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周林(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周林(1912.05.17~1997.06.10),男,貴州省仁懷縣(今仁懷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顧問,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原書記,原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長,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貴州省仁懷縣(今仁懷市)
  •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7日
  • 逝世日期:1997年6月10日
  • 職業: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 畢業院校:仁懷高等國小堂
  • 信仰:共產主義
  • 畢業院校:遵義貴州省立第三中學
  • 畢業院校:成都私立大同中學
  • 畢業院校:北平宏達學院
人物簡介,經歷與成就,社會評價,人物經歷,其他信息,

人物簡介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秋北平宏達學院學習。入反帝大同盟。先後擔任共青團北平市東區委書記,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共青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8月參加新四軍,歷任新四軍蘇中區軍政黨委會委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軍法處處長,新四軍一師軍政委員會委員、政治部鋤奸部部長,蘇中行署保全處處長,蘇中區黨委社會部部長,區黨校黨委書記,[span]中共蘇浙區三地委書記,蘇南區黨委城工部部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直屬政治部主任,中共山東渤海區三地委書記。1948年12月任[span]中共徐州市委書記兼市長。1949年5月,參加接管上海工作,任上海政務接管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50年6月任中共貴州省委常委。1951年11月兼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11月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二副書記,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12月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2月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長。1956年7月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長。1960年9月兼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
1975年恢復工作後,歷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中共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等職,領導制定一系列教育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周林是第一、二、三、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7年6月10日20時36分在北京逝世。
周林去世後,遵照他的遺囑,捐獻了眼角膜,遺體供醫學研究。

