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處

君子慎處

選自《孔子家語》.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君子慎處
  • 外文名稱:The gentleman take place
  • 創作年代中國東周春秋末期
  • 作品出處:孔子家語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孔子門人
基本信息,原文,譯文,注釋,道理,出處,作者,

基本信息

君子慎處
拼音:jūn zǐ shèn chù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漸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裡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注釋

(1)吾:我。
(2)商:孔子弟子,即卜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
(3)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日漸,日益。
(4)益:長進。
(5)賜:孔子弟子,即端木賜,字子貢。儒商之祖。“孔門十哲”之一,
(6)損:減損。
(7)曾子:孔子弟子,即曾參,字子輿。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據傳是《大學》《孝經》的作者。
(8)何謂:為什麼這么說。何,語氣副詞,為什麼。謂,說。
(9)好:喜好;喜歡。
(10)賢己者:省略介詞“於”,表示比較,即“賢於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
(11)處:相處;結交。
(12)說:談論。
(13)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比不上自己的人。若,動詞,比得上;趕得上。
(14)知:了解。
(15)視:看,比照。
(16)其人:那人,指那人的品質、德行修養。
(17)友:朋友。
(18)君:國君。
(19)所使:所派遣的使者。
(20)故:所以。
(21)居:交往;在一起。
(22)如:好像;如同。
(23)芝蘭之室: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環境。
(24)即:就(是)。
(25)與之化:與之交融(融合),即與芝蘭本身的香氣融合在一起。化,同化,與……趨向一致。
(26)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店鋪。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鮑魚,鹹魚。肆,商店;店鋪。
(27)丹之所藏者:收藏儲存硃砂的地方。漆之所藏者:收藏儲存漆的地方。
(28)赤:形容詞作動詞,變紅。黑:形容詞作動詞,變黑。
(29)是以:介詞“以”的賓語“是”前置,以,因為。是,此;這。因此;所以。
(30)君子:有德行有修養的人。
(31)慎:慎重;謹慎。
(32)其所與處者:自己所結交的人和所處的環境。其,自己。與,動詞,結交;親附。處,居,置身。者,助詞,……的(人、事、物)。
(33)焉:句末語氣詞。
(34)丹:硃砂

道理

1、擇友要慎重,因為與什麼樣的人相處,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所以我們要認真地選擇朋友,慎重地選擇居處的環境。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形容環境對人的影響。朱和赤:可以釋義為紅色的東西;而墨和黑即是說黑色的東西。紅與黑相對,紅可以理解為紅是正義的,好的。黑則相對是邪惡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著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會被其擁有的品行所感染。換句話說就是跟好人學好,跟壞人學壞。赤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古代形容將士〔將軍和士兵〕。比如說赤子,你和他們在一起就會和他們一樣擁有一顆赤紅的心從而成為一個為國家拋頭顱撒熱血的將士;而你若跟著那些墨者〔即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會被其書氣所陶冶成為一個讀書人。

出處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為《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語》,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並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對《孔子家語》,歷來頗多爭議。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是偽書。宋朱熹《朱子語錄》、清陳士珂和錢馥的《孔子家語疏證》序跋,黃震《黃氏日抄》等則持有異議。然而一千多年來,該書廣為流傳,《四庫全書總目》曾精闢論述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並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它陸續成於孔安國以及與王肅同時的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價值。王肅在《孔子家語》中,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孔子家語》較好的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黃魯曾覆宋本。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