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不徇私護短。周,圓周,合圍合群。比,前後緊隨,結黨為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而不比
  • 拼音:zhōu ér bù bǐ
  • 注音:ㄓㄡ ㄦˊ ㄅㄨˋ ㄅㄧˇ
  • 釋義: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
基本信息,解讀,

基本信息

釋義:周:親和、調合;比:勾結。“周而不比”是關係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幾個人親密勾結,但卻並無包容之心。
出處:《論語之為政篇》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孔子說:“君子合群不勾結;小人勾結不合群。”
周: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點,郭沫若認為“周象田中有種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為會意,從用口。段玉裁認為,善用口則周密。本義:周密;周到而沒有疏漏。
比: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結合"小人"解釋“比”,勾結義無疑。
周與比,一褒一貶,周褒君子,比斥小人,譯為“團結和勾結”,比較恰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的團結只為共同目標的“義”,小人的勾結,則不過是為了個人的私利罷了。
何晏《論語註疏》:[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義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為周,阿黨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黨,小人則反是。注曰:“忠信為周。”
朱熹《論語集注》:“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

解讀

南懷瑾《論語別裁》: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表示一前一後兩個人,會意親密。象形倆個人相同,通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是倆個人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夠普遍。
為什麼會有以上的這種差別?簡單說:原因是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中心思想,換句話說是處事時用心的不同,或叫做處理事務時的出發點不同。用心的不同乃是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一個人有無中心思想,就看處理事物的標準源於人的內心還是來之於外部。怎樣才是建立了人的內心標準呢: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君子有了中心思想“行乎所當行,止乎所當止”都是自己心中可知的;沒有中心思想的人,其所行所止就要靠外部提供參照。
“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說君子與人的交往的依據是按社會人人都認可的公義而行的,是該幹嘛幹嘛,所以不會逾禮,方方面面卻都顯得非常周全,其中沒有出現相互比較的成分。
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不徇私護短。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所以必然要攀比“你得多了,我得的不夠你多,可你做的還不夠我多”都是在不停的比,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利的多少,如此這般怎么可能會有周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