幹教師和新畢業大學生到農村任教,對5000餘名農村貧困地區教師進行了免費培訓,帶動了農村師資水平快速提高。
3、校長隊伍建設取得實效。在全國率先選派392名校長分期分批到教育部中國小校長培訓中心進行高層次研修,培養了一批專家型校長。5年共對590名校長進行任職培訓,對3000餘名校長進行了提高培訓。
(五)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1、加快教育信息網路建設。堅持“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集中力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建立了覆蓋8區11縣(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學校的開放式的教育信息網路,全市城區100%、農村75%的學校實現了“校校通”,有250餘所學校建立了校園網。
2、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加強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促進了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育部兩次在我市召開現場會,肯定了我市的做法和經驗。
(六)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全市教育基本建設共投資22.9億元,新建、擴建校舍共41.5萬平方米。另外,通過實施行業規劃,投入近億元,對50所薄弱學校進行徹底改造。投資2億元,對505所D級危房進行了改造,改造面積34萬平方米。新建擴建優質高中29.4萬平方米。加快了教職工住宅建設,使教師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廣大教師生活條件。在哈爾濱市市區所有中國小校建設了水沖式廁所,消滅了中國小旱廁,使10餘萬名中小學生受益。
二、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儘管我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距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和廣大民眾對教育的需求尚有差距。
一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儘管我市教育經費逐年增長,2002、2003、2004、2005年我市財政性教育經費分別為31.6億元、34.8億元、36.1億元、35.6億元,分別占GDP的2.8%、2.5%、2.1%、1.9%,但距全國教育事業“十五”計畫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教育經費不足始終是困擾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尤其是農村表現更為突出。據統計,2004年我市農村教育生均經費國中為263.4元、國小233.8元,低於省規定的國中354元、國小305元的標準,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處於最低水平。加之轉移支付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使本來經費緊張的農村教育更難以維持,嚴重影響了教育的發展。
二是教育結構、布局不盡合理。一方面普職比例失調,根據《200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我市普通高中和職業中學在校生比例為大體為3:1,而同期全國為1.58:1,距教育部提出的普職比例大體達到1:1的目標差距更大。教育結構調整的任務很重。另一方面,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足,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特別是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足,儘管幾年來我們堅持以經營的理念辦教育,在城區新建擴建了10餘所優質高中,但農村步伐還不夠快,全市省市重點高中在校學生數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總人數的30%,滿足不了廣大民眾的需求。同時,學校布局還不盡合理,農村不足百人的中國小校占45%左右;中等職業學校也存在辦學分散、專業重複設定的問題,造成了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三是城鄉間教育水平差異過大。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是個全國性的問題,儘管幾年來我們連續抓教育均衡發展,但農村教育仍然比較薄弱,城鄉間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和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完成國家兩輪危房改造任務後,農村還有新增D級危房193所,並有一大批B、C級危房由於經費問題不能及時維修,D級危房數還在增加。再加上農村教師隊伍素質整體上低於城市教師,影響了農村教育質量。由此可見我市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任重道遠。
四是教師隊伍素質、數量、結構上還不能完全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儘管我們在教師繼續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力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教師培訓新模式、加強了對農村貧困地區免費培訓、實行城鄉對口支援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於歷史原因及農村教師比重過大等現實情況的存在,仍有部分教師素質偏低,很難適應新課程改革後教育教學要求,2005年尚有國小2%、國中10%、高中20%的教師學歷不達標。個別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影響了教師隊伍整體形象。從教師專業結構上看,體音美計算機教師數量不足,很難保證課程計畫的落實,實施素質教育受到了一定影響。
三、我市教育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形勢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了“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重大戰略部署,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作為“十一五”時期改革開放的六大任務之一,對教育賦予了更光榮、更艱巨的歷史使命。
今後5年是我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省委做出了推動哈爾濱市“加快發展、當好龍頭”的戰略部署,市委確定了“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工作主題和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以及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行動的實施等,為我市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歷史性的機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實施,必將對勞動者素質和人才結構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既擔負著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培養中高級技術人才的職責,又擔負著為國家培養、輸送各類優秀人才的歷史重任。這也要求我市教育在培養實用型人才、推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二部分 “十一五”哈爾濱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十一五”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關於教育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緊密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全局、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促進公平,推動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基本原則
一要堅持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的原則;
二要堅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原則;
三要堅持促進教育自身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研為先導,堅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加快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深化改革,加快創新,逐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升全體市民素質,為我市經濟社會大發展、快發展服務。要突出抓住四個戰略重點,力爭實現三個突破,形成一個協調均衡發展的局面。
1、四個戰略重點:
----以發展農村教育為重點,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以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為重點,不斷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
----以推進素質教育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三個突破:
----力爭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
----力爭實現辦學體制改革的突破,促進民辦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力爭實現教育管理改革突破,建立與現代學校制度相適應的教育內部管理體制。
3、一個協調均衡發展局面:
----努力形成城鄉教育之間、區域教育之間,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的人民民眾基本滿意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
1、全市基本普及12年教育。全市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7%以上;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其中城市達到98%,農村達到77%。幼兒教育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城市和農村分別普及三年教育和基本普及兩年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
2、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0萬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健全成人教育市、縣、鄉三級培訓網路,形成較為完善的適應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成人教育體系。
3、鼓勵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民辦學校在校生占全市同類學校在校生比例達到10%。
4、集中力量辦好市屬高等教育。確保哈爾濱學院、哈爾濱電大、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十一五”期間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本專科以上畢業生達到10萬人。
