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用現代人才培養模式、先進教學手段和地球系統科學新理論精選實習內容;遵循認知規律,加強素質教育,注重能力培養,實現從知識灌輸型向智慧型培養型教學方針的轉變。
1954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周口店正式創建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從事實踐教學。曾有5萬名學子在這裡進行嚴格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規範的基礎地質實踐。這裡為造就出眾多地學工作者發揮了作用,被譽為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課程定位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課程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二年級學生在完成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等地質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次野外基礎地質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對學生的綜合性的訓練,達到能識別主要岩石、礦物和各類基本地質現象,初步掌握野外地質工作方法、地質報告編寫、地質圖件製作的基本能力的目的。
課程簡介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課程共七周,第一周區域地質概況,介紹常規紙質野外記錄簿規範使用與描述內容。第二周介紹八角寨—拴馬樁地層觀察與黃院東山樑地層及構造觀察方法。第三周太平山南坡地層觀察與地層剖面測制,介紹地層和地層剖面觀察方法。第四周西鳳坡-官地岩體觀察與官地-羊屎溝-駱駝山-三不管溝,介紹岩體觀察的方法。第五周車廠—龍門口複式岩體熱動力變形構造觀察與黃山店構造觀察,介紹複式岩體熱動力變形構造觀察方法。第六周介紹十渡區域地質考察與區域地質調查方法。第七周地質實際材料圖、地質圖及構造綱要圖的繪製與實習報告編寫,介紹信手地質剖面圖、實測地質剖面圖、地質圖、實際材料圖、構造綱要圖等主要圖件以及各種素描圖的成圖原理、圖面要素、測制方法和技巧。
課程大綱
| |
| |
| |
| 第五周 車廠—龍門口複式岩體熱動力變形構造觀察與黃山店構造觀察 |
| |
第二周 八角寨—拴馬樁地層觀察與黃院東山樑地層及構造觀察 | |
| |
| |
| |
| |
| |
| |
| |
| 第七周 地質實際材料圖、地質圖及構造綱要圖的繪製與實習報告編寫 |
| 第十三講:地質實際材料圖、地質圖及構造綱要圖的繪製與實習報告編寫 |
第四周 西鳳坡-官地岩體觀察與官地-羊屎溝-駱駝山-三不管溝 | 第十三講:地質實際材料圖、地質圖及構造綱要圖的繪製與實習報告編寫 |
| |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 開課時間 | 授課教師 | 學時安排 | 參與人數 |
---|
| | 袁晏明、汪丙國、鐘玉芳、崔德山、余淳梅、邊秋娟、劉強、楊寶忠、王軍鵬、申添毅、劉嶸、任興偉、嚴紹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袁晏明、嚴紹軍、王軍鵬、劉德民、汪丙國、劉強、崔德山、王國慶 | | |
| | | |
| | 袁晏明、王國慶、陳能松、劉德民、何衛紅、徐海軍、李志勇、徐先兵、鐘玉芳、徐冉、駱必繼、夏彬、劉鵬、陳文嶺、劉運德、文章、蔡靜森、馬斌、陳偉、胡順、朱棋、謝先軍、張明、孫自永、姜聰、黎偉、王全榮 | |
| | | |
課程特色
1. 通過經典地質點(路線、區段)的實地觀察,達到培養學生識別、厘定、描述和分析基本地質現象的能力,鞏固加深室內教學內容和對基礎地質理論的理解。
2. 熟悉野外地質調查研究的類型、工作性質、組織形式、工作流程、各階段工作內容和業務要求。
3. 嚴格進行基本功訓練,能夠逐步熟練並準確地利用常規野外方法和高新地質技術開展野外空間數據、屬性數據等地質資料、信息和實物的收集、採集工作。
4. 學會對野外資料整理、鑑定、分析。
5. 初步掌握主要地質圖件繪製技能和地質報告、科研論文編寫能力,在建立正確地質思維基礎上闡述周口店實習區基本地質概況。
學習預備
預備知識
學習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課程前,學習者需要預備岩石學、礦物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
學習資料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6日,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袁晏明,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師,周口店野外實踐教學隊長,講授地質學基礎等課程。
汪丙國,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碩士生導師。
鐘玉芳,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 主要從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成因礦物學和岩石地球化學。
何衛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生物學、地層學的研究工作。
徐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生物學系講師。主要從事地層學、沉積學,泥盆紀綜合事件的研究工作。
劉德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構造解析。
劉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構造地質學 解析構造地質學 、周口店地質測量實習。
徐海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構造地質學、地質學基礎、周口店野外實習、武漢周邊實習。
李志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構造地質學、實驗構造地質學、解析構造地質學、周口店野外實踐教學、秭歸野外實踐教學、構造地質學。
楊寶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地質學基礎、區域地質調查新技術、新方法、構造地質學。
徐先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構造地質學、顯微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與方法、大地構造學、解析構造學、周口店地質填圖實習。
王軍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構造地質學、普通地質學、解析構造地質學、周口店野外實踐教學。
申添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秭歸野外實踐教學、北戴河野外實踐教學。
陳能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教授。主要講授課程岩石學、高級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岩石薄片分析。
邊秋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
劉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岩石學、結晶學與礦物學、晶體光學與光性礦物學、高級變質岩。
余淳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結晶學與礦物學、礦物岩石學、岩石學。
王國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岩石學、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
駱必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礦物岩石學》野外教學。
夏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質科學系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變質岩岩石學及變質年代學、相平衡模擬、變質作用與造山帶演化的研究工作。
柴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劉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礦區、污染場地重金屬污染物遷移、轉化機理,礦區、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發,同步輻射技術在礦區、污染環境修復中的套用等研究。
陳文嶺,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特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飽和-非飽和滲流與溶質運移、土壤水與農業地學、水文循環與生態環境的研究工作。
劉運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同位素與環境水文地質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文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下水動力學及其溶質遷移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馬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特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陳偉,博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型污染物及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環境(地球)化學及其健康效應研究工作。
胡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特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遙感與模擬、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謝先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地下水污染、高砷地下水成因、水岩作用機理、同位素水文地質學。
張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輻射-氣溶膠、雲-地表生態系統互動作用的遙感研究工作。
孫自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水文學和寒區水文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王全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地下水及污染物遷移規律模擬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蔡靜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崔德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地質災害演化與防治、石質文物、土遺址保護、岩土測試技術的研究工作。
任興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複雜條件下土體動力特性和變形、城市綠地土壤滲透性改良機理、天然氣水合物滲氣特性的研究工作。
黎偉,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特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特殊土工程力學特性及其加固改良技術、尾礦材料靜動態液化機理、尾礦庫潰壩演化模式及潰壩災害防控技術的研究工作。
江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文分析計算、變化環境下流域水文循環演變的研究工作
朱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教授。
嚴紹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從事岩土工程與工程地質研究、開展石質文物保護工作。
姜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特任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方面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