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洽(三國時期曹魏太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和洽(生卒年不詳),字陽士,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陽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漢末被舉為孝廉,初時投劉表曹操奪取荊州,拜和洽為丞相掾屬。曹操被封為魏王,拜和洽為侍中,力諫曹操免毛玠罪。曹丕代漢為魏文帝,拜和洽為光祿勛,封安成亭侯,明帝時進封為西城鄉侯。轉官為太常。為官清貧儉約,以至賣田宅以自給,死後謚為簡侯。

基本介紹

  • 本名:和洽
  • 字號:字陽士
  • 所處時代: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陽東南)
  • 官職:光祿勛、太常
  • 爵位:安成亭侯→西城鄉侯
  • 諡號:簡
人物生平,避亂荊州,徵辟為官,直言勸諫,清貧守約,人物評價,家族成員,子,孫,曾孫,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避亂荊州

和洽早年曾被當地吏民舉薦為孝廉,並受到大將軍何進的徵召,但都被他婉言謝絕。
袁紹占據冀州,派遣使臣迎接汝南郡的士大夫,士大夫都欣然前往,唯獨和洽認為:“冀州土地平坦,民眾強悍,為英雄俊傑所利用,是四方皆可出戰的地區。袁本初依靠自己的有利條件,雖然能夠強大,然而英雄豪傑正蜂擁而起,他未必可以保全。荊州的劉表沒有遠大的志向,愛惜人才,樂於交結士人,地勢險要,山中的民眾軟弱,容易依靠倚賴。”
於是與親戚故舊都向南投靠劉表,劉表以對待上賓的禮節接待他們。和洽說:“之所以不投靠袁本初,是為了躲避群雄爭奪的地區。昏聵的主人,不能輕易接近,時間長久定會受到危害,其間必有進讒言的人離間挑撥。”於是又向南到了武陵郡。

徵辟為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荊州,徵辟和洽為丞相掾屬。當時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受到重用,他們選拔官吏以節儉為主要條件。和洽進言說:“國家大政,在於權位與人才,不能只憑一個方面選用官員。過於注重儉約樸素,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是可以的,但若只以這個方面作為衡量人和物的標準,失掉的人才一定會很多。如今朝廷議論,官員穿件新衣,乘坐好的車子,便認為不清廉;長官在官府中,面容不加修飾,衣服破舊的,則稱之為廉潔。致使士大夫有意弄髒自己的衣服,把車馬服飾收藏起來;朝廷各官府的長官,有的自己提壺攜飯入官署辦公。設立教令,觀察風俗,貴在合度適宜,這樣才可以推廣。如今一概推崇難以做到的作法來檢核官吏,勉強能夠做到,也一定會有很多弊端。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務必使其通達人情而已。凡是偏激過分的作法,都容易使人隱瞞真情。”

直言勸諫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和洽與王粲杜襲等同被任命為侍中。後毛玠崔琰被賜死而感到不滿,有人告發毛玠曾非議曹操,曹操於是大怒。曹操十分震怒,把近臣都召過來,和洽陳述說,毛玠素來信守節操,請求調查確實。
退朝後,曹操下令說:“如今言事的官員告發毛玠不但誹謗我,而且又為崔琰的事打抱不平。這些都有損於君臣之間的恩義,狂妄地為被處死的朋友怨忿嘆息,實在為國法所不容。先前蕭何曹參和漢高祖一起從微賤中起事,建立了很大功勳。高祖每次陷入困境,二人都非常恭順,更充分地表現出為臣之道,因此享受的福份能延至後代。和侍中請求調查確實,我所以沒有同意,是要表明重視臣下報告的情況。”
和洽應對說:“如果確實如告發者所說,毛玠的確罪過深重,不是天地所能承載。臣下並不是膽敢歪曲天理、偏袒毛玠,以此來破壞天理人倫。只是認為毛玠出身於一般官員,受到特別的提拔,處於顯要地位,多年來一直受到寵信,剛直忠誠公正,為很多官員所忌憚,不應該有不良行為。然而人心難保不變,應該明確妥當地考察覆核,從兩個方面驗證屬實。如今聖上恩德地、含忍污垢地施加仁義,不會忍心因為涉及到君臣倫理,而使是非曲直分辯不清,對近臣產生疑心。”曹操說:“正有軍事行動,怎么可接受他人告發後又加以複查?狐射始在朝廷上將陽處父刺傷,這是君主應該警戒之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討平張魯,和洽建議趁機調回軍隊、遷徙百姓,可減省防守的費用,曹操沒有採納。但此後還是遷徙了百姓,把漢中放棄了。和洽出任郎中令