經歷與成就

貴州仁懷,南門外炮台上,坐落著一棟普通民居。1912年5月17日,周林在這裡出生。周林弟兄4人,他排行第三。當年的仁懷縣城不大,年幼的周林幫助父母耕種勞作,親歷了人生的磨難。
仁懷高等國小堂,1925年,13歲的周林在這裡讀書。時任校長陳佛中、教師羅劍僧等人思想開明,選用《興中會宣言》、《民報發刊詞》等加在課文中講授,傳播科學、民主思想,周林因此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
1928年春,周林兄弟三人考入遵義貴州省立第三中學。執掌貴州軍政大權的軍閥周西成,禁錮青年學子思想,逼走了傳播科學、民主思想的教育家黃齊生。學生們受黃齊生影響,紛紛外出求學。
1930年,周林在遵義三中尚未畢業,便與同學走出封閉的鄉土,由茅台乘木船去成都,考入私立大同中學。然而,四川軍閥劉湘對學生的進步活動鎮壓更加殘酷,周林意識到,在成都也學不了新文化、新思想。
1931年7月,周林沿長江而下到上海,隨後前往北平。其間正值“九·—八”事變,國破家亡之際,周林與先期到北平讀書的貴州老鄉陳曾固陳沂及胞兄周國榮等人,積極參加反帝救國宣傳,加入了“反帝反日大同盟”。1932年10月,周林在海淀區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坎坷崎嶇卻九死無悔的革命之路。
1933年,周林任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因為周林的南方口音,在北方工作容易暴露身份。1934年秋,周林隻身一人到達上海。在此之前,黨中央在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因為叛徒出賣,遭到嚴重破壞。到上海後,他擔任共青團滬西區委書記,在青年學生中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
1935年,周林任上海市赤色總工會日本紗廠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紗廠委員會書記。此時,上海的工人運動轉入地下鬥爭,革命處於低潮。在嚴酷的對敵鬥爭中,周林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學生、工人中間,進行抗日救亡的思想發動和組織工作,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
1936年,周林與另幾位同志一起,領導發動了幾萬人參加的,震驚中外的上海反日大罷工運動,創造性地貫徹了黨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罷工鬥爭取得了偉大勝利。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文中,高度評價了上海反日大罷工。
1936年,周林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8月,他帶領上海反日罷工中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700多人,歷盡艱險,輾轉千里,到達新四軍駐地——皖南雲嶺,參加了新四軍。
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一、二支隊合併後,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周林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保衛指揮部安全,剷除漢奸。在著名的黃橋戰役第一次戰鬥中,周林挺身而出,率領保衛隊衝鋒,擊退了敵人。
日偽軍實施“清鄉”。華東局決定,由周林等7人組成蘇中區軍政黨委會,任蘇中區黨委社會部部長、蘇浙區三地委書記等職。周林組織武工隊深入敵人封鎖的“清鄉”區,與游擊隊、民兵配合,專門捕殺漢奸和汪偽特工人員,老百姓稱為短槍隊。
短槍隊是一隻靈活機動、神出鬼沒、戰鬥力很強的隊伍。他們下江南、打“洋行”、搞物資、抓“舌頭”、弄情報,幾乎無所不能,給日軍、漢奸以沉重打擊。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周林英勇作戰,有膽有識,為抗日報據地的開闢、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945年8月,“雙十會談”後,周林擔任華東軍區直屬政治部主任等職。1948年,濟南戰役開始後,周林參與指揮戰鬥,經過10多天的艱苦攻艱戰,攻克濟南。
1948年11月6日,我軍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12月1日,徐州解放,周林奉命接管徐州。徐州是國共雙方盯得很緊的淮海重鎮。黨中央任命他為徐州市委書記兼市長,他採取—系列緊急措施,組織大批物資,老百姓用小推車推上前線,為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周林參加接管上海,擔任政務接管委員會主任。按照“先進行接管,再進行改造”的方針,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地完成政府接管工作。上海,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經濟之都,有人說“管好了上海,就管好了中國”。上海的成功接管,為接管其它大城市、加強政權建設,提供了範例。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周林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在陳毅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召開了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為後來上海市的人民民主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
大西南解放後,貴州敵情社情極為複雜。1951年,周林調回故鄉貴州工作。1954年11月至1964年任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兼貴州省省長。貴州地處西南,自古以蠻荒落後聞名全國。周林回鄉任職後,以振興貴州、發展貴州為己任,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投入到火熱的建設當中。經過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的建設,貴州修建了鐵路、機場;結束和改變了貴州不通火車、飛機的歷史。
周林還領導建設了6個水力、火力發電站;興建了一批大型輕、重工業和礦產企業;大抓農田水利建設,擴大灌溉面積,採取寬鬆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1965年,帶著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帶著對父老鄉親的不捨之情,周林離開貴州,調任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文革”期間,周林受到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迫害,長期關押在貴陽市郊大山洞貴陽耕讀師專內,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後,周林恢復工作,擔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當時正值全國開展“反右”之際,周林堅決鬥爭,保護了一大批幹部師生免遭迫害。
1977年10月,周林調任教育部副部長兼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這時,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鄧小平重新出山。在鄧小平直接指示下,周林為恢復教育工作秩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殫精竭慮,忘我工作。他堅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實現政治上的安定團結,使學校的各項改革目標得以實現。
隨後,周林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教育部顧問等職。他強調注重文科教育,倡導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他的主持下,恢復建立了我國高校社會學專業。他重視高校文科教材的建設,領導恢復建立了高校的出版機構。
1981年起,周林兼任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副組長等職。他雖年事已高,仍勤勤懇懇,不懈工作,為推動高校圖書館建設和情報服務自動化進程,為高校的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林十分重視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他領導建立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注重繼承優秀文化遺產,總結經驗,開創性地開展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出版了《全宋文》《全宋詩》等七部斷代詩文總集及《清文海》,簡稱為“七全一海”的大型著作工程。
1982年、1987年,周林先後當選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圓滿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任務。
在貴州當政期間,周林一直沒有回過仁懷老家。但是,他始終關心家鄉建設,情系茅台發展。1954年,根據朱德指示,周林要求地方黨委加強對茅台酒廠的領導,恢復傳統工藝,改進包裝,使得茅台酒產量逐年增加,質量日趨穩定。
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當面指示周林,茅台酒“你何不搞個一萬噸?人民需要嘛,國家需要嘛,還可以出口換鋼材汽車,但是要保證質量啊!”毛澤東的這一囑託,成了周林心中的牽掛,以後長期關心支持茅台酒的生產、發展。
1960年代,周林將時任貴州省輕工廳副廳長的他的夫人宗瑛,派到茅台酒廠直接參與工作。無論在大小場合的講話、插話,還是私下閒談,周林都少不了要提醒大家:“你們要注意哩,可不要粗心大意,掛歪了茅台酒這塊外國人都曉得的金牌子呢!”
周林為宣傳家鄉,振興仁懷,他不遺餘力,奔走呼籲。在他的關心下,興建了鹽津河大橋,創辦了育人中學;他還向老部下推介仁懷的酒,為故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周林工於書法,筆力深厚,古樸典雅,他每次回家鄉,都為家鄉人民留下了不少墨寶。

社會評價

周林同志在長達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具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周林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心耿耿、嘔心瀝血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的一生,是不為名不為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一生。

人物經歷

周林在“大躍進”年代,高舉“三面紅旗”,在全省掀起了共產風、虛報浮誇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和生產瞎指揮風。“五風”肆虐,又以共產風為主,摧殘了廣大農民,破壞了農村生產力,這是造成大饑荒的直接原因,也是大饑荒年間的災難之一。據楊繼繩先生的專著記載:周林“創造了兩項影響全國的經驗。一個是關於糧食方面的經驗。”當時貴州一些地方出現大量浮腫病人和餓死人的情況,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時候,“中共貴州省委在1959年8月27日,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寫了一份粉飾太平的簡報。簡報主要內容是:1.糧食問題,說糧食緊張情況,已經徹底得到解決”( 炎黃春秋2012年第5期,晏樂斌文)

其他信息

周林育才學校
仁懷市周林育才學校是經仁懷市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高標準寄宿制民辦學校,是為紀念出生於仁懷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原中顧委委員、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周林同志而創建。
《打開塵封的記憶——憶我的父親周林》出版發行
為紀念周林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由其女兒周芳芳撰寫、陳毅元帥長子陳昊蘇作序的傳記性著作《打開塵封的記憶——憶我的父親周林》,正式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打開塵封的記憶——憶我的父親周林》《打開塵封的記憶——憶我的父親周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