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桓興

吳桓興

吳桓興,中國腫瘤學家,中國腫瘤學和放射治療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放射生物學專業和第一個腫瘤內科專業。首創用以治療宮頸癌的新型鐳容器和治療睪丸精原細胞瘤的N甲醯溶肉瘤素,他所總結的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被中國腫瘤學界廣泛運用。他為中國腫瘤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放射生物學研究培養造就了一批骨幹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桓興
  • 別名:喬治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模里西斯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86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 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
  • 主要成就:建立中國第一家腫瘤醫院
  • 籍貫: 廣東梅州梅城大浪口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個人經歷,醫療作風,成就及譽,病逝遺言,

人物簡介

吳桓興(1912—1986年),廣東梅州梅城大浪口人,出生於模里西斯的一個華僑家庭。1931年,在他父親鼓勵下回上海復旦大學攻讀醫科,1936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次年,赴歐深造,先後在比利時、英國、法國進修。1946年任英國倫敦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在腫瘤學醫療、研究方面取得優異成績。英政府希望他能永留英國,但他以祖國醫療事業為重,毅然放棄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越的待遇,於是年底回歸祖國,在瀘創建我國腫瘤放射治療機構,出任上海比鐳錠醫院院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吳桓興留在上海繼續從事腫瘤醫療工作。1952年初赴朝鮮,參加戰地醫療隊。是年冬回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從事放射損傷和機理的研究,在該院創辦我國第一個放射生物學系。1958年主持建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腫瘤醫院,任院長。吳桓興以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腫瘤生長和擴散的規律,提出腫瘤防治工作的診斷、預防、治療密切結合,科研、教學、臨床工作密切結合,外科、內科和放射等多學科密切結合的綜合醫療方針,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提高治癒率,後來成為國際公認模式。60年代初,吳桓興領導研製的抗腫瘤新藥N—甲醯肉瘤素,經臨床證明,有良好療效,取得抗腫瘤方面第一項科研成果。1986年10月在第一屆北京國際癌治療和化療新氣象會議上,這項成果仍被列為藥物治癒惡性腫瘤的突出範例。他親自設計成功的“北京型鐳容器”,20多年來治療1萬多例宮頸癌症患者,療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吳桓興在腫瘤研究和腫瘤醫院工作期間,主編《腫瘤學進展化學治療》和《實用腫瘤學》等書,發表了60多篇醫學論文,培養了一批治療腫瘤的專業人才,為我國腫瘤醫療事業作出了開拓性的卓越貢獻。他醫德高尚,數十年來,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求醫者眾多,他往往放棄休息時間,耐心細緻地為患者診病。因此,病人稱他是“捨得獻出個人一切的好醫生。”著名女作家韓書音讚揚他“是一個傑出的理想主義者,是一個高尚的人。”建國後,吳桓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四、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僑聯主席,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主席,中國抗癌協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腫瘤醫院名譽院長等職。又是世界抗癌聯盟理事會第一任中國理事,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常務委員,英、美兩國放射學院“名譽院士”。曾獲世界抗癌聯盟“重要貢獻”獎、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的“騎士勳章”,比利時國王授予的“王冠勳章”。
吳桓興
1986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5歲。

