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基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建設的慕課)

地質學基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建設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質學基礎課程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建設的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於2018年09月22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開課,授課教師為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續海金、劉強、劉德民、申添毅、徐海軍。據2021年8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7學期。

地質學基礎課程共二十一章,包括斷裂構造、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岩石的受力與變形、外動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岩的形成、古生物及化石、地殼和岩石圈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學基礎
  • 外文名:Foundations of Geology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
  • 開課時間:2018年09月22日(首次)
  • 授課教師: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續海金、劉強、劉德民、申添毅、徐海軍
  • 建設院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課程性質,課程定位,適應對象,課程簡介,課程大綱,開課信息,教學目標,學習預備,預備知識,學習資料,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定位

地質學基礎課程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一門傳統課程,也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面向工程地質類專業開設的地質學基礎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地球及地質作用、礦物及岩石、構造運動及產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諸方面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知識,對一般地質現象能進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斷,為學習專業課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基礎。

適應對象

地質學基礎課程適合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質、地理、寶石學等專業本科生和社會、中學地學愛好者學習。

課程簡介

地質學基礎課程共二十一章,分為七十六個知識點。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別介紹地質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地球的年齡和地質年代、地殼的化學成分、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地質營力和地質作用等知識點;第六章至第十章分別講述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和分類、岩漿及岩漿作用、岩漿岩的基本特徵與分類、變質作用方式與類型、無脊椎動物等內容;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分別介紹產狀和產狀要素、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構造運動特徵、岩石變形、褶皺形成機制等知識點;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分別講述斷層分類、面狀構造、構造層次及其構造組合、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圖、新生代地史特徵等內容;第二十一章介紹岩漿礦床等知識點。

