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田鎮位於廣州市從化區東北部,北接新豐縣、龍門縣,南臨良口鎮和廣州市流溪河林場,距廣州市115公里,105國道貫穿全鎮南北。全鎮總面積393平方公里,林地面積50萬畝,其中水源林面積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10%。下轄21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2000人(2017年)。
呂田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鎮,有從北(呂田)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地——三村村;有從化縣委成立地,並素有“小延安”美譽的塘基村;有從化縣革命政權呂田鄉人民政府、從化縣人民政府舊址所在地——呂田墟等,整個呂田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21條村中有17條村是老區村。現有優撫對象261人,其中,老游擊隊員(含東江縱隊三支隊老戰士)134人、在鄉傷殘、“三屬”人員20人,參戰人員65人,五老人員42人。 呂田鎮也是綠色生態旅遊勝地,有亞洲最大的廣州抽水蓄能水電廠及其旅遊度假區(國家AAA級旅遊景點),有廣州後花園生態景區響水峽漂流生態度假區,有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香蜜山生態果莊等景點。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農業發展
工業發展
名優特產
投資環境
科教文衛
旅遊文化
村居介紹
蓮麻村
蓮麻村村年集體的收入26800元,主要靠承包電站,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
蓮麻村下一步的發展是利用本地生態優美的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進廣州市石谷度假村項目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具體規劃七步走:
(1)農業主要以三華李、水稻種植為主。將逐步形成以生態旅遊為主,三華李、水稻種植為輔的經濟發展模式。
(2)同時改善村容村貌,搞好城鄉工程,增加40個垃圾桶。
(3)建設好村文化廣場,讓老人和小孩有一個悠閒娛樂的飯後場所。
(4)搞好各社的水利、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5)在三水,中一,村委附近,車步各建一座公廁。
(6)計畫打古岌社,三二社,三一社,車一社,車二社,丙石社,黃沙坑社二次改水工程。
(7)利用村舊禮堂改建成小型農貿市場項目,通過銷售本村產品和吸引外資,增加農民收入,儘早脫貧致富。
(8)同時積極規劃和申報“一村一品”政策,再通過網路推廣,將本村的農產品和特色生態旅遊的優勢宣傳出去。
力求將呂田鎮蓮麻村打造成廣州北大門,引領由北向南廣州第一村,讓蓮麻村走出呂田,走出從化,拉近城鄉一體化,搞好新農村建設,提供農民的文化素質,讓農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坪地村
坪地村地處丘陵山崗地帶,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高山番薯、砂糖桔、水稻等特色農產品。村委會下一步發展思路是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經濟,以生態為基礎,發展農副產品,以及通過輸出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等。
東坑村
東坑村具有的特色:
有豐富的山林資源,還有優質的的農作物產品,例如番薯、沙糖桔、丹竹、三華李等。
村年集體的收入2萬元,主要靠國家政府扶貧補貼、財政補貼。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種養業,外出務工收入,國家政府扶貧補助,耕地出租。
東坑村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一、基層組織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支部各項制度,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村黨支部堅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為目標,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為主線,大力推進民主管理,倡導精神、生態文明,構建和諧新嚴坪。
繼續推進村務公開,加強黨員政治思想教育,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服務農村、服務農民。
培養、吸收有知識、紮根農村的青年加入黨組織,提高黨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
健全婦代會、共青團、協會等組織。充分調動、發揮各種組織的積極性,建立各種溝通聯繫機制;並利用各種組織的功能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二、農業科技人員培訓
配合好培訓機構對村民進行各種技能培訓,使村民提高致富能力。與上級各部門密切聯繫,有重點、有目的地培養種植、養殖方面的專業人員。通過各種形式,提高村民文化素質。
三、計畫生育
繼續實行計畫生育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並完善組級管理長效機制。倡導晚婚晚育新風氣,避孕、提高計畫生育效率。
四、基礎設施建設
1、完善村部辦公設施,設立村醫療衛生室、圖書閱覽室、文化室、黨員活動室等配套設施
2、交通設施,修繕、硬化各條交通道路網路。
3、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完善,如農網改造,農田基本水利、灌溉設施的改造,其他農業基礎設施完善。
五、抓好民政福利和為民辦實事工作
