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兒

吹糖人兒

王天軍簡介:北京嘉凡民間藝術表演團專職吹糖人藝人,從藝8年,多次受邀到國內外進行商業表演,本人吹糖人特點;逼真,糖色好看,更加重要的是王天軍師傅在糖人熬糖製作過程中特別注重環保衛生,不添加任何違禁和非食用色素添加劑等有害健康的配料,口感好,用麥芽和糯米發酵後所產生的麥芽 糖稀,經過小火慢慢熬制,火大了,糊鍋,糖發苦,火太小,糖翻砂,這也是經過多年經驗來掌控熬糖技術,在吹糖人過程中全部靠真技術吹出逼真的各種動物,植物等,不上色,其實上色就是彌補外形和實際動植物不像的輔助辦法,上色用的就是色素,現在人們尤其小朋友,家長都很注重環保,小孩拿到手後,第一反應就是吃掉,傳統吹糖人都要塗上很多色素,甚至五顏六色,多多少少都會對健康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王天軍師傅在吹糖人過程中不僅自己吹,還可以讓觀眾吹,現場1分鐘學會,大人,小孩,老人,男孩女孩都可以參與,也可以讓你來感受一下我們傳統藝術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糖人兒
  • 定位舊京一個行業
  • 糖人例子:長頸鹿,龍蝦,辣椒等
  • 主要原料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
  • 糖人特點:燙手,速度要快
  • 發源地:中國北京
簡介,基本內容,原料,傳說,

簡介

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肩挑挑子,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為的是插放糖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
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裡,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桿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

基本內容

早年間,做這種生意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原料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傳說

據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製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
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2]
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如今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