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萍

吳瑞萍

吳瑞萍,兒科傳染病學家。畢生致力於兒科事業,在半個多世紀的醫療、預防、科學研究、醫學教育工作中作出了成績。特別在小兒百日咳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概述,生平簡介,1933年7月,1940年8月,1941年底,1942年春,1947年,1955年,1982年後,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概述

吳瑞萍,兒科專家。江蘇常州人。1933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深閏。1939年至1940年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從事兒科研究工作。回國後,曾任協和醫學院講師。1947年後,歷任北京醫學院教授、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兒童保健所所長、北京第二醫學院教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百日咳白喉猩紅熱細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結核等小兒傳染病的臨床、實驗研究工作。193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百日咳疫苗加強劑的作用,受到國內外重視。共同主編有《實用兒科學》,主編有《小兒傳染病學》。

生平簡介

吳瑞萍,原籍江蘇常州,1907年9月14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父親在清代曾任湖南縣級官吏,中華民國成立後,攜眷回常州原籍定居,不久去天津,在招商局等一些單位工作,成就了一番事業。吳瑞萍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天津、北京兩地度過的。他的父親是一位開明的實業家,堅持不讓孩子們進入官場,要4個兒子都學醫。甚至強令已從東吳大學畢業做了中學教員的女婿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重新學醫。作為長子的吳瑞萍在192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附屬一中,1925年入燕京大學醫預科,後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本科。3個弟弟吳階平吳蔚然吳安然後來也分別成為泌尿外科學、普通外科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專家。

1933年7月

吳瑞萍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授予的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住院醫師,1934年起任助教、講師。不久負責建立兒科傳染病微生物化驗室,主要研究百日咳自動免疫。1939年9月至

1940年8月

吳瑞萍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任兒科名譽研究員,除了在病房觀摩兒科臨床工作外,主要進行A組溶血性鏈球菌的免疫學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Journal of lmmunology(《免疫學雜誌》)上。在美期間曾到若干大城市有名的醫學院兒科參觀學習。回國後繼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

1941年底

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迫停辦,他回響原協和兒科主任諸福棠的倡議,與鄧金鍌等三人決定合辦一所小型兒童醫院。吳瑞萍騰出北平東城東堂子胡同自家一座小樓為院址。

1942年春

北平私立兒童醫院正式成立,吳瑞萍任副院長。抗日戰爭勝利後醫院遷至府前街,病床增加,業務擴大,聲名日著。

1947年

吳瑞萍應聘兼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主講小兒傳染病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福棠、吳瑞萍、鄧金鍌幾次向北京市人民政府申請,把私立兒童醫院無償交給國家,成立了北京第二兒童醫院。吳瑞萍繼續擔任副院長。

1955年

一所大型的現代化的北京兒童醫院在復興門外落成,諸福棠和吳瑞萍、鄧金鍌連同原兒童醫院一起併入,三人繼續擔任原領導職務。吳瑞萍擔任副院長分工負責全院醫療行政工作,並主持領導傳染病房的臨床、科研工作。

1982年後

任北京兒童醫院技術顧問。
吳瑞萍曾任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醫學院兒科系系主任、教授,北京市兒童保健所所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及兒科專題委員會委員,和中華醫學會理事;歷任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副會長、會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中華兒科雜誌》第一副主編等職務。
吳瑞萍善於團結同道合作共事。工作中顧全大局,對待同事和後生晚輩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吳瑞萍晚年患喉病,動了手術,他不顧年邁體弱,仍不遺餘力地工作。1998年8月21日因腦出血逝世於北京。