努力減輕農民負擔。深入宣傳發動全村民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行鼓勵措施,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減輕困難家庭戶農民負擔。
六、開展綜合治理、平安建設及服務推進項目建設
切實從嚴落實綜治平安建設領導責任機制和工作機制,制定和實施綜治平安建設具體措施4條,構築和抓實各項可防性措施,構建社會治安穩定。
七、大力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使民眾脫貧至富。結合東坑村實際,因地制宜,大力開展竹子、沙糖桔、三華李、番薯等農業優特產品的種植和深加工,尤其是中草藥的種植開發,形成健全的自身造血功能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八、最佳化貧困家庭勞動力資源
採取“一戶一法”逐戶實施推進脫貧,通過培訓,提升技能,積極創造收入。對有勞動力願意走出去的通過勞動力轉移,幫助就業實現脫貧。對有勞動力但因各種原因不能走出去的,可在當地就業實現脫貧,對缺乏勞動力又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戶,協調幫助其落實政策,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障,保證溫飽生活。
份田村
份田村2011年村集體收入11.25萬元,主要收入有電站分紅,三級補助收入以及出售農產品的收益等,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勞務輸出、農業、“一村一品”(高山番薯)的收益。份田村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一)改善村容村貌,最佳化農村發展環境
份田村是廣州市財政局對口幫扶村,也是扶貧開發“雙到”示範村,但至今沒有自有的文化活動場所,現借用舊校舍的課室做活動場所,臨時設定“農家書屋”、“桌球室”、“桌球室”、“電腦室”等,設備十分簡陋,僅能應付檢查,另外,村委辦公樓外觀殘舊、外牆脫落,窗戶變形,地板破損,距離示範村的標準相差很大。經到從化市國土局查證,村委會辦公樓後尚有一幅建設用地,項目符合建設用地規劃,可建占地面積10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2.5平方米的文化綜合樓。鑒於此狀況,現準備新建一棟三層的文化綜合樓,總投資約56萬元;同時投入約35萬元用於村委辦公樓裝修、整飾,改善村容村貌,為村委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扶貧開發的要求,也是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舉措。
(二)引進企業,增加村集體、民眾的收入
為進一步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加快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促進我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經過村委的努力爭取、民眾的積極配合以及廣州市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引資項目計畫,廣州市西洋食品有限公司投資900萬元在份田村舊校址建成一間姜酒加工廠,按照既定的契約,加工廠將會以高出市場價格20%向農民收購生薑,加工廠將統一提供姜種,加工廠將做好種植培訓,請專業人士到田間地里給種植戶講授種植方法。降低種植成本,加工廠可以向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肥料,可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效益,既可增加村集體收入,又能增加民眾收入,也可以解決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竹坑村
我村地處丘陵山崗地帶,內環境優美、地勢平坦、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竹坑村委利用本地優勢吸引了許多商家到來投資。1999年1月廣州市繽紛花卉公司承包我村土地約200畝,進行花卉種植,解決我村的勞動力三十多人。同時我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靠水稻、水果、蔬菜種植。桂花種植基地是我村近年來新興起的項目,經過實踐之後種植桂花也成為竹坑村的特色之一。村年經濟集體收入大概4萬多元,主要靠政府三級財政補貼。下一步發展思路:
1、繼續維穩現有外資企業持續發展。
2、藉助扶貧“雙到”引進外資企業,擴大村集體經濟,同時解決部分勞動力。
3、進一步加強黨支部建設,做好帶頭作用,努力做到創先爭優
4、申報各項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使村民的生活得到提高。
水埔村
水埔村轄內有獅象岩洞,在獅象岩洞內發現7000多年前人類活動的足跡,獅象岩洞是水埔村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另外,水埔村現有一個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從土壤、氣候、水源和產值、市場等,充分論證“綠色蔬菜”種植的可行性。水埔村年集體的收入2萬元,主要來自兩個小的水電站的承租,但收入的兩萬元又要用於支付村所欠96萬元外債(90年代村貸款50萬元用於開發商鋪虧損所致)的利息。從201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的來看,目前全村村民從外出打工中所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占57.7%,家庭經營性收入占31%,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占份額很小。這一現狀說明該村主要收入來自外出打工所得。同時,傳統的水稻種植模式仍然是該村的經濟支柱,該村很少有在本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的經濟能人,反映出村民立足當地資源發展家庭經濟和地方產業的能力較弱,缺乏長期穩定的增收項目。