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12年生於非洲模里西斯路易斯港一個愛國華僑家庭。他的家族已在那裡繁衍生息了100多年。少年時代他親身體驗了海外華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視。他發奮讀書,立志長大為祖國爭光。1929年吳桓興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模里西斯皇家學院高中並通過英國劍橋大學的海外考試,免費進入劍橋大學預科。可是父親要他回中國學習。1931年吳桓興從劍橋大學預科畢業後,隻身回到中國。
吳桓興的母親死於癌症。這促使他立志學醫。回國後,吳桓興考取了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1936年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當時國內醫療條件很差。為了實現自己攻克腫瘤的抱負,他決計先出國留學。1937年,他赴歐洲深造,先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比利時比京醫學院、英國皇家醫學院腫瘤醫院、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分別獲腫瘤學和放射醫學文憑。並留在英國皇家放射學院從事腫瘤學的醫療和研究工作。1942~1946年任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進修醫院附屬醫院放射治療科副主任。
1946年,吳桓興在英國倫敦大學附屬醫院擔任放射腫瘤治療科副主任。一天,他在醫院院內牆上看到一則為支援中國招慕人才的啟事。他得知戰後的祖國急需各種人才醫治戰爭創傷時,乃毅然謝絕院方熱情挽留,放棄優裕的生活、工作環境,回到中國,在中國當時唯一的放射醫療機構——上海中比鐳錠醫院(後改為上海腫瘤醫院)擔任院長。他創建了中國腫瘤放射治療專業。鐳錠醫院只有40張病床,經費與人才都匱乏。在他的努力下,這所醫院的醫療水平迅速提高,成為蜚聲中外的著名醫院。當時政府的首腦要員得了腫瘤也是在這裡問病求醫。1947~1952年他任上海中比鐳錠醫院院長,兼江蘇醫學院放射系主任、教授及上海同德醫學院教授。
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逃亡前夕,他一位在政府任要職的病人給他送來去台的飛機票,勸他離開大陸,被他拒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桓興擔任上海腫瘤醫院院長。韓戰爆發後他參加抗美援朝,赴朝鮮戰場。
吳桓興從朝鮮歸國不久,被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工作。負責創建國內一個嶄新的學科——放射生物學專業,開展對輻射損傷和修復過程及機理的研究,為原子能的廣泛運用提供醫學保障。1952~195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二所所長、放射生物學系主任,兼華東醫院特級顧問。
1958年吳桓興主持建立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科研、教育機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和腫瘤醫院,並擔任所長和院長,兼暨南大學顧問(1958~1984年)。此後,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腫瘤醫學事業之中。他主編《腫瘤學進展——化學治療》,參與編輯《實用腫瘤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腫瘤學》等專著,寫過數十篇醫學論文。50年代初期,吳桓興主動把自己的花園、樓房、小轎車獻給國家。在1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他又一次主動放棄保留工資,降低工資待遇。
在“文化大革命”中,吳桓興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被剝奪參加國際學術活動的權力,但始終沒放下醫生的工作。陳毅患結腸癌時,吳桓興知曉後曾盡全力為他治療。
1984~1986年,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和腫瘤醫院名譽院長之職。
他父親在1952年歸國觀光時告訴他,已在模里西斯為他買了房子,希望他能在那裡開業行醫,還可以在當地政府兼職。他耐心說服了父親,自己留在國內。60年代和70年代,吳桓興先後兩次去模里西斯探親,受到模里西斯在職總理和一些部長的熱情接待。親人、好友紛紛勸他留下來,他都予以謝絕。

醫療作風

吳桓興醫療作風認真負責,對上門求他治病的病人,他從不拒絕。在他去世前十多天,躺在病床上,仍然堅持為找上門來的病人看病。就連他回模里西斯探親期間,也為當地老百姓和華僑看病。

成就及譽

他曾任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常委、國際抗癌聯盟理事會中第一位中國理事。他是國際抗癌聯盟第12~13屆理事會理事。為了表彰他對世界抗癌事業作出的貢獻,在他任期屆滿後,國際抗癌聯盟授予他“重要貢獻獎”榮譽證書。1978年,英國皇家放射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1982年美國放射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1982年法國國立法蘭西學院聘請他為該院“名譽教授”,他多次在巴黎、里昂等地醫學院校講學,是疊次世界大戰後這裡應聘的第一位中國學者;1985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他“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他去世後,1986年12月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一世還追授給他“王冠勳章”。在國內,吳桓興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與防護學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影像研究會主席、國家科委醫務組組員、中國抗癌協會主席等職。吳桓興等人發起於1984年建立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吳桓興擔任主席。為了紀念他在中國腫瘤防治方面作出的貢獻,1988年3月在北京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桓興腫瘤醫院”。

病逝遺言

1985年春,他患巨球蛋白血症。他自知來日無多,抓緊參加國內外召開的各種會議,與腫瘤所院領導人共同研究所院發展規劃,會見外賓,接待病人。1986年10月彌留之際,遺言將遺體獻給醫院。10月30日病逝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