技術成就

吳瑞萍一生從事兒科傳染病的臨床醫療和科學研究工作。
吳瑞萍在1939年赴美進修之前就在協和醫學院進行動物試驗探討對鏈球菌感染自動免疫的可能性。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又作了進一步研究,回國後繼續研究百日咳自動免疫的問題。百日咳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極易造成嬰幼兒的死亡。這種病沒有特效藥可治,只有通過疫苗注射防止發病,但當時國內沒有有效的菌苗。吳瑞萍便選定這一課題為主攻方向。
百日咳的診斷一般取決於臨床,病原菌的培養相當困難,收集標本不容易,而且菌落生長很慢,又容易被生長快的雜菌所淹沒,一般的細菌化驗室不開展這項工作。吳瑞萍從早期病兒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分離出百日咳嗜血桿菌,製成菌苗套用於臨床,血清學及流行學研究證明他製作的菌苗確實有效,他給動物和易感兒童接種該菌苗觀察其免疫學反應的消長動態,發現完成全程免疫接種後,血液中凝集抗體滴度達到一定高峰,即開始逐漸下降,如果此時再給以小量菌苗作為刺激注射,滴度就能迅速回升,並且往往可以高出原始接種後的最高滴度數。尤其有意義的是全程接種百日咳菌苗的兒童,經過較長時間,血內凝集抗體滴度已降得相當低,若此時與百日咳患兒有較密切的長期接觸,又沒有注射加強劑,結果非但不會染上百日咳,血內凝集抗體還有升高,甚至高於接觸百日咳患兒以前的滴度。根據這一發現,吳瑞萍首次提出接受過正規百日咳預防注射的小兒,與百日咳患兒接觸後血內凝集抗體能迅速升高,從而獲得完全保護的新論點。
吳瑞萍成功研製百日咳菌苗並首次提出上述新論點,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他撰寫的(百日咳菌苗的製作及其臨床套用)、(百日咳菌苗刺激對以往接受過免疫注射的兒童的作用)、(百日咳自動免疫:人免疫血清對小白鼠的保護作用)、《百日咳研究工作十年來的進展》等論文,在中、英文版醫學雜誌上發表後,受到國內外醫務界和學術界人士的重視。美國研究百日咳的權威專家Louis Sauer對此備加讚揚。1956年,吳瑞萍參加在列寧格勒舉行的蘇聯衛生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及細菌學聯合學會的會議,在會上報告了他多年來在百日咳免疫研究中取得的成績,獲得好評,並被聘請為4個學會聯合會的名譽會員。
吳瑞萍對兒科常見急性傳染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有關結核性腦膜炎白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痢疾、乙型腦炎、A型肝炎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約20篇,如《結核性腦膜炎200例臨床分析》、《結核性腦膜炎病人腦脊液細胞學的研究》、《甘油對痢疾患者糞便中的痢疾桿菌的保護作用》、《小兒葡萄球菌菌血症43例臨床觀察》、《小白鼠進行溶血型鏈球菌自動免疫的研究》、《10例急性流行性腦炎的臨床和血清學觀察》、《兒童時期發疹熱病的診斷》、《治療中毒性痢疾的經驗總結》、《對臨床研究工作的看法》等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誌》和《中華兒科雜誌》上。1974 年吳瑞萍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團長出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14屆國際兒科學會,在大會上作題為《新中國的兒童保健工作》的報告。1980年他參加第83屆日本兒科學會學術會議,作了題為《小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防治方案》的報告。1984年吳瑞萍到美國費城的聖·克利斯托弗兒童醫院參觀訪問;1985年參觀巴西聖保羅醫學院,在那兒都作報告介紹中國兒科事業的發展情況。
吳瑞萍主編的《小兒傳染病》於1964年出版,被用作全國兒科通用教材。自1943年起他還參與諸福棠主編的《實用兒科學》的編寫工作,1985年擔任該書第五版的主編之一。1994年諸福棠病逝後他與胡亞美江載芳一起修訂該書並任第六版主編。他又參加1987年出版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兒科專業教材《小兒傳染病學》的審閱工作,並為此書撰寫緒論。

主要論著

1 吳瑞萍.兒童時期發疹熱病的診斷.人民軍醫.1953.
2 吳瑞萍.小兒結核病重點號的意義.中華兒科雜誌.1955,6:407.
3 吳瑞萍.百日咳研究工作十年來的進展.中華兒科雜誌.1959,10.
4 北京市兒童醫院.1959年治療635例中毒型痢疾的經驗總結.中華兒科雜誌.1960,11:176.
5 吳瑞萍.對臨床研究工作的看法.中華醫學雜誌.1961,47:337.
6 吳瑞萍,主編.小兒傳染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
7 諸福棠,吳瑞萍,等主編.實用兒科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8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主編.實用兒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