水埔村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一)進一步加強“兩委”組織建設,提高村幹部的能力。
(二)積極發展效益產業,增加農民收入。1、調整種植業結構,積極引導農民民眾大力發展高產值的經濟性作物。2、為村民提供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3、鼓勵村民開展小批量的養殖業。
(三)鼓勵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使用權流轉,增大農民收入。(四) 充分發揮旅遊資源,擴大村民的收入。
獅象村
獅象村下轄15個經濟社,常住戶數495戶,人口1786人,戶均人口約為3.6人。其中農村低保戶和低收入戶(“雙低戶”)共54戶。2011年3月完成村“兩委”改選,村現任“兩委”班子幹部6名,大學生村官1名,全村有正式黨員49人,預備黨員1人。獅象村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較弱。獅象村的第一產業主要為水稻、番薯、毛竹等的種植。村內耕地以水田為主,家禽、家畜均為自家圈養。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收入,少數務工收入,大部分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100元人民幣左右。
二、獅象村現況
獅象村行政區域面積44052.5畝,其中林地37391.32畝,占村總面積的84.88%;耕地3074.04畝,占村總面積的6.98%;園地1322.15畝,占村總面積的3%;水域1093.76畝,占村總面積的2.48%;村建設用地914.48畝,占村總面積的2.08%;其他地類面積256.75畝,占村總面積0.58%。獅象村四面群山環繞,村莊坐落在山邊平地,呈東西向的帶狀,有優美的山、林、田自然環境,古老特色的民居建築,靜謐、祥和的鄉村氛圍;村內有大片耕地,稍加利用能成為村莊的農家景觀之一;村中有數個池塘,多條用於灌溉的水渠,總體景觀較好。
三、獅象村未來發展規劃
藉助秀美的自然環境和地處廣州響水峽漂流度假區出口處的優勢,獅象村在2009年被從化市委、市政府列入鄉村游建設單位,旅遊村建設工作並於當年10月啟動。目前獅象旅遊村已全面進入村莊整治工程階段,旅遊通道已在2010年7月完成建設;魚塘觀光亭建設等工作正在進行,飲食一條街已進行規劃並納入2012年山區鎮項目建設。獅象村並於2010年8月份成功申報廣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由星河灣集團捐資1.19億元人民幣援建。目前已通過了獅象村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和戶型建設方案,星河灣集團已派項目組進駐我鎮偕同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
新農村建設擬將15個經濟社的15個農民居住點集中到三個片區居住。其中,上片點的上圍、石龍、大圍、新圍4個社集中到大圍社附近建設,中片點的東村、潘屋、黃江、黎屋、慈坑、水口6個社集中到勝塘村建設,下片點的東門、西門、大一、大二、大三、5個社集中到大夥聯社附近建設新屋邨。每個片區建設文化室和文化廣場,新屋邨周邊建設道路、照明、供水、綠化等。
新農村住房建設完成後,星河灣集團在捐建款中安排經濟發展基金3000萬~4000萬元人民幣用於成立產業公司,發展本地畜禽養殖、苗圃種植及旅遊業,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並加強培訓,提高村民素質。星河灣集團優先採購產業公司的產品供應各地星河灣酒店餐飲原材料。基金的收入首先供應村每戶每月的煤氣(約兩個月三瓶/戶),以避免村民砍伐林木破壞生態。餘下收入的70%合理分配給村民,30%擴充發展基金,以促進產業公司的良性運作,解決村民的就業及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塘基村
塘基村地處群山圍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這裡保留著最早的中共從化縣委所在的小屋,被認為是從化“小延安”。村年集體的收入12000元,主要靠鋪位出租,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
現為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改善人居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我村的實際情況,結合經濟總體發展思路,制定我村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如下:
一、村委會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挖掘紅色旅遊資源,圍繞“紅色革命與綠色生態”兩個主題,著力於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加大與政府部門溝通,通過各種不同渠道或形式開展宣傳推介。此外,為配合旅遊發展,加大力度改造村容村貌。
二、因環境制約,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種養,村委會時刻留意市場變化,如價格變化,供求變化等等,適時指導村民改變種養種類與方式,如藥材種植。另外在種養期間,主動聯繫專家,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掃除村民知識盲區。另一方面,主動為村民解決銷路問題,消除村民的後顧之憂,真正的提高村民收入。
三村村
三村村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村民靠山吃山,種植多種農作物,如沙糖桔、三華李等,每到二、三月份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的李花,為村裡的自然風光添上了一道美麗的景色。
三村村年集體的收入61000多元,村級集體收入主要靠三級財政補貼,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種植(水稻、三華李、青梅、家丹竹為主)。