三、“十一五”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1、推進實施“教育科研先導工程”,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規劃和管理,施行課題拉動策略,圍繞我市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確立一批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和實用性的科研課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套用和推廣。加強教育科研的基礎建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加強科研骨幹隊伍建設,培養培訓省市級科研骨幹教師500人,培養培訓區縣級科研骨幹教師4000人。
2、以發展農村教育為重點,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進一步突出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積極推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大薄弱國中學校改造力度,改造薄弱學校100所,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對農村教育在財力、物力和政策上予以重點扶持。深入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強化縣級政府對本地教育發展的責任。加快農村中國小網點調整,爭取消滅農村百人以下中國小校;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消滅農村中國小現存D級危房,加快對B、C級危房的改造,確保不出現新增危房;在條件較薄弱的鄉鎮建設新建和改擴建寄宿制或有寄宿制條件的中學100所,國小20所。
進一步擴大農村優質教育資源,各縣(市)重點建設一所示範性幼稚園,創建一批優質國中,大縣建設兩所、小縣建設1所以上市級示範性高中。每縣辦好一所職教中心,重點加強建設實習實訓基地。農村力爭基本普及學前二年教育。
實施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使農村學校網路覆蓋率達90%以上,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繼續實施城鄉對口支援工作,使農村每一所學校都與城市學校結成對子,以城市帶動農村,儘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3、加快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擴大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繼續擴大優質高中辦學規模,以優質高中為依託,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到2010年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達60%。在11縣(市)新建設13所市級以上示範性高中,接受優質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數達到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總數的50%以上。加強優質高中與薄弱高中聯繫協作,加大改造和兼併薄弱高中的力度,實現高中教育資源的重組最佳化。
4、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加大全市中職學校資源整合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將全市現有的96所中等職業學校調整到60所左右,同時,在每個區新增1?D2所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職業學校,使我市職業教育資源總量增加一倍。
要加大中職學校招生工作力度。要逐步完善中職學校貧困學生助學金制度,加強城、鄉中職學校聯合辦學工作,加強對普通高中計畫招生工作管理,2007年,我市中職學校招生人數要達到3萬人,到2010年,全市中職學校在校生要突破10萬人,力爭使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結構比例大體相當。
要加大職業教育改革力度。要深化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努力探索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和企、校聯合的途徑和辦法,加大就業工作指導力度,全市中職學校學生就業率要達到90%以上。同時,要加強實習、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圍繞我市幾大基地和骨幹產業發展現狀,每個區要建設一所實習實訓基地,市本級要建設2?D3個實習實訓基地。切實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逐步形成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5、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整合學校、社區、企業、機關、街道、村社等國家和民間的教育資源,建立一批社區教育中心,在社區範圍內為職工在崗、轉崗、下崗再就業等開展多樣化、開放性、分散式的技術諮詢和技能培訓。加強鄉鎮成人學校建設,創建鄉村基層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動的基地。充分發揮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中高等成人學校、現代遠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機構的作用,滿足社會成員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需求。
(二)推進教育創新,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完善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和完善“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政府統籌,區縣、行業為主、教育行政主管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教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與現代學校制度相適應的教育內部管理體制,努力實現教育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制度化。
2、推進辦學體制改革。要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外向型資本等以多種形式興辦高質量、有特色的民辦教育學校和機構。逐步建立“自籌資金、自我發展、自主辦學、政府監管”的社會力量辦學運行機制,有效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要按《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對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在土地徵用、教師聘用、基礎設施建設、招生管理等方面給予公辦校同等待遇,依法保障民辦學校在辦學規模、辦學層次、招生考試等方面的自主權,落實相關優惠政策,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要加強對社會力量辦學的規範和管理,提高民辦學校依法辦學的管理水平和辦學層次,不斷增強民辦學校辦學實力,逐步構建起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共同參與,公辦和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3、深化教學改革。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逐步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加大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的力度,逐步形成科學完善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開發德育資源,建設德育基地,建立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德育工作網路,積極探索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制、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加強校長和教師的繼續教育,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堅持多元化的培訓格局,對全市城市和農村在崗中國小校校長和教育行政幹部進行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形式的全員培訓,通過培訓使中國小校長和教育行政幹部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培養一批名優(專家、學者型)校長。在全市範圍內培訓4000名合格校長,1000名骨幹校長,100名專家型校長,進一步完成校長隊伍梯隊建設。探索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完善校長隊伍建設的管理體制,逐步推行校長職級制。
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能夠適應新世紀發展需求的教師隊伍。實施科研教研培訓一體化,大力開展新教師培訓、教師崗位培訓、骨幹教師培訓、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大貧困地區教師免費培訓工作力度,提高偏遠地區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深入實施教師輪換制度,定期選派骨幹教師到農村中國小任教,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實施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面向社會選聘優秀人才,進一步擴大教師資源儲備,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
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快哈爾濱教育網、區縣教育區域網、校園網及邊遠地區數字衛星收視站(點)、數位電視教學收視系統以及光碟教學系統建設。開發教育信息資源,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優質資源共享。
(六)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優勢,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推進知識創新,提高職成教育為經濟服務的能力。抓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根據當地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開設專業,培養產業發展和農村急需的中等專門人才,提高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堅持以服務“三農”為主,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大力推進“燎原計畫”的實施,充分發揮中專校、技工校、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諮詢和技能培訓,尤其是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幫助他們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術資格。加強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農村國中繼續推行“畢業證書”和“綠色證書”制度,使學生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後,掌握一定的農村實用技術。