清貧守約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受禪讓稱帝,拜和洽為光祿勛,封他為安城亭侯。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即位後,又進封為西陵鄉侯,食邑二百戶。
太和年間,散騎常侍高堂隆上奏:“到了季節,還沒有風,卻有荒廢的氣象,一定是官員們不勤於自己的職責,而使天氣反常。”明帝於是下詔,謙虛地引咎自責,並廣泛徵求意見。
和洽認為:“民眾不多,耕地且少,白吃飯的人很多。國家以百姓為根本,而百姓又依靠糧谷維持生命j所以說一時廢棄耕種,便失去了延續生命的根本。因此先代君王務必省減煩雜的費用,以便專心注重農業耕作。自春夏以來,百姓為徭役所困擾,農業被荒廢,而百姓叫苦不迭,季節風不來,未必不是由於這個原因。消除天氣反常的辦法,莫過於節儉,太祖皇帝建立宏偉的業績,使用了大量費用供應軍事行動,還要供軍人的賞賜,但是官兵食用豐富,倉庫的谷帛也很充足,原因就在於不裝飾無用的宮殿,禁絕浮華的費用。如今的關鍵,就在於減省勞務煩雜的搖役,減免其他的多餘事務,以便為軍隊提供儲備。三方邊境的防守,應該早做準備。要觀察分析敵人的虛實,招募訓練士兵,在朝廷上籌劃好戰勝敵人的策略,明確攻取的計畫,再詳細地徵求眾人的意見以求沒有缺漏。如果計畫不能及早明確,輕視小看敵方的實力,軍隊多次行動,出動後毫無成效,就是人們所說‘動武而敵人毫不震動’,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
後又轉任太常,生活清貧,信守節操,以至出賣田宅生活。魏明帝知道後,加賜給他糧谷絹帛。死後,賜諡號為簡侯。兒子和離繼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另一個兒子和適,聰明豁達,官至延尉、吏部尚書。

人物評價

陳壽:和洽清和乾理,常林素業純固,楊俊人倫行義,杜襲溫粹識統,趙儼剛毅有度,裴潛平恆貞乾,皆一世之美士也。
范曄:若樊子昭、和陽士者,並顯名於世。
孫盛:昔先王御世,觀民設教,雖質文因時,損益代用,至於車服禮秩,貴賤等差,其歸一揆。魏承漢亂,風俗侈泰,誠宜仰思古制,訓以約簡,使奢不陵肆,儉足中禮,進無蜉蝣之刺,退免采莫之譏;如此則治道隆而頌聲作矣。夫矯枉過正則巧偽滋生,以克訓下則民志險隘,非聖王所以陶化民物,閑邪存誠之道。和洽之言,於是允矣。
郝經:洽為正卿,清貧守約至賣田宅以自給,以真儉自處,譏切一時之偽儉無諸已而後非諸人君子。
何焯:陽士非崔、毛過崇節儉之弊,而處身清約,此為深識治體,而非立異同之論,以苟便己私者。
劉鹹炘:此諸人皆揚歷中外,而和、杜、趙、裴又皆自荊州歸曹氏。

家族成員

  • 和嶠,和逌之子,曹魏及西晉官員,在晉官至太子少保
  • 和郁,和嶠弟,歷任西晉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令、尚書令。

曾孫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和洽於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登場,官居侍中。他曾與王粲杜襲衛覬共同提出尊曹操魏王,但被荀攸諫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