三村村近期的發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將在廣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將村空置國小改建為村民文化活動中,為村孤寡老人、孤殘兒童建設五保全居點,修建垃圾屋、公共廁所等。並將村國小、村委會、五保全居點等建築按統一風格進行整飾,同時將村委對面的池塘和竹林改造成村民休閒場所,將村委周邊打造成風格統一、具有現代氣息、符合農村簡約風格的扶貧示範村。
我三村村於1940年由東江縱隊成立的從北第一黨支部在抗日、解放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革命教育價值。此外,我村清代的碉樓群保存完好、建築工藝精湛,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我村竹林環繞、溪流縱橫、空氣清新、桃李飄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地理位置優越,距離五星級的地派溫泉僅10分鐘車程。以上條件,預計能為我村打造“紅色旅遊名村”帶來較好的旅遊經濟效益。爭取上級部門能提供資金及政策支持,對三村村從北第一黨支部進行修繕,創建三村村旅遊示範村,為三村村的經濟帶來更大的收益。
塘田村
集體的收入約拾萬元,主要靠電站承包款。農民收入來源於種養,村轄區內建有四座小水電站,一家木器工藝廠,村內的長灘河是流溪河源頭之一,廣州響水峽生態漂流度假景區就位於該河的本村範圍內,廣州市科譽有機農產品科技有限公司有機水稻種植生產基地也成功落戶本村。轄區內沒有任何有污染的工廠企業,自然生態環境保持得較為完好。
農作物主要生產水稻、黃豆、花生、紅薯等,水果有三華李、青梅、水柿、紅柿、沙糖桔等,特產有本地雞、本地鴨、呂田山水豆腐、呂田大肉、呂田大芥菜、菜乾、高山茶、竹筍乾等。村內四面環山,山青水秀,有美麗山溪峽谷,有名山靚水,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塘田村在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結合社會各界力量努力朝著建設生態文明村的目標奮勇前進!塘田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發展小水電站、鄉村游等產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經過多年發展探索,一條以“鄉村游”發展為主打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安山村
安山村年集體收入13.8萬元,主要靠電站發包收入。枇杷作為本村“一村一品”,著名旅遊勝地響水峽旅遊區坐落其中。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外出務工、種植水稻、沙糖桔等農作物。村委會著重利用本地水資源發展水電站,引進外地商人到村租地種花苗,解決當地富餘勞動力和發展優質水果業方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經過多年生產發展探索,逐步形成緩坡種植水果,水田種植水稻,旱地種植花生、黃豆,魚塘養殖四大家魚的發展模式。
草埔村
草埔村是廣州市農機示範村,並正積極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具有適宜種植、養殖的特色。村年集體的收入約22000元,主要靠租金和水源林,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耕種、養殖及外出務工。草埔村下一步的發展思路是:繼續以生產發展為抓手、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在龍津街、彩虹街兩個街道的對口幫扶下,一是將傳統種植、養殖業轉變為高價值的種植、養殖業,例如鼓勵農戶種植藥材、果樹、生薑、淮山及養殖乳鴿、芒鼠等;二是推進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例如腐竹、竹製品等;三是創造呂田草埔的品牌產品,例如腊味、頭酒、腐竹等,鼓勵“集體+公司+農戶”方式經營來帶動全村集體致富。
新聯村
由於村的地理環境獨特、氣候條件優良、土地疏鬆肥沃、排灌良好, 十分適宜大芥菜的種植。本村農民都有種植大芥菜的習慣,並掌握了優質大芥菜的種植技術。新聯村種植大芥菜歷史悠久,種出的大芥菜質量特優,在2008年成立了“一村一品”芥菜村,現有複種面積600多畝,涉及農戶200多戶,年均總產量約150萬公斤, 因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清甜的桂峰山水造就了其菜質鮮嫩,味微苦口甘的特點,在粵港澳等地聞名遐邇。除此外,村民還種植了三華李、水柿、紅柿、沙糖桔、山楂等水果以及節瓜,絲瓜,西紅柿,豆角等反季節蔬菜。村的四面群山環繞,村莊坐落在山邊的平地上,呈東南向的帶狀,有優美的山、林、田等自然環境和靜謐、祥和的鄉村氛圍;村內有大片山林和耕地,在2009年被確為發展“蝴蝶谷”森林公園旅遊業,現村的大部分山地已徵用。村年集體的收入約3萬元,主要靠呂田鎮漁公洞電站的股份分紅;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
桂峰村
桂峰村處於丘陵地帶,山清水秀,生態環境良好,山清水秀,適宜三華李種植和沙糖桔等水果,桂峰村是從化三華李的主要產區,另外桂峰山上,此地紅土質特別,微量元素含量豐富,四季氣溫適和,雨量充沛,生長出來的茶葉清香、味醇,香氣濃烈,甘甜回味持久,桂峰山茶是從化的第一名茶。村年集體的收入三萬元,主要依靠上級撥付的補貼。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三華李、沙糖桔、水柿等商品林主要種植作物,還有少量桂峰山茶。以後發展思路以桂峰山茶為切入點推進桂峰村鄉村生態旅遊的發展。引進社會資金,打造長期造血項目,鼓勵低保戶、低收入戶參與桂峰山茶生態種植產業以及鄉村旅遊的發展。通過水電站股改、農產品行銷中心建設、廉租房建設完成“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萬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