課程大綱

第一章 緒論
1.1地質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內容
1.2地質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緒論單元測驗
第二章 地球
2.1地球概況
2.2地球的物理性質
2.3地球的圈層構造
2.4地球的年齡和地質年代
地球單元測驗
第三章 地殼和岩石圈
3.1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
3.2穩定地殼和活動地殼
3.3地殼的化學成分
3.4岩石圈
地殼和岩石圈單元測驗
第四章 礦物
4.1礦物的概念
4.2礦物的形態
4.3礦物的物理性質
4.4礦物的分類與命名
4.5自然元素大類
4.6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
4.7氧化物及氫氧化物
4.8矽酸鹽
4.9其他含氧鹽
4.10鹵化物
礦物單元測驗
第五章 外動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岩的形成
5.1地質營力和地質作用
5.2風化作用
5.3剝蝕作用
5.4搬運作用
5.5沉積作用
5.6成岩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岩的形成單元測驗
第六章 沉積岩特徵及主要岩石類型
6.1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和分類
6.2沉積岩的各論
沉積岩特徵及主要岩石類型單元測驗
第七章 岩漿作用及其產物
7.1岩漿及岩漿作用
7.2岩漿的成因與演化
7.3岩漿岩體原生構造
岩漿作用及其產物單元測驗
第八章 岩漿岩特徵及主要岩石類型
8.1岩漿岩的基本特徵與分類
8.2基性岩類
8.3脈岩類
岩漿岩特徵及主要岩石類型單元測驗
第九章 變質作用及變質岩的形成
9.1變質作用
9.2變質作用方式與類型
9.3變質岩的特徵及分類
9.4區域變質岩
9.5混合岩
9.6接觸變質岩
9.7氣液變質岩
9.8動力變質岩
變質作用及變質岩的形成單元測驗
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
10.1基本概念
10.2無脊椎動物
10.3古植物學
古生物及化石單元測驗
第十一章 產狀和接觸關係
11.1產狀和產狀要素
11.2層狀岩石的產狀
11.3接觸關係
產狀和接觸關係單元測驗
第十二章 地層與地層單位
12.1基本概念
12.2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12.3地層單位
地層與地層單位單元測驗
第十三章 構造運動
13.1構造運動的分類
13.2構造運動的特徵
13.3構造運動的地質記錄
13.4地震
構造運動單元測驗
第十四章 岩石的受力與變形
14.1應力和應變
14.2岩石變形和影響岩石變形因素
岩石的受力與變形單元測驗
第十五章 褶皺構造
15.1褶皺和褶皺要素
15.2常見褶皺類型
15.3特殊褶皺類型
15.4褶皺的形成機制
15.5褶皺的研究
褶皺構造單元測驗
第十六章 斷裂構造
16.1節理
16.2斷層的幾何要素和位移
16.3斷層的分類和組合型式
16.4韌性剪下帶
16.5斷層形成機制
16.6斷層的研究
斷裂構造單元測驗
第十七章 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
17.1面狀構造
17.2線狀構造
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單元測驗
第十八章 構造組合
18.1構造層次及其構造組合
18.2伸展作用及其構造組合
18.3擠壓作用及其逆沖推覆構造
18.4走滑斷層及其伴生構造
構造組合單元測驗
第十九章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19.1一般既念
19.2沉積環境的主要識別標誌—相標誌
19.3主要沉積環境及其沉積相特徵
19.4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圖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單元測驗
第二十章 地殼演化史
20.1前寒武紀地殼演化史
20.2早古生代地殼演化史
20.3晚古生代地殼演化史
20.4中生代地殼演化史
20.5新生代地史特徵
地殼演化史單元測驗
第二十一章 礦床的基本知識
21.1礦床的有關概念及其成因分類
21.2岩漿礦床
21.3變質礦床
21.4外生礦床
礦床的基本知識單元測驗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排列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老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8年09月22日-2018年12月24日
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劉強、劉德民、申添毅
3小時每周
7549
第2次開課
2019年02月04日-2019年06月26日
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劉強
4028
第3次開課
2019年08月02日-2020年01月10日
袁晏明
2小時每周
4841
第4次開課
2020年02月05日-2020年07月15日
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續海金、劉強、劉德民、申添毅、徐海軍
3-5小時每周
6299
第5次開課
2020年09月01日-2020年12月31日
袁晏明、王軍鵬、楊寶忠
3454
第6次開課
2021年03月01日-2021年07月15日
4100
第7次開課
2021年08月15日-2022年01月15日
袁晏明
待定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教學目標

通過對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習者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了解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方向與現狀,掌握地質類基礎知識,看懂並運用地質資料解決實際工作。

學習預備

預備知識

學習地質學基礎課程需要先學習數理化相關的基礎課程。

學習資料

  • 課程教材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地質學基礎》
楊坤光、袁晏明
2019年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 參考教材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地質學概論》
葉俊林、黃定華、張俊霞
2001年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構造地質學》
增佐勛
2008年
《古生物地史學概論》
杜遠生、童金南
2009年
《結晶學與礦物學》
潘兆櫓
1984年
《岩石學》
路鳳香、桑隆康
2002年
《礦床學(第三版)》
翟裕生
2011年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考核標準

1、總成績(100分)=平時成績(單元測驗)*40%+期末考試*60%。
2、總成績在60分及以上者頒發合格證書。

所獲榮譽

2019年,地質學基礎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2020年11月24日,地質學基礎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袁晏明,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從事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及周口店野外實踐教學工作。
王軍鵬,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承擔構造地質學、解析構造地質學、周口店野外實踐教學等課程教學工作。
楊寶忠,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承擔區域地質調查新技術、地質學基礎等課程教學工作。
續海金,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從事大陸碰撞造山帶演化過程中的變質作用和岩漿作用等方面研究工作。
劉強,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從事部分熔融與高溫高壓實驗、解析構造地質學等方面研究工作。
劉德民,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承擔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構造解析等課程教學工作。
申添毅,中國地質大學講師,承擔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秭歸野外實踐教學等課程教學工作。
徐海軍,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承擔構造地質學、地質學基礎等課程教學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