第三部分 “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教育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一)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各級政府要堅持教育的公共服務屬性,樹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全面開發人才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目標的戰略思想,從抓教育就是抓經濟,就是抓人才、抓發展、抓未來的戰略高度,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強化教育發展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把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二)健全完善領導責任制。各級政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把教育工作納入本地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切實擔負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責任。強化政策調控,提供政策支持,創造良好條件,促進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及時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把教育發展納入各級政府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教育工作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健全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市對區縣政府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實施。
(三)完善教育工作監督檢查機制。各級政府應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對教育工作的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每年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和上級政府專題報告教育投入和發展情況。市政府督查部門要負責督促檢查各區縣教育目標、任務落實情況並予以綜合通報。市財政局、市教育局每年年底應向社會公布各區縣(市)教育投入及中國小教職工工資、政策性津補貼發放情況,接受民眾監督。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教育督導室的職能作用,加強對教育工作的巨觀指導和監督檢查。
二、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
(一)增加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市、區縣(市)財政要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到2007年實現我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市、區縣(市)財政要逐年提高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區縣政府要將教職工工資、預算內公用經費、中國小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中國小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訓及儀器設備等專項經費全額納入預算並足額落實。
(二)拓寬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費制”收費方法、收費標準。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由政府、社會、個人合理分擔培養成本的機制。企事業單位應提取職工工資總額的1.5%的經費,用於職工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府安排的扶貧資金,應安排一部分用於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建設工程要減免有關費用,教育用地、教育資源轉讓所得要全額返還,用於學校建設。依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執行的各項教育收費要確保金額用於教育,稅務部門不徵收營業稅和所得稅,財政部門不得收取統籌金。利用金融、保險、信託等方式,開展教育融資活動。大力提倡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
(三)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健全教育經費公告制度、統計制度和審計監督制度。按照“收支規範、事財統一、監督到位、方便學校”的原則和中國小雜費實行“校收、縣管、校用”的辦法,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經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結算管理,合理安排使用教育資金,接受財政、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檢查。建立“財政部門?D教育行政部門?D學校”的縣級教育轉移支付“封閉運行”模式。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和學校收入。堅持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切實治理教育亂收費。
(四)完善家庭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確保家庭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落實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的資助政策。切實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完善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
三、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保障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加強教育地方性立法。制定與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規、規章和其他規範性檔案,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修訂《哈爾濱市中國小用地保護條例》、《哈爾濱市實施素質教育規定》、《哈爾濱市義務教育助學金籌集使用管理辦法》、《哈爾濱市中小學生意外傷害事故預防處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大力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貫徹國務院《全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行政許可法》,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構建公共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建立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教育行政執法力度,依法保障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建立和完善行政複議和行政申訴制度,及時處理行政複議和行政申訴案件。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校。依法制定學校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完善學校管理體系,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健全領導體制和民主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行政、工會、教代會、團組織等積極作用。完善學校法人制度,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規範學校管理,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繼續推進國家和省市級依法治校示範校建設。
四、落實部門責任,調動全社會力量,為教育事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充分發揮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市、區縣(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綜合管理職能,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編制、幹部人事、教育經費、學校布局和教育教學等管理職能。強化教育行政機關服務意識,把行政管理轉到主要為學校服務、為學校創造良好發展條件上來,充分調動學校自主辦學的積極性,激發各級各類學校的改革、創新、發展活力。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解決民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二)落實政府相關部門的教育工作職責。財政、發展與改革、人事(編制)、規劃、建設、國土、物價、公安、環保、衛生、科技、文化、廣播電視等部門要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把支持和發展教育作為份內職責,努力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支教制度,落實支教責任,努力為教育辦好事辦實事。簡化教育辦事程式,落實教育優惠政策,為教育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健全和完善學校安全穩定保護機制,加大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三)營造教育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各新聞媒體要處理好輿論導向與監督的關係,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大力宣傳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大力宣傳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大力宣傳教育系統先進人物、先進典型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的優秀品格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積極開展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的引導,為教育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發展。各級政府要廣泛動員各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各界人士,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工作,形成社會各界共同促進教育發展的強大合力,使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成為全民的廣泛共識及全社會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良好風氣,共同推動我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