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滯庫存顧名思義就是或“呆”或“滯”的庫存,是指暫時不用或者永遠沒有機會使用的具有風險的庫存。
不同的行業對呆滯的理解與定義是不太一樣的。電子行業通常以90天的需求為界限來定義E & O。譬如說一顆物料,現有庫存為100K,按照MPS主生產計畫,未來90天對這顆料的需求為90K,那么這顆料的excess - 為100K-90K=10K;如果未來對這顆料壓根兒就沒有需求,這100K就是obsolesce 。
衡量E & O 占總庫存的比率的目的就是看,我們現有的庫存裡面,有多少是有風險的庫存,從物料管理角度是看庫存的管理水平;從財務角度是看庫存做為流動資產,其不良資產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呆滯庫存跟賬齡庫存(aging inventory)不是一個概念。
呆滯庫存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係:
第一:客戶預測的處理
從MRP的邏輯,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採購與生產的觸發器,如何儘可能地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就成為控制呆滯以及庫存總量的關鍵,但坦白地講,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一種方法,一個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處理解決這個準確性的問題。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放棄對預測的處理聽之“忍”之 … 常規的歷史數據分析法加上資源存摺法考核,可能會客觀上“逼迫”市場銷售人員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並提高預測數據準確性。這是企業要考慮的一種提高預測準確性的有效途徑。
第二:生產與採購方面
如果客戶的訂單一天變化兩次(平均12小時變一次),而我們的生產與採購的提前期只有平均12個小時,甚至低於12個小時,我們還怕它變嗎?正是基於這種思想,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考慮如何縮短採購與生產的提前期問題,以及提高靈活性問題 … 於是,如何縮短生產準備、轉型時間,如何與供應商談判做VMI等方法或工具應運而生。這裡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控制生產的節奏與預測的波動節奏之間的關係。
第三:原材料的庫存策略問題
相信大家一定會同意,A類物料的庫存與採購策略肯定與C類是不一樣的 … 如何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庫存結構就成為一個關鍵。
第四:產品生命周期的管理:產品要結束,設計改變要發生,如何預先警告相關需求與供應鏈(Demand-Supply Chain Management)各個環節並使之採取有效措施是個關鍵。給大家舉個例子:同樣是做手機主機板PCBA的組裝生產的,一種型號的產品要結束的時候,有人可以把多餘的物料控制在幾個美金的水平上,有人則只能控制在幾萬美金的水平上,這在
EMS行業裡面是常見的一種能力比較 …
第五:庫存數據的準確性
如果你連手中有多少東西,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去控制庫存呢?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實踐中確是很容易被忽視或很難做到的 … 庫存數據的動態準確性達到95%以上就是很高的水平了,但問題是對於那些要結束的產品/物料,95%的準確性是不是就可以接受了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