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周公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同類建築中存世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詩經》中描述此地為:“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據考古專家考證,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帶就有先民傍山臨泉而居。周興起時許多著名事件都發生在卷阿附近,鳳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鳥,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許多與鳳凰有關的地名和遺址,如鳳凰山、鳳鳴崗及“丹穴鳳跡”等。
周公旦晚年歸隱於卷阿,逝世後即建祠祭祀,周公廟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築遭毀壞,秦漢以後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為紀念曾助武王滅商立國、輔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詔在其制禮作樂的“卷阿”創建周公祠。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嫄、后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輝映的古建築群。
2006年05月25日,周公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公廟
- 外文名:Zhou Gong Temple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
- 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
- 建造時代:西周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價值:中國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廟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開放時間:08:00-19:00
- 門票價格:80元
- 著名景點:周公殿,潤德泉,玄武玉像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兩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寶雞市
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建築格局
山門照壁山門照壁在周公廟最南端入口處。山門五間,歇山式屋頂,檐下懸一匾曰:“有卷者阿”,首點景區的地貌景觀。外立照壁,硫璃飛檐,中嵌石匾,隱視景觀面目,這組建築文革中被毀,原址尚存。 | |
樂樓樂樓又稱戲樓,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明清曾重修,仍保持著元代建築風格。樂樓正面懸一匾,題曰:“飄風自南”。與照壁“有卷者阿”組成完美的點景詩句。正視面為九脊歇山式頂,背視南看,卻為懸山頂。檐下築樓,樓上以雕花欞隔斷分成前後兩部分,前為台,供奏樂演戲;後為室,有左右兩門,供演員上退場之分。樓下為穿堂過庭。兩邊各立廊柱,形成廊殿。 這座建築是寶雞地區存世最古老的一處戲台,就省內而言,亦不多見。它是研究元代戲曲的典型的實物材料。 | |
八卦亭八卦亭在樂樓之後,創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八卦亭為平面正方形,重檐閣亭,中頂懸掛八根,連為八角形,彩繪藻頂,裝飾精美,為紀念周公作爻辭而建。 | |
太公殿太公殿位於周公殿右側,創建於宋代,以配周公。 歷代均有修葺,存世建築為清光緒年間所修,單檐硬山式,面闊3間。 | |
碑亭碑亭在周公殿東北,清鹹豐年間修。 歇山式長方形亭,丹楹彩繪,十分惹目,下列青石碑十通,為清代、民國建修祠廟之紀事碑。 | |
姜嫄殿姜嫄殿創建於元代,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 硬山式,面闊五間,存世建築為清代重修,殿內有姜嫄塑像。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躬身膜拜,燃香吊表,乞求神佑。殿內還存有清代壁畫,工筆細描,色彩鮮艷,形象生動。 | |
后稷殿后稷殿創修於明代,為紀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 后稷,名棄,為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生後幾次被棄。得鳥獸保護,才得以收養,自小聰明,堯時被拜為農官,教民稼穡,後人尊他為稷神(五穀神)。硬山式,面闊三間,內塑有后稷坐像,右配祀太伯、仲雍、左配祀王季(季歷)。 | |
郊媒殿郊媒殿在后稷殿東側,初創於明末。 硬山式,面闊三間,東西各有兩小耳室。古書載,姜嫄出野向高媒求子(高媒即郊媒),回來路上履大人跡而生后稷。祠前懸一匾,上書“祥開有周”,今匾及東耳室均無。 |
古景古蹟
周邸八景
枯柏復生 這兩株柏樹生長於周公廟山門兩側。樹齡均為約1200年,樹高分別14米、15米,胸圍均為2.60米,冠幅均為8米。這兩株側柏植於唐代,也稱“唐柏”。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扶風知縣楊瞻《揭周公廟碑記》載:“台西一柏,父老謂黃巢之亂,屯兵於廟,斬此以誓軍令,斧痕猶在,半身已枯,而枝葉復榮。” 有詩讚樹曰:“生機不死總由天,一脈根蟠潤德泉。古柏已枯還復茂,獨留瑞物萬斯年。”“ 枯柏復生”為“周邸八景”之一。 | |
樂山名畫 在周公廟殿宇內牆壁,“所繪宮室,山水、人物、器數,幽雅奇古,曲盡其制。”史載為樂山所繪。樂山元姚安仁之號也。 | |
雲房仙筆 周公殿西有一石碑,相傳一日,背部突然出現“雲房”二草字,點劃奇異,旁註“鐘離筆”三字,乃仙人鐘離權所書。 | |
白楊集烏 周公廟內古有白楊樹數百棵,“均粗數十圍”,相傳潤德泉將涌時,烏鴉先集樹上,將涸時,烏鴉先散,所以蘇東坡有“牛酒不來烏鳥散,白楊無數暮號風”之句。文革期間,許多參天古楊被砍伐,今仍有數棵白楊,底徑在4尺左右。 | |
新植桫欏 周公殿前舊有桫欏樹一棵“粗數十圍,高入雲漢,擁蔽天光”,稱“桫欏遠蔭”。廟門口亦有兩棵,今無存。 | |
碑鏡清瑩 碑在周公殿前,為宋代年間所立,“明瑩如鏡,殿壁、樹木一照無遺。”國民黨軍官學校據廟時被破壞,今有殘碑存。 | |
汀洲鶴睡 周公廟內原有仰德堂,堂前泉水匯為四個小池,時有鶴眠於其上,故名。今堂址與池俱埋沒,止有廢跡。 | |
玄武玉像 漢白玉石雕玄武像位於周公廟後山崖窯洞內。高一米,通體潔白,面部豐滿,披髮無冠,赤足戎裝,足踏龜蛇,仗劍而坐。“雕鏤古雋”,刀法熟練,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傳為唐代之物。《岐山縣誌》載:“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閃顯而出。”當地居民有用手撫摸玉石爺,可治百病的傳說,所以,古往今來,遊客雲集,都以摸玉像為快。 |
其他景觀
潤德泉 《岐山縣誌》載:“唐大中元年,鳳翔節度使崔珙因泉出為瑞,上其事,宣宗賜名潤德。”意為潤德於民。又載:“相傳源於豳洲,十數年轍來去,來此則彼涸,去彼則此涸。”相傳泉水涌流,則國泰民安,風華物茂,泉水枯竭,則世態動亂,兵荒不斷。泉涌時,“為汛為濫,噴珠濺玉,湛然澈底。”“水則澄瑩如鏡,味甘如醴。”明天啟年間欽差立“周公聖水”石碑於泉旁。據傳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難於西安曾派專人搬運“周公聖水”供其享用,歷代人們稱此泉為“靈泉”、“治泉”或“神水”。 | |
茥竹園 茥竹園在周公殿東,沿泉流渠岸,廣植竹叢,桿紫、葉翠,微風搖曳,倒映泉流。現有竹叢遺留。 | |
蓮花池 蓮花池在潤德泉東南數十步,為一自然池沼,周圍植柳,池內東北角有泉湧出,池中多植蓮。藕出清池,潔如玉。 | |
老龍泉 老龍泉在潤德泉東數步之山岩下,泉口為一自然石灰岩裂隙,酷似龍口,故名。它與潤德泉涌竭相系。據傳潤德泉先出,此泉水亦出;此泉水涸,潤德泉水亦涸。 | |
鳳山樓 鳳山樓在周公廟後山之巔,《竹書紀年》載:“周文王元年,有鳳集於岐山”曾引頸高歌,“鳳鳴岐山”之典故即出於此。宋真宗天禧年間在此築台建樓,以示吉祥。後廢,今建築為新建。 | |
丹穴鳳跡 丹穴鳳跡,即指鳳凰山,位於周公廟西北,為一圓錐形山崗,又稱鳳凰台、鳳凰堆。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崗”,即指鳳凰山,相傳山頂有鳳跡,山腰有丹穴,出五色土。明代曾在山頂建鳳山石屋。 | |
鳳鳴朝陽 即今周公廟後山坡一帶,為岐山八景之一。《爾雅·釋山》“山東曰朝陽”,《詩經·大雅·卷阿》中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古人有詩讚曰“和鳴千古詠西周,喚起春風遍九州,一自岐陽留語後,碧梧煙冷不勝秋。” | |
唐碑 唐碑位於周公殿前,為唐大中二年(848年)所立。為一青石石碑,碑首半圓形素麵,與常見之多螭道盤龍唐碑相異,碑額刻“潤德泉記”,碑陽刻唐鳳翔節度使崔珙見泉水湧出之奏狀,中書門下省復奏,唐宣宗手賜詔和崔珙謝賜手詔表,完整記錄了唐代的公文批覆程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個實證。文字蒼勁有力,為標準的唐楷,有較高的書法價值。碑陰刻《周公廟賦》。 | |
召伯甘棠圖碑 召伯甘棠圖碑在周公廟內,為道光年間知縣李文翰所繪,甘棠樹之圖碑枝幹曲盤,虬態剛健,點畫有力,筆法自然。(召伯甘棠,《詩經·召南》有《甘棠》篇。朱喜集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伐也。”原樹已枯,現樹為老樹新發,在今岐山劉家塬國小內召公祠前。 | |
漢槐唐柏 漢槐在姜原殿和山門前,共三棵,據專家測定,樹齡一千七百餘年,為東漢時所植,樹圈一丈二尺,樹幹皆空,但仍葉茂枝盛。 唐柏共有四棵,廟門前兩棵,廟內兩棵,均粗數圈(大者圍粗一丈四尺),老枝曲折,直指天空,至今仍蒼翠蓊鬱。 | |
龍爪槐 龍爪槐在郊媒祠前,為明代所植,距今400餘年。樹粗兩圍,主枝平曲遠伸,勢若飛躍巨龍,樹幹中空,但綠蔭蔽日。 | |
程潛別墅 程潛別墅位於廟區東北角,三面依崖,是國民黨元老程潛任天水行管主任時所修建。為四阿廡式磚結構,現重修一新,暫為接待遊